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東林黨案
1621年——1626年 魏忠賢亂政,掀東林黨獄。後金侵入遼東,連占沈陽、遼陽、廣寧等要地,但在寧遠敗於明將袁崇煥手下。
朝廷忙於黨爭,皇帝忙於創作,金兵正在肆無忌憚地蠶食明朝的地盤,一步一步向山海關逼近。
熊廷弼在薩爾滸大敗後臨危受命前往遼東重整防務。他坐鎮最前線,調兵遣將,重新建立起以沈陽為中心的防線,穩定了軍心,穩定了局勢。
但是不久熊廷弼因為黨爭之禍被迫辭職。
熊廷弼並非黨人。但他跟浙黨骨幹聯姻,並且彈劾過東林黨人,被東林黨人認定為浙黨黨人。吏部官員姚宗文是浙黨黨魁,寫信要求熊廷弼舉薦自己遭到拒絕,認為熊廷弼是浙黨的叛徒,挑毛病彈劾熊廷弼。熊廷弼被迫辭職。
東林黨人趁機推薦自己人袁應泰接替熊廷弼。袁應泰是政客出身,隻懂政治,不懂軍事。他到了遼東之後發布招降令,勸說蒙古人投降明朝。他想借蒙古遭災之際把蒙古人招致麾下,一則防止蒙古人投靠女真人,二則加強自己的防禦力量。別人勸他當心蒙古人叛變。他不以為然,把投降的蒙古人部署到前線。
1621年,努爾哈赤率兵進攻沈陽。
沈陽守軍7萬,和金兵人數差不多,並且有城牆、火炮防護,易守難攻。金兵硬往裏打勝算不大。於是努爾哈赤設計把明軍引到城外來打,最大程度發揮金兵善野戰的長處。他派兵佯攻詐敗吸引明軍出城追擊。明軍果然上當,傾軍而出。努爾哈赤一個回馬槍將明軍擊敗。明軍且戰且退,回到沈陽城外。這時城內的蒙古人叛變,破壞吊橋將明軍擋在城外。明軍立時軍心大亂,在金兵的圍攻下全軍覆沒。金兵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沈陽。
努爾哈赤馬不停蹄殺奔遼陽。
袁應泰坐鎮遼陽,手上有5萬軍隊。遼陽城牆高大堅固,城外護城河,沿河部署了大炮。如果袁應泰立足防守,努爾哈赤絕對打不進來。但是袁應泰跟腦袋被驢踢了一樣,主動複製沈陽的敗績。他不用努爾哈赤誘敵便主動出城作戰,在部隊敗回時又拒絕部隊進城,強迫部隊在護城河外阻擊金兵。城內守軍空虛,蒙古人趁機作亂,點燃火藥庫炸毀西城門。金兵趁機殺入遼陽。蒙古人穿著節日的盛裝迎接金兵進城。
正在東門城牆上指揮作戰的袁應泰見遼陽已經失陷,絕望中自殺殉國。
沈陽、遼陽一丟,整個東北防線就被破掉了。明軍不得不放棄遼河以東,退守遼河以西。
遼東戰事陷入被動,朝廷又想起熊廷弼。有人建議讓熊廷弼回遼東。“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當初如果有熊廷弼在,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局麵。朝廷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讓熊廷弼官複原職,回去接著守遼東。
但是東林黨不放心熊廷弼,給他配班子的時候,讓東林黨人王化貞去遼東任巡撫。
熊廷弼是遼東經略,是遼東戰區最高軍事領導人。遼東所有武裝力量包括當地駐軍、後方調過去的援軍、朝鮮盟軍都歸熊廷弼統一調度。王化貞是遼東巡撫,負責遼東地區的軍政,隻管當地駐軍。在軍事上,經略相當於元帥,巡撫相當於將軍,經略是巡撫的上級。經略負責籌劃。巡撫負責執行。
熊廷弼到遼東後重新布防,要求王化貞集中兵力守住廣寧(遼寧錦州北鎮市)。他計劃在金兵攻打廣寧時,出動水軍從海路奔襲遼東,切斷金兵退路,趁虛而入直搗黃龍府。
但王化貞不肯聽從熊廷弼指揮,派兵據守各個據點,寸土必爭,結果分散了廣寧的守城兵力。
熊廷弼主張立足於防禦,打防守反擊。王化貞主張反攻,打全攻全守。兩個人作戰思路不同,對作戰部署意見不一。熊廷弼上書朝廷指責王化貞不聽指揮。王化貞上書朝廷指責熊廷弼畏敵懼戰。內閣首輔和兵部尚書都是東林黨人,無條件支持王化貞。王化貞有人撐腰,更加蔑視熊廷弼的軍令。熊廷弼於是被架空。
王化貞的部將毛文龍奇襲鎮江鎮(遼寧丹東)得手,取得鎮江大捷。朝廷聞訊大喜,更加相信王化貞,打算撤了熊廷弼讓王化貞做遼東經略。天啟帝沒有批準。
黨爭已經造成將帥失和,軍隊失去統一指揮。
1622年,王化貞調集部隊反攻後金。
熊廷弼也奉朝廷之命出兵配合。王化貞反倒成了熊廷弼的領導。
但是王化貞和朝廷寄予厚望的反攻以慘敗告終。王化貞的部將孫得功臨陣脫逃造成明軍全線潰敗。
敗兵逃回廣寧,引起城內大亂。孫得功逃回廣寧後陰謀生擒王化貞然後向努爾哈赤獻城投降。王化貞的衛兵發現不妙,護著王化貞逃出廣寧。廣寧隨即落到孫得功之手。
王化貞在南逃路上遇到熊廷弼。熊廷弼聽說前線潰敗,棄城而逃。王化貞手裏已經沒有了軍隊,熊廷弼手裏還有五千軍隊,王化貞請求熊廷弼和他一起奪回廣寧。
熊廷弼拒絕。他譏笑王化貞:你不是說給你六萬軍隊就能蕩平金兵嗎?結果如何?
熊廷弼沿途收集潰敗下來的軍民,進入山海關。
兩天後,金兵殺至廣寧。叛將孫得功把金兵迎進廣寧。
廣寧丟了,遼西防線崩潰。明軍不得不放棄遼西,全線退守山海關。
廣寧兵敗震驚了朝廷。天啟帝將王化貞逮捕下獄,將熊廷弼撤職查辦。兵敗之罪的主要責任人應該是王化貞。但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是東林黨人,將熊廷弼和王化貞都判為死刑。
“廷弼令汪文言賄內廷四萬金祈緩,既而背之。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熊廷弼托朋友汪文言賄賂魏忠賢四萬兩白銀請求改判死緩。但改判實現後,熊廷弼並沒有按照事先約定付給魏忠賢“四萬金”。魏忠賢大怒,發誓報複,再次改判熊廷弼斬立決。熊廷弼被殺後,“傳首九邊”,首級被送往各邊鎮展出,作為棄城而逃的警示。
這還不算完。魏忠賢餘怒未消,以“通賄案”將汪文言下獄審訊,讓他交代熊廷弼的“四萬金”到底跑到哪去了。汪文言跟東林黨人交往甚密。東林黨大臣楊漣曾經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便借“通賄案”株連東林黨人,逼迫汪文言承認賄賂內廷未遂轉而賄賂內閣,把“四萬金”分送楊漣、左光鬥等人。“通賄案”把東林黨六位骨幹拉下水,並且成為魏忠賢絞殺東林黨人的序幕。
魏忠賢讓人炮製一份《東林點將錄》,對天啟帝說東林黨人結黨營私。在古代,結黨就是犯罪,就是圖謀不軌。天啟帝下令徹查。
於是,魏忠賢指揮東廠特務追查東林黨人。一場大逮捕隨即在全國展開。很快,東林黨人殺的殺,關的關,貶的貶,銷聲匿跡。東林學院都被魏忠賢拆了。
東林黨遭到驅逐後,朝廷的黨爭問題倒是解決了。朝中隻剩下一個黨,閹黨。
魏忠賢驅逐東林黨人惹惱了東林黨大佬孫承宗。
孫承宗是天啟帝的老師。他在廣寧兵敗後毛遂自薦去山海關督師。天啟帝讓他經略山海關、薊州、遼東、天津、登州、萊州,也就是讓他擔任環渤海灣的最高軍事領導人。
孫承宗到了前線,依重將軍袁崇煥、祖大壽,在加強防禦的前提下積極反攻。他通過築城建牆,把防線一點一點往前頂,“修複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裏”。他把防線一直推到寧遠(遼寧葫蘆島興城市)至錦州,基本收複了遼西。
努爾哈赤懾於孫承宗的威勢,不敢輕易西進,轉而消化鞏固已占領區。金兵進攻旅順、鎮江,把明軍插在遼東的兩顆釘子拔掉。毛文龍兵敗退往皮島(朝鮮平島),堅持在敵後牽製敵軍。
孫承宗正準備水陸並進收複遼東之時,朝中形勢劇變,魏忠賢驅逐東林黨人,完全控製了朝局。
孫承宗忍無可忍,以給皇帝祝壽的名義回京麵聖,準備彈劾魏忠賢,搭救東林黨人。
魏忠賢聞報又驚又怕,跑到天啟帝麵前痛哭流涕,稱孫承宗帶兵進京是來“清君側”的。
天啟帝相信魏忠賢是忠臣,豈能允許孫承宗“清君側”,下令禁止孫承宗回京。
孫承宗那時已經到達通州,接旨不得不返回山海關。他知道自己不再被皇帝信任,主動辭職回家。
魏忠賢改派閹黨高第接替孫承宗。
努爾哈赤聽說經略換人,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向遼河集結軍隊,準備恢複對明朝的攻勢。
高第得報驚慌失措,下令關外駐軍全部退守山海關。
袁崇煥駐守寧遠,抗令不遵,誓與寧遠共存亡。他對高第說,“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我既然是寧遠的守將,就應該死在寧遠。我肯定不會離開寧遠。他勸高第不要放棄關外。關外不守,關內也守不住。
高第不聽,不理袁崇煥,自顧自撤兵而走。
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十餘萬殺過遼河,包圍了寧遠城。
寧遠隻有萬把守軍。“中外謂寧遠必不守”,大家都以為寧遠肯定完了。但是出乎大家意料,這麽個彈丸小城不但擋住了金兵的侵略步伐,還把努爾哈赤送上了西天。
袁崇煥身先士卒親率寧遠軍民抗擊金兵,“槍炮藥罐雷石齊下”,讓金兵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努爾哈赤忍不住上前督戰,結果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擊傷,不久斃命。
紅夷大炮是明朝從歐洲進口的巨炮,射程遠,精度高,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
金兵久攻不下傷亡無數,不得不撤圍而去。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
喜訊傳來,北京城一片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