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改土歸流
,1723年——1735年 雍正大興文字獄,殺年羹堯。平青海、定西藏、改土歸流,加強國家統一。
雍正在查補虧空的同時給官員發“養廉銀”,希圖高薪養廉。
清朝官員的工資標準模仿明朝,定的非常低。一品官年薪180兩白銀。九品官31.5兩。以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為例,曹寅官居五品,相當於現在市長級別,一年隻有80兩銀子的俸祿外加80斛糧食。一兩銀子按200元計算,曹寅的年薪隻有16000元。一斛糧食大約200斤,按每斤2元計算,80斛糧食折合人民幣32000元。也就是說曹府一年總收入是48000元。這麽點錢就是普通人家都過得緊緊巴巴,何況曹府那麽一大家子人?所以官員都想方設法撈錢,白錢、黑錢、灰錢都掙。
清朝也有清官。康熙年間就有一個大清官叫於成龍,吃糠咽菜,長年不知道肉味。可不是所有人思想境界都這麽高,肯於安貧樂道。清朝官吏貪汙是很普遍的事。
“火耗銀“是當時最普遍,甚至是公開的貪汙途徑。
“火耗” 的本意是一種損耗補償。百姓交稅用的是碎銀子。碎銀子匯集到官府需要化成銀條銀錠。銀子在加工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耗。為了彌補這種損耗,官府在收稅時通常多收一點,稱之為“火耗”。
現在也有“火耗”一說。比方拿舊金飾去金店換新式樣的金飾,金店會在加收手工費的同時,扣除大約2%的金子重量。這被扣除的2%就是火耗。因為金子化掉再加工成型會有微量的損失。
清朝官方對火耗沒有明文規定,完全由各地自行征收。有收50%的。有收80%的。有更狠的收兩倍、三倍的。多收的火耗也不上交國庫,留做地方支配。於是火耗就成了官員們的唐僧肉。當然,老百姓可就遭殃了,加重了負擔。
針對這種情況,雍正規定:“每兩加耗五分”。也就是說每兩銀子加5%的“火耗”。不能隨意更改。並且“火耗歸公”上繳國庫。你工資低我可以給你漲工資,但你不能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雍正給的“養廉銀”相當於官員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比方五品官的養廉銀是2400兩,相當於48萬。
這錢就從收上來的“火耗”裏出。雍正把“火耗”收上來,拿出一部分作為“養廉銀”發下去。
5%的“火耗”的一部分就能讓官員漲十倍的工資。想象一下,“火耗”百分幾十、幾百時,官員能得多少?
這也就容易理解,曹寅隻不過五品官,卻能過著妻妾成群、奴仆無數的生活。曹府橫跨一條街,裝修豪華有“白玉為堂金作馬”之說。後花園大觀園是公家出錢修的,一寸風景一寸金,有山有水有樹林,亭台樓榭星羅布,湖邊還有別墅群。那日子過的,真的是:工資基本不動,老婆基本不用,吃喝基本靠請,住房基本靠送。
這樣的生活即便工資漲十倍也做不到。所以官員該貪還是貪。
雍正查虧空時,有人告發山西巡撫勒索屬下州縣孝敬銀子450萬兩。雍正將其家產充公,仍差20萬兩,勒令家人賠償。
一個地方官貪汙的公款比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都多。
這其實不算啥。乾隆的寵臣和珅被抄出11億兩白銀的家產,相當於清朝十幾年的財政收入。
清朝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得無以言表。
雍正整頓吏治的工作從整治貪汙腐敗開始。他除了砍頭抄家、高薪養廉,連發11道諭旨告誡百官要廉潔奉公。同時他要求各地方“舉孝廉方正”,讓廉潔的人為官,倡導廉潔之風。
他的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雍正時期的吏治是清朝最好的。貪官少了,國庫充裕,百姓負擔也減輕了。雍正通過廉政風暴使他的國庫存銀從幾百萬兩上升到六千萬兩。
不過雍正這個人有了錢也不亂花。“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他在工作方麵非常勤奮非常敬業。有人統計,他每天批示文字平均八千字。在勤政方麵,也就朱元璋能和他有一比。
“文字獄”在雍正時期開始走向高潮。
在雍正時期,有一個人寫了一首詩,裏麵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一句。本是寫景抒情的,楞被看作諷刺清朝皇帝沒文化,說他以“清風”映射清朝。結果滿門抄斬。有人出版了一本文集,裏麵提及明朝便空一格以示尊重。政府發現不幹了,作者雖死也得從墳裏挖出來砍頭。
大臣年羹堯寫賀表,本意是想給雍正拍馬屁,一時沒留神把成語“朝乾夕惕”寫成“夕惕朝乾”。“朝乾夕惕”的意思是白天勤奮工作,夜晚認真反省。順序顛倒就成了,晚上琢磨白天幹。雍正拿過來一看,多心了。什麽事啊我非得晚上琢磨?是見不得人啊,還是見不得光?晚上琢磨明白了白天幹。合著我白天幹的事都是背地裏琢磨出來的陰謀。雍正認為年羹堯這是成心的,刻意強調晚上,居心叵測。他以“大不敬”罪把為他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年羹堯給殺了。
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PDH。“DYJ”時期,PDH在“廬山會議”期間給M寫信,把“有得有失”寫成“有失有得”,被咬文嚼字的M抓到把柄。M的邏輯是,你把“失”寫在前麵把“得”寫後麵,反映出你內心裏認為“DYJ”是以“失”為主“得”為次。換而言之,你PDH意圖否定“DYJ”、否定我本人。結果PDH被打倒,後來死在關押地。
M跟P咬文嚼字是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雍正也是如此。年羹堯在雍正初年率軍平定青海蒙古人叛亂,自持功高、目中無人、驕橫跋扈、結黨營私,讓雍正感覺到威脅。
政治鬥爭向來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康熙沒殺鼇拜是心慈手軟。雍正冷酷無情,將年羹堯下獄,隨後又逼他自盡。
年羹堯一案拉開雍正朝“文字獄”的序幕。雍正把“文字獄”推而廣之,在全國範圍清算反革命分子。
“文字獄”和“WHDGM”一樣都是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手段。相比之下,清朝的“文字獄”遠沒有“WHDGM”慘烈,遠沒有“WHDGM”影響之廣、之深、之久。
雖然清兵入關已近百年,但人心並沒有完全歸附,仍然有一些人在懷念明朝抵製清朝,簡而言之反清複明。
比如著名的文人呂留良自稱明朝遺民。他早先參加武裝抗清,失敗後回家隱居。後來耐不住寂寞參加了科舉,考中又後悔了,認為自己這是“失腳”,大概是失足的意思吧,拒絕官府安排工作,回家著書立說宣傳反清複明。
康熙聽說了這個人,請他出來做官。康熙的策略是籠絡為主,攻心為上。但是呂留良拒不奉詔。
呂留良在康熙年間就死了。死後他的學生將他的書編輯出版。有個學生看了呂老師的書,受老師反清複明思想的感召前去策反川陝總督,結果事發被殺。雍正下令嚴審。呂家因此受到牽連,呂留良的父祖、兄弟、子孫都被砍頭,母女、姐妹等被貶為奴。呂留良死了還被挖出來鞭屍。他的學生被流放。
文字獄是雍正的一個汙點。不過必須承認雍正這個人還是亮點更多。除了反貪,“改土歸流”也是雍正的一個亮點。
所謂改土歸流,就是改土司製為流官製,說白了就是取消民族自治納入政府統一管轄。流官就是政府派遣的有任期的官員。而土司是當地少數民族世襲的部落首領。
曆朝曆代的漢人政權對少數民族的政策都是以民族自治為主。隻要你承認我是老大,歸順於我,不跟我搗亂,你愛幹嘛幹嘛。我不幹涉你的內部事務。
漢人是農耕民族,對於無法開展農耕的土地不稀罕。漢人政權自認為是天朝王國,文化高人一等,對發展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比較歧視,比較排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不願吸收少數民族加入中國大家庭。通常委任當地部落首領為官,代中原政府管理當地事務,用現在話講就是實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政策。
另外這也跟國力或者管理能力有關。國力不濟或者鞭長莫及,政府也通常會選擇民族自治方式管理邊疆少數民族。
滿清人跟漢人的想法不一樣。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少數民族,不會歧視少數民族。他每打下一塊地盤就盡可能實行有效控製,該駐軍駐軍,該派官派官,把這塊地盤和人民並入自己的版圖。
當然清朝也存在國力不濟和鞭長莫及等問題。比方對蒙古人,靠近中原的蒙古人被納入政府直接管理,離得遠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允許民族自治。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雍正設法加強控製,強化統一。
雍正登基的第二年,青海蒙古人作亂。清朝冊封的青海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組織青海各部蒙古人宣布獨立。雍正把年羹堯派過去討伐,打敗了羅卜藏丹津,占領了青海。
雍正不再設王而是改設紮薩克,也就是旗長。雍正把青海蒙古人分為29個旗(相當於地區)。每個旗找一個蒙古人擔任紮薩克。紮薩克接受清廷任命和管理,代表清廷管理旗內事務。雖然仍然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權,但相比羅卜藏丹津時期,青海蒙古人已經直接受控於清廷管理之下。後來青海蒙古人的自主權逐漸縮小,最終歸於中原政權的統一管理,成為中國版圖實實在在的一部分。
西藏開始時也是實行民族高度自治。後來蒙古人入侵拉薩。藏人向清朝求救。清朝立即派兵進藏趕走蒙古人。之後清軍以協防為由駐軍拉薩,插手西藏管理。西藏新政府不得不接受清廷任命。後來雍正在拉薩設衙門直接管理西藏。西藏由高度自治轉為有限自治。
在青海、西藏之後,雍正開始處理西南少數民族問題。西南少數民族實力較弱,雍正連有限自治權都不想給他們。
他派兵強勢進入西南實行改土歸流,不服就打。他用了五年時間將雲貴地區的土司廢掉,實行州縣直接管理。四川和兩湖兩廣的土司隨後也被解決。
改土歸流不僅涉及範圍大,並且涉及的民族眾多,包括苗、侗、布衣、水、彝、納西、壯、瑤、土家等十九個民族。
清軍連剿帶撫把改土歸流的任務完成了。“逆者剿,順者撫”。抗拒改土歸流的土司連有限的自治權都不給你,直接滅掉,劃歸州縣直接管理。肯與政府合作的土司還可以保留部分自治權。但政府完全不插手部落內部事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那些保留下來的自治區隻擁有有限自治權,不能再擁有自己的軍隊、獨立的政府和外交、法律。國家的統一程度加大、加深了。
雍正不僅對邊疆少數民族下手,對本族也毫不心慈手軟。他下令取消滿清八旗旗主(滿清稱都統)的世襲權力,把旗主變成一個普通官職。皇帝可以隨時任命旗主。一聲令下,八旗也被改土歸流了。
這些事都讓雍正挨罵不少,但對於國家統一是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雍正是清朝挨罵最多的皇帝,但卻是幹得最出色的皇帝,至少是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