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448,君主立憲

448,君主立憲

  1915年 袁世凱稱帝,改共和為君主立憲。


  袁世凱把中國在實行民主共和之後仍然衰弱不堪理解為民主共和不適合中國。他認為中國還是更習慣自古以來的君主集權。


  袁世凱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積極推行君主立憲並出麵組閣。但南方臨時政府拒絕接受君主立憲,以大總統之位換取袁世凱改行共和。


  雖然君主立憲半途而廢,但袁世凱相信中國之所以推翻帝製隻不過是要推翻滿清的帝製,而不是反對帝製本身。如果是漢人做皇帝,中國還是願意接受帝製的。


  並且他也並非完全恢複清朝之前的舊製度,而是想搞君主立憲,也就是清末想搞而沒搞成的事。他認為君主立憲集合了帝製和民主製的優點,有集中有民主,比單純的民主製可能更適合中國國情。


  這是他對中國國情的一種判斷,或者是他的謀士楊度灌輸給他的一個想法。


  他的另一個謀士梁啟超已經跟他鬧翻了。梁啟超主張“開明專製”,能夠接受君主立憲。但袁世凱解散國會讓梁啟超非常失望。他認為袁世凱眼裏隻有君主沒有立憲,憤然離袁世凱而去。


  楊度積極促成袁世凱稱帝一事。他不斷發聲鼓吹君主立憲。他認為國家必須“定於一”(一元化領導)才能安定,在安定團結的環境中才能立憲並逐漸民富國強。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什麽事也做不成。中國人文化程度低,難以行使民主權力。民主選舉總統容易發生動亂。


  袁世凱的憲法顧問古德諾,也就是他從美國請來的教授,也支持袁世凱搞君主立憲。他認為西方的民主製度不是哪個國家都能適用,都能成功。這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智水平。這也是歐美成功而南美、中美不成功的原因。


  “中國缺乏它要表現的自由民主所應具備的法製、個人權利。甚至紀律都沒有。因此,專製應該繼續下去,直到它發展出對於政治權威有更大的服從,對於社會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對於私人權利有更大的關注之後再說”。


  他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中國)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由專製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結果……中國將來必因總統繼承問題釀成禍亂……中國如用君主製,較共和製為宜。”他主張用君主立憲作為民主共和的過渡。


  美國教授的這篇文章影響很大。那時候的人迷信洋人,包括袁世凱。


  袁世凱還特意打聽過美國政府的看法。美國人回話說,那時你們的內政,我們不參言。言外之意就是不反對。其他國家也大都是這個意思。英國明確表示支持。隻有日本似乎不同意袁世凱稱帝,但沒有明說。大概是他們有天皇,見不得其他國家也有皇帝。就像當年中國以天朝大國自居時,不允許周邊小國稱皇帝。


  但他的兒子袁克定急於當太子,偽造《順天時報》(日本外務省在中國辦的中文報紙),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


  袁世凱以為稱帝不會遭遇國外的抵製。


  袁世凱周圍的人紛紛勸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說我已經貴為大總統了,大權在握,還用得著稱帝嗎?


  竄唆他稱帝的人說,你現在雖然貴為大總統,十年任期已滿還不得下台做一平民老百姓嗎?稱帝可以永遠掌握權力,並且傳之子孫。


  袁世凱其實內心是想做皇帝的,隻不過擔心國內外的反對。他對稱帝的成敗得失吃不準,下不了最後決心。他曾公開聲明自己沒有恢複帝製的打算,說明他內心的猶豫。


  袁世凱讓楊度領銜成立一個籌安會,“以籌一國之治安”。籌安會成立後通電各省,要求各省派代表來京參加研討會,從學理上研究君主和民主哪個更符合中國國情。


  籌安會名為研究恢複帝製的可行性實為試探民意。


  袁世凱放出風去要搞君主立憲。朝野反應熱烈。各地百姓紛紛上街遊行,支持袁世凱稱帝。連妓女、乞丐都上了街,送來請願書。袁世凱看到請願書,感慨連妓女都有這麽高的政治覺悟。


  袁世凱哪裏知道這都是楊度一手策劃的。


  實際上社會各界對君主立憲反應冷淡。大家搞不清楚君主立憲跟共和製,或者說皇帝跟大總統,有什麽優劣利弊。說全國人民都支持袁世凱稱帝肯定是瞎掰。但要說全國人民都反對袁世凱稱帝也不符合事實。


  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當時的精力放在新文化運動上麵,創辦了《新青年》雜誌。


  孫中山當時在日本,娶了一房年輕漂亮的新太太,就是後來被稱為國母的宋慶齡。他正在度蜜月,暫時無暇顧及其他。


  作為民初四大報紙之一的天津《益世報》是支持袁世凱稱帝的,為袁世凱稱帝造勢。它發起有獎征文,請民眾就“君主立憲……究竟取法(效仿)何國始能和於民意……詳論之”。同時對袁世凱稱帝動態進行追蹤報道,諸如《公民慶賀團之發起》、《憲政協進會之茶話會》。


  上海的《中華新報》對袁世凱稱帝不以為然,稱:“帝製運動初生,不但一般國民反對,即總統之故交親戚、心腹僚屬,亦多不謂然”。


  的確,袁世凱的兒子們除了爭太子有望的,其他人對帝製“多不謂然”。北洋軍將領也是如此。“陸軍次長田中玉……曰:‘讓他姑且做做(皇帝)再看’”。袁世凱的部署將領持觀望態度,暫不表態。


  當時各省的將軍(袁世凱複古將都督改名將軍)對袁世凱稱帝多持反對意見。因為帝製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權力越集中,各省將軍的權力越小。但是在當時的情景下,各省將軍暗裏互相串聯,準備抵製,明裏也發電勸進,也就是勸袁世凱響應民意稱帝。


  蔡鍔不但跟各地都督一起勸進,還親自率領軍人請願團向袁世凱勸進。勸進書寫道:“實見中國國情,非毅然舍民主而改用君主不足以奠長久之治安”。“蔡鍔領導軍人請願帝製”。


  滿清的王公貴族也違心表示擁護。


  袁世凱見這麽多擁護他做皇帝,以為自己真是中國的拿破侖。他不再猶豫,決定稱帝。他安排全國投票表決。


  因為他這個皇帝是君主立憲製的皇帝,需要通過選舉產生。而當時第一屆國會被解散,新國會議員還沒選出來,選舉皇帝隻能特事特辦。


  參政院組織“國民代表大會”表決改變國體,密令各省選派可靠代表擁戴袁世凱為帝。結果全國一千九百多代表全票通過改變國體。參議院因此寫了勸進書,督促袁世凱順應民意盡快登基。


  袁世凱認為這是民心所向、天命所歸。想當年拿破侖把共和國改為帝國加冕為皇帝時,都不是全票通過。他感覺自己比拿破侖都牛。


  袁世凱安排登基大典,準備就任皇帝。


  1915年年底,袁世凱宣布稱帝。國號中華帝國。年號洪武。


  袁世凱封副總統黎元洪為親王,其他官員封公侯伯不等。下令按君主立憲製重修憲法。


  在京的各級官員前來朝賀。據天津《大公報》報道:朝賀大典在總統府舉行。“文武百僚……排班覲賀。起儀節仍與平常之覲賀相同……亦未歡呼萬歲。覲賀諸員行三鞠躬”。


  袁世凱開始準備登基大典。他讓紫禁城的小皇帝把前三殿讓出來。他的登基大典要在太和殿舉行。這是曆代皇帝登基的金鑾殿。


  紫禁城的前半部分是皇帝的工作區,後半部分是生活區。溥儀作為退位皇帝,前半部分也用不著了。


  那時溥儀已經懂事了,知道袁世凱稱帝悲憤交加,卻又無可奈何。宮裏的人惶惶不可終日,望見前三殿正在重新裝修,心想袁世凱登基之日沒準就是我們的末日。天無二日,地無二君。袁世凱肯定不會允許滿清皇帝的繼續存在。一國兩製也就罷了。一國兩君誰能容忍。


  不過袁世凱倒是傳話過來,以前簽的的皇室優待條款依然有效。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不免擔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