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抄家皇帝
1722年——1725年 康熙崩,雍正即位。雍正以虧空入手澄清吏治。
康熙是第一個生前立太子的滿清皇帝。這符合漢人的規矩卻不符合滿洲人的傳統——滿人的傳統是遺囑、遺言或眾人推舉繼承人。
康熙標新立異卻沒給他帶來什麽好處,晚年陷入諸子爭位的泥潭中。立了太子就等於樹起一個靶子,不服氣的眾兒子群起而攻之,恨不能取而代之。這也怪康熙生育力太強,不算格格(公主),光貝勒(皇子)就整出30多個,能不打架嗎?
他最早立嫡長子為太子。這是受了漢人立儲規矩的影響,立嫡立長。他立太子的時候太子才兩歲(1周歲),咿呀學語,討人喜歡。可隨著太子日益長大,他發現這孩子孤傲冷漠令人生厭。太子對父親不孝、對兄弟不親、對大臣不敬。上上下下沒一個說他好的。
最讓康熙寒心的是,康熙得了一場重病差點死掉,“太子侍疾無憂色”。太子假模假樣來探望父親,卻沒有絲毫擔憂的意思,對康熙的病情甚至生死漠不關心。康熙氣得當場把他攆走。
太子感到太子之位可能不保,與舅老爺索額圖密謀篡位。索額圖是索尼之子,位高權重。
康熙禦駕親征,留太子在京代理朝政。太子打算趁機上位,讓索額圖抓緊布置。康熙在京城的眼線得到消息馬上報告給了康熙。康熙立即趕回京城,囚禁了索額圖。索額圖後來死在宗人府。
康熙沒動太子,可能是沒抓到證據,也可能是還不想撕破臉。但是父子關係從此驟冷。
太子扒門縫偷窺康熙,被康熙發現。康熙懷疑太子不軌,可能要對他伺機下毒或行刺。
康熙把大臣們找來,宣布廢黜太子,下令把太子立即拘押起來。
皇長子允禔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肯定立長,於是開始積極活動,上躥下跳。
康熙知道後放出風去,說允禔急躁、固執、腦瓜還不好使,不適合做太子。
既不立嫡也不立長,那肯定是立賢了。貝勒們立刻跟打了雞血似地興奮起來,拚命地表現自己,攻擊別人,並且串聯大臣,拉幫結派,上躥下跳。明爭暗鬥之中,親情蕩然無存。
康熙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後悔廢太子的決定過於草率。既然兒子們都一個湊性,立誰不是立。太子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畢竟自己在他身上花費了不小的心思,廢了可惜。再說太子謀反或行刺都沒有證據,隻是自己懷疑而已,或許冤枉了太子。
康熙宣布恢複太子之位。大家別爭了別打了,再爭下去兄弟父子都沒的做了。
太子東山再起。貝勒們蔫了,消停了。
太子大起大落之後受不了這刺激,密謀早日登上皇位。康熙說立就立,說廢就廢,萬一哪根筋不對了又要廢太子呢。早登皇位早安心,省得整天提心吊膽的。太子開始暗中聯絡大臣,並且說:誰見過四十年的太子。那意思是說我等著繼位都等了四十年了。這老不死的還不死。
康熙得知他勾結大臣並且口出怨言,雷霆大怒,下令再廢太子。
貝勒們又興奮起來了。康熙既傷心又無奈。
這時他發現在眾貝勒上躥下跳之時有一個人顯得非常安靜,超然世外,默默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摻和任何一方。康熙感到欣喜和安慰。看來自己養的兒子不全是烏眼雞白眼狼也有懂事的。
這個人就是四兒子胤禛[yìn zhēn]。
康熙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臨死遺言胤禛接位。
不過按照民間的說法,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正。他偷改了康熙的傳位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加了一橫一鉤騙來皇位。其實並不是這麽回事。那份傳位詔書現在還在故宮皇史宬[chéng]放著。聖旨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的,根本沒法改。
有人說傳位詔書是後寫的。這倒有可能。不過康熙死時很清醒,召見這個召見那個,不可能不對別人講他要傳位給誰。篡位之說肯定是子虛烏有。
但是胤禛得到皇位確有弄虛作假的地方。他的脾氣很壞。康熙很不待見他。皇位原本跟他無緣。但胤禛為了爭奪皇位去找高人指點,一方麵時刻留意夾住尾巴,一方麵以不爭而爭的策略去爭皇位。康熙見到的那種超然姿態是他刻意表現出來的。實際上他表麵冷漠,內心似火。比起竄上跳下拉幫結派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其他兄弟,他這一動不如一靜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1722年,胤禛即位,年號雍正。
他上台之後把夾著的尾巴露了出來。早先他性急氣躁愛發脾氣使性子,康熙說過他。他特意做了一塊匾掛在家裏,上書:“恩諭 戒急用忍”把老爸的話作為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發脾氣。而如今“恩諭”死了,他做了皇帝了,“戒急用忍”的牌子就扔到一邊了。
相對康熙來說,雍正刻薄寡恩、嚴厲苛刻。在這樣的老板手底下工作,怨恨的人一定很多。說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正,說雍正發明血滴子殺人,說武林高手呂四娘潛入宮內取了雍正的首級,諸如此類的傳說都是一種情緒的宣泄。
雍正一上台就去盤點國庫,想看看老爸給他留下多少積蓄,結果發現隻有可憐巴巴幾百萬兩散碎銀子。他覺得不可思議,錢哪去了?要是康熙前期也就罷了,年年打仗,花錢如流水。康熙後期國泰民安,每年幾千萬兩白銀進賬,怎麽可能就剩下這幾個大眼珠子?雍正下令成立工作組查賬,看看這錢究竟花哪去了。
工作組查完帳告訴雍正:錢花的並不多,問題是進的也不多。幾千萬兩銀子隻是應收而不是實收。各地各環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拖欠應該上繳國庫的錢。
賬實不符,這在當時叫虧空。這裏頭可能有客觀原因,比如某個地方遭災了,應收的稅賦收不上來,但大多是地方官貪汙挪用。
雍正決定從核查虧空入手整頓吏治。連老子的錢都敢貪,反了你們了。在地方不定怎麽魚肉百姓呢?康熙老爹好說話,我可不是好脾氣的人。
雍正讓工作組下到地方查賬。但凡出現虧空的,落實到個人限期補齊。補不齊的,按情節嚴重程度予以懲戒。收不上稅賦的按工作不力處罰;挪用公款的按違法財經紀律處罰;貪汙的交監察部門雙規;貪汙挪用而又不能在限期內補齊虧空的,革職拿問,抄家追贓,沒收全部財產,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一片雞飛狗跳。官員們惶惶不可終日。
曹雪芹他們家就被抄了從此敗掉。
曹家從康熙年間就出現虧空。但因為曹家跟康熙的私人關係,康熙睜隻眼閉隻眼。曹家辯解說我們家落下虧空,都是為了接待您老人家六下江南。單說修行宮,我們就捐了幾萬兩白銀。給太子送見麵禮,送了幾萬兩。給隨行阿哥、官員送紅包,又花了成千上萬。
有幾次康熙下江南路過揚州的時候在曹家小住。《紅樓夢》描述為了迎接貴妃姐姐回家省親曹家修了大觀園,原型就是曹家接待康熙的過程。不過打著公務接待的旗號給自己家修園子,這在哪個朝代都不符財政紀律。
曹雪芹爺爺死後,康熙也死了,雍正和曹家關係就不那麽親近了。再說雍正是不講情麵的人,公事公辦。雍正嚴逼曹家立即補齊虧空。但是窟窿太大了,曹家實在堵不住。雍正二話不說把曹雪芹的父親革職拿問,然後沒收了曹家全部財產,隻把曹家在北京的一所老宅留下。這也算是雍正念在曹雪芹的老奶奶曾哺育過老爸康熙的份上法外開恩。
曹雪芹從一個官二代富家哥一下子變成一個“無產階級”。因為被剝奪了政治權利,曹雪芹不用再操心科舉,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可供支配。舉世名著《紅樓夢》因此誕生。
曹家的結果還算不錯的,家破人沒亡。其他被雍正查賬的,有很多家家破人亡。貪汙挪用,隻要被逮住,先砍頭,再抄家。
亂世用重典。沒剝皮食草就不錯了。
在查賬風暴中,雍正抄了無數官員的家,落下一個“抄家皇帝”的綽號。
不過雍正在查補虧空的同時給官員發“養廉銀”,高薪養廉。
清朝官員的工資標準模仿明朝,定的非常低。一品官年薪180兩白銀。九品官31.5兩。以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為例,曹寅官居五品,相當於現在市長級別,一年隻有80兩銀子的俸祿外加80斛糧食。一兩銀子按200元計算,曹寅的年薪隻有16000元。一斛糧食大約200斤,按每斤2元計算,80斛糧食折合人民幣32000元。也就是說曹府一年總收入是48000元。這麽點錢就是普通人家都過得緊緊巴巴,何況曹府那麽一大家子人?所以官員都想方設法撈錢,白錢、黑錢、灰錢都掙。
清朝也有清官。康熙年間就有一個大清官叫於成龍,吃糠咽菜,長年不知道肉味。可不是所有人思想境界都這麽高,肯於安貧樂道。清朝官吏貪汙是很普遍的事。
“火耗銀“是當時最普遍,甚至是公開的貪汙途徑。
“火耗” 的本意是一種損耗補償。百姓交稅用的是碎銀子。碎銀子匯集到官府需要化成銀條銀錠。銀子在加工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耗。為了彌補這種損耗,官府在收稅時通常多收一點,稱之為“火耗”。
現在也有“火耗”一說。比方拿舊金飾去金店換新式樣的金飾,金店會在加收手工費的同時,扣除大約2%的金子重量。這被扣除的2%就是火耗。因為金子化掉再加工成型會有微量的損失。
清朝官方對火耗沒有明文規定,完全由各地自行征收。有收50%的。有收80%的。有更狠的收兩倍、三倍的。多收的火耗也不上交國庫,留做地方支配。於是火耗就成了官員們的唐僧肉。當然,老百姓可就遭殃了,加重了負擔。
針對這種情況,雍正規定:“每兩加耗五分”。也就是說每兩銀子加5%的“火耗”。不能隨意更改。並且“火耗歸公”上繳國庫。你工資低我可以給你漲工資,但你不能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雍正給的“養廉銀”相當於官員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比方五品官的養廉銀是2400兩,相當於48萬。
這錢就從收上來的“火耗”裏出。雍正把“火耗”收上來,拿出一部分作為“養廉銀”發下去。
5%的“火耗”的一部分就能讓官員漲十倍的工資。想象一下,“火耗”百分幾十、幾百時,官員能得多少?
這也就容易理解,曹寅隻不過五品官,卻能過著妻妾成群、奴仆無數的生活。曹府橫跨一條街,裝修豪華有“白玉為堂金作馬”之說。後花園大觀園是公家出錢修的,一寸風景一寸金,有山有水有樹林,亭台樓榭星羅布,湖邊還有別墅群。那日子過的,真的是:工資基本不動,老婆基本不用,吃喝基本靠請,住房基本靠送。
這樣的生活即便工資漲十倍也做不到。所以官員該貪還是貪。
雍正查虧空時,有人告發山西巡撫勒索屬下州縣孝敬銀子450萬兩。雍正將其家產充公,仍差20萬兩,勒令家人賠償。
一個地方官貪汙的公款比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都多。
這其實不算啥。乾隆的寵臣和珅被抄出11億兩白銀的家產,相當於清朝十幾年的財政收入。
清朝貪汙成風,吏治敗壞得無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