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清帝退位
1812年 袁世凱與南方諸省談判,議定逼滿清交出專權,建立中華民國,共推袁世凱為總統。清朝由是亡。
孫中山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總統。
孫中山是廣東人,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哥哥孫眉因為家窮跟隨一個經商的親戚去了美國打工,立下腳後把全家都接了過去。孫中山打小在美國念書,後來去香港讀了醫學院,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
因為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孫中山思想比較開放。甲午戰爭後,他在美國檀香山和幾個誌同道合的人創辦了一個興中會,宣傳民主。孫中山向往的是美國那樣的沒有皇帝的民主體製,強烈主張推翻皇帝,尤其是滿人皇帝。因此他立下的興中會宗旨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因為遠在國外他們隻能清談救國。孫中山認為靠嘴皮子推翻不了滿清皇帝,必須靠武力。於是他又跑到香港組織了興中會的分會,張羅人馬準備在廣東發動起義。
為了能夠迅速組織起一支武裝,孫中山吸收幫會首領入會。廣東的三點會(洪門別稱)的老大、三合會(天地會的別稱)的老大都加入了興中會。
孫中山以三點會的三百弟兄為突擊隊,以三合會的一千弟兄為支援隊,準備突襲廣州。
誰成想人多嘴雜走漏了消息。突擊隊剛到廣州就被清政府人槍並獲。孫中山聞訊逃走,跑到日本避難,後來又流亡美國、英國。
在倫敦避難期間他被清朝駐英使館的人發現。一日,孫中山去拜訪他當年在醫學院的老師,路上遇到一個自稱老鄉的人,跟他攀談甚歡,硬拉他去家裏坐坐,於是拐進一個深宅大院。“咣當”門一關,孫中山被告知“你被捕了”。原來孫中山被人誘入使館。
使館聯係輪船準備押解孫中山回國受審。那肯定是砍頭了,沒準還會被淩遲。孫中山央告給他送飯的使館雜役,一個英國人,務必幫忙通知他的老師。雜役很仁義,果真把信帶到。老師急忙動用自己的關係把事情鬧得滿城風雨。
英國人得知清政府跑到英國抓人,非常生氣。並且聽說孫中山是個向往西方民主的人,因為反對獨裁政府而遭通緝,非常同情孫中山。英國政府也被驚動,氣衝衝跑到清使館要人。使館不敢得罪洋人,隻得把孫中山送出。
孫中山從此以一個民主鬥士聞名英國以及西方各國。孫中山也鐵下心來鬧革命。
義和團期間,孫中山回國策劃了第二次武裝暴動。
為起義準備的槍支彈藥陸續運往廣東。三合會的六百弟兄趕往惠州集結。
可就在孫中山緊鑼密鼓準備起義的時候,起義的消息又一次泄露。清軍聞訊趕到惠州搜捕起義軍。戰鬥被迫提前打響。起義軍開始時攻勢很猛,但是因為彈藥不足,最終還是失敗了。孫中山不得不下令解散起義軍,再次流亡日本。
孫中山發現單靠興中會人單力孤,成不了大事,出麵聚攏僑居日本的各個民主團體黨派,成立同盟會。
同盟會包括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湖南華興會、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秋瑾領導的江浙光複會等革命團體以及青幫、洪門等幫派。
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
同盟會提出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孫中山進而又歸納成“民族、民權、民生”的三大主義,人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後來成為國民黨的政治綱領。
同盟會成立後多次在國內組織起義,但都遭失敗。
清政府得知孫中山一直躲在日本策劃暴動,央告日本驅逐他。日本政府迫於清政府的壓力,很抱歉地請孫中山離開日本,臨行時給了孫中山一筆錢作為歉意的表示。孫中山也沒跟同盟會領導層商量,拿了錢就回了美國。
“總理”出走,同盟會名存實亡。各成員組織此後開始獨立行事。
共進會聯合文學社發動武昌起義,沒想到竟然成功了。辛亥革命由此爆發。
孫中山當時在美國。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去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家餐館打工,準備放棄革命過自己的小日子。偶然看到報紙,得知國內爆發武昌起義,他又激動起來,馬上啟程回國。另一種說法是他在海外籌集捐款,資助革命。但是奇怪的是,他回到中國時身無分文。別人問他帶回來多少錢?他回答說:我沒有一文錢,帶回來的隻是革命的精神!
孫中山雖然短暫脫離革命第一線,但他的聲望在國內還是非常高的,論資排輩是老革命,國內有人氣有粉絲,國外也有知名度。
因此孫中山被民國臨時政府推舉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黎元洪被推舉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孫中山做了大總統幹勁十足,製訂各種章程,草創政府,設計國旗,改陰曆為陽曆,下令剪辮,禁止纏足,並且籌劃北伐統一全國。但是各省對孫中山的北伐不太感興趣。他們組建這麽個政府的初衷是出於自保,不敢奢望統一全國。
雖然南方的軍隊加起來有40萬,而袁世凱的軍隊隻有16萬。但是南方的軍隊隻有少數正規軍,大多數是臨時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而袁世凱的軍隊都是洋式正規軍。對於孫中山的北伐,多數省覺得勝算不大,即不願出兵也不願出錢。
孫中山名為大總統,其實根本指揮不動各省的軍閥。國庫賬麵最慘的時候隻有10塊錢,政府根本無法運轉。孫中山於是向日本求援,想以東北利益換取日本援助。
他對日本人說:“倘近數日內,無足夠資金(他開價1500萬元)以救燃眉之急,則軍隊恐將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將麵臨瓦解之命運……作為最後手段,唯有與袁世凱締結和約,以防天下大亂”。“當此次舉事之初,餘等既擬 將滿洲(指東北)委之於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國革命”。“日本政府如確能火速提供資金援助,餘或黃興中一人可赴日本會見桂公(日本首相桂太郎),就滿洲問題與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計”。
孫中山也是急瘋了,剛建國就想賣國。
不過他想賣也賣不出去。日本方麵沒有回應。當時列強都不承認孫中山的中華民國,處於觀望狀態。
孫中山借不來錢,無奈之下隻得接受別人的建議,跟袁世凱談判。
其實武昌黎元洪那邊已經在洋人的調停下開始談判。他們許給袁世凱:隻要你袁世凱同意共和,讓清朝皇帝退位,我們就推你為大總統。
南方諸省都讚成這個協議。孫中山雖不情願,但也隻能接受。
袁世凱對南方提出的條件還是比較滿意的。在清廷我充其量也隻能算二把手,還是半壁江山的二把手。如果同意共和,我就是整個中國的一把手。這是於國於民於己三得利的好買賣。
於是,袁世凱停止進攻武昌,上奏朝廷請求接受民國的條件。他承諾將會給清廷最佳優待條件。
清廷豈肯接受共和。立憲都不情願,何況共和。接受共和等於拱手讓出大清的江山。但是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南方獨立了。北方控製在袁世凱手裏。袁世凱說是請求,實際上就是逼宮。你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
袁世凱以圍剿起義軍的名義調出皇家禁軍,讓忠於自己的軍隊控製了北京。
醇親王後悔把軍權交回袁世凱手裏,但已鑄成大錯無法挽回,隻得黯然辭職回家,再不過問政治。
醇親王辭職後,隆裕太後垂簾聽政。
隆裕太後從沒參與過政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當前局勢,隻能聽群臣怎麽說。
大臣們莫衷一是,出什麽主意的都有。隆裕太後也不知道聽誰的好,隻知道哭。
袁世凱答應把優待皇室寫進憲法裏麵,永世不變。他嚇唬隆裕太後,如果不肯退位,革命黨殺進北京就會讓滿人雞犬不留。
列強此時也開始發表聲明,明確表示支持滿清退位,準備承認中華民國。
北洋係將領和袁世凱內閣的成員紛紛上書要求皇帝退位。
滿清大臣堅決不同意。保皇派的頑固分子皇室宗親和滿人大臣良弼、溥偉、鐵良等組成宗社黨,誓死捍衛滿清統治。
不久,宗社黨領袖良弼出門讓同盟會的刺客炸死。其他骨幹分子發現北京已不是安全所在,紛紛溜出北京。
支持帝製的大臣都跑了,隆裕太後沒其他選擇隻能接受現實。
清廷宣布接受共和。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皇帝退位。
這時的小皇帝溥儀剛過完6歲生日。他對宮外發生的事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還沒上台就已經下台了,成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Game over了。
清朝滅亡也標誌著中國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製度走進共和。隨後,孫中山把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南北統一。袁世凱定都北京正式開始民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