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393,崇禎即位

393,崇禎即位

  1626年——1628年  天啟帝崩,異母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崇禎清除魏忠賢一黨,整頓朝綱。


  袁崇煥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去參加努爾哈赤的葬禮。


  努爾哈赤死後,他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皇太極是八旗軍裏正黃旗的台吉,人稱黃台吉。台吉是一種官職。後來有人拍馬屁寫成皇太極,有皇家太子或者皇家老大的意思,他的真名反倒不可考。


  皇太極即位後派人禮節性回訪袁崇煥。袁崇煥趁機提出議和。隨後雙方互派時節往來。


  但是袁崇煥跟皇太極議和的事沒有事先報批,後來事發才向朝廷匯報,朝廷下令停止議和。閹黨於是彈劾袁崇煥私自議和。袁崇煥辯解說議和不過是緩兵之計,他隻是想借機整修錦州的防禦工事而已。


  皇太極利用議和停戰之機出兵降服了朝鮮。朝廷命令袁崇煥出兵援朝。袁崇煥剛把部隊派出去,朝鮮已經降了。袁崇煥隻好把部隊又叫回來。


  皇太極進攻朝鮮之時跟毛文龍也有交火。毛文龍在朝鮮義州建立的根據地被金兵攻陷。毛文龍現在隻剩下四麵環海的皮島一塊根據地。


  議和讓明朝失去朝鮮這個強援以及義州根據地。這讓袁崇煥招致更大的非議。言官把朝鮮投降和毛文龍戰敗都歸咎於袁崇煥私自議和。


  袁崇煥上書為自己辯解。就在這時,金兵打上門來了。


  皇太極降服朝鮮解決了後顧之憂後,調轉槍口進攻明朝。


  1627年,皇太極數萬大軍包圍了錦州。錦州的告急文書如雪片飛來。袁崇煥當時坐鎮寧遠。他認為圍城打援是金兵的慣用手法,而錦州“城中火器兵馬俱備,必不能克”,所以不能去救也沒必要去救。


  皇太極打錦州並沒有使出全部功力,留著力氣等著打寧遠的援軍。可他等了半天不見動靜,幹脆帶兵主動去寧遠挑戰。他此行的目標其實是寧遠,希望把老爹丟在寧遠的麵子撿回來。


  但是寧遠的守備更強,有完善的防禦工事,有火銃和火炮。皇太極使足了吃奶的勁也打不下來。


  錦州明軍在皇太極走後壓力減輕,主動出擊金軍。皇太極擔心後路被斷,別弄不好把自己搭進去。識時務為俊傑。皇太極雖然心有不甘,還是明智地宣布撤退。


  袁崇煥再勝一仗。


  但是袁崇煥打了勝仗卻被撤了職,理由很簡單:見死不救。那時的人腦袋都僵化了,認為袁崇煥不去救錦州是不道德的。他們不講謀略隻講道德。袁崇煥就隻好告病回家了。


  同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死了。據說是水中蕩舟,不留神掉進水裏,連驚帶嚇帶著涼,病死了。活法和死法都讓人聯想起當年的明武宗朱厚照。


  天啟死時剛20出頭,生過幾個孩子都夭折了。據說是客氏暗中使的壞,防止別人跟他爭寵。天啟帝有兄弟七個,死了五個。現在活著的隻有弟弟朱由檢。那皇位沒有懸念了,鐵定就是朱由檢的了。本來跟皇位不挨邊的朱由檢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著成了崇禎皇帝。


  其實也不知道這是幸事還是不幸的事。大明王朝到了他這算是走到頭了。他做的是末代皇帝、亡國之君。


  崇禎本應該是個中興之主,比前麵那幾個皇帝都敬業,可惜身逢末世縱然是神仙也難把大明王朝起死回生。何況他並不是神仙。他本人也存在一些失誤,最終斷送了大明江山。


  他即位時才18歲,但做起事來可一點不像這個年齡段的人。


  崇禎一上台便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殺了魏忠賢和他的死黨。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幹兒子幹孫子遍布朝內外,勢力龐大。崇禎舉手就把他們全滅了。魏忠賢自殺死亡。客氏被淩遲處死。


  崇禎下令召回在宮外任職的太監,立下一個規矩“中官非奉命不得出禁門”。沒有皇帝的許可,以後宦官不得踏出紫禁城半步。


  閹黨也遭到沉重打擊。閹黨被定為“逆案”,遭到全國追捕。二百多人因此落網。


  崇禎下令之前受到閹黨迫害的官員可以官複原職。東林黨趁機東山再起,重返朝廷。


  崇禎平定宦官之亂不僅說明崇禎有膽量有魄力,也說明明朝在防止宦官專權上麵做得很到位。宦官看似很牛,滿朝文武都俯首帖耳,實際上隻是狐假虎威。滿朝文武不是怕宦官而是怕宦官背後的皇帝。宦官的權力是借來的,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皇帝如果不給宦官撐腰,宦官的腰就直不起來了。


  明朝宦官和唐朝宦官最大的區別是沒有軍權。雖然他們掌握東廠西廠錦衣衛,但廠衛隻是一幫特務不是正規軍。他們主要還是靠取寵皇帝換取皇帝的信任,進而取得為皇帝代言的機會或者說權力。如果失寵了也就失權了。


  崇禎不寵信宦官,親力親為,該上朝上朝,該批奏折批奏折。司禮監等宦官又退回到皇帝秘書的角色。


  崇禎是明朝皇帝裏麵最敬業的一位,朱元璋都望塵莫及。他不近聲色,一心撲在工作上。據說他每天平均隻睡兩個小時的覺,還不到20歲就已經兩鬢斑白,眼角布滿魚尾紋。


  他殫精竭慮治理整頓,任賢用能,重振朝綱。


  隻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崇禎獨臂難以撐天。政治腐敗、百年積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清除的。內憂外患又沒有給崇禎充足的時間。


  崇禎即位的第二年就爆發陝西民變。陝西因為連年大旱,農田顆粒無收,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率眾揭竿而起。


  明末民變、兵變不斷,高迎祥之輩起初並不起眼。


  高迎祥本是一個馬販,臂力出眾善騎射,領著一支私人武裝長途販運馬匹,不知何故起兵造反。他自稱“闖王”。張獻忠、李自成是他手下兩員“闖將”。


  張獻忠原是明軍一名下級軍吏,因犯法差點被斬,遇到特赦僥幸活命,出獄後便投了高迎祥造反。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後來做了驛站的驛卒(也就是郵局的職工),“善騎射,鬥很(狠)無賴”。


  “無賴”兩字讓人聯想起劉邦。不過劉邦“無賴”但不“鬥狠”,蹭吃蹭喝,欠人酒錢,讓人嫌不遭人恨。“無賴”卻又“鬥狠”就有些地痞流氓的意思了。


  史書說李自成“數犯法”被驛站辭退,但沒細說具體犯了什麽法。有說法是對驛站死了三匹馬負責。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工作還欠下一筆債。後來他向鄉紳借錢可能就是為了償還這筆債。但借的錢還不上又被人告,“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帶著刑具遊街示眾,差點被弄死。哥們弟兄趕來把刑具打碎將他救出。


  野史說他殺了債主,殺了出軌的妻子,跑了,跑到甘肅投軍。那時參軍沒有政審一說,來了就要。那時也沒有全國聯網,軍隊也不知道他身背兩樁命案。後來因為軍隊欠餉,李自成發動兵變殺了上司。“安塞馬賊”高迎祥據說是他舅舅。於是他帶著一幫去投奔高迎祥,自稱“闖將”。


  高迎祥起事之初並不起眼。當時陝晉變民互相結盟稱“三十六營”。高迎祥隻是“三十六營”之一。後來慢慢做大,高迎祥成了“十三家七十二營”的盟主。再後來李自成繼任“闖王”更是把農民軍的勢力擴張到跟官軍不分上下。


  崇禎一直在派兵圍剿,但越剿越多。民變規模越來越大,遠超以往。它跟遼東戰事對明朝形成夾擊之勢。明朝腹背受敵,終於亡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