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楊家將
986年,宋軍兵分三路北伐遼國。楊業作為副將跟隨主將潘美率領一支部隊出征山西。
??楊業就是傳統評書《楊家將》裏的金刀令公楊繼業。潘美就是評書裏的大奸臣潘仁美。
??潘美、楊業這一路軍是策應部隊。主力部隊由大將曹彬率領。結果曹彬指揮失誤,致使主力部隊大敗而回。宋太宗隻得下達全線撤退的命令,讓潘美、楊業放棄新占領地區趕緊撤回國內。但他又不甘心空手而過,讓他們順便把新占領區的百姓帶回來。
??在古代,人力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打仗、生產、築城、運糧……都需要人。
??想當年皇叔劉備荊州敗退還帶著百姓一起走,不是出於仁慈,而是出於備戰的需要。百姓跟著他走也不是出於自願,而是有軍隊拿刀逼著,不得不背井離鄉。
??但是百姓隨軍行軍,行軍速度就慢很多。
??遼軍打敗了曹彬,立刻調轉馬頭殺向山西,追殺潘美、楊業這支宋軍。
??潘美、楊業這支軍民混雜的隊伍想跑是跑不掉的。遼軍以騎兵為主,很快就會追上來。
??潘美召集軍事會議商量對策。
??當時參加會議的,在史書上留下名的有監軍王侁[shēn]、將軍劉文裕以及潘美、楊業。
??監軍相當於政委。能擔任監軍的人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人。監軍的任務就是代表皇帝管理軍隊,權力非常大。王侁是文官,不是武將,但他的意見沒人敢輕視。
??劉文裕是個武將,並且是個外戚,跟皇帝是親戚,雖然職位比潘美低,但說話也是很有分量的。
??在會上,楊業首先發言。他建議找個地方打伏擊,趕走遼軍再接著走路。
??王侁不同意。
??王侁覺得這仗打得太窩囊,勝軍之時接到撤退的命令,還讓遼軍跟在屁股後麵追。他讓楊業帶一支軍去搞遼軍一下子,讓他們知道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
??他們這支部隊出征山西以來每戰必勝,打得遼軍屁滾尿流,連克四州之地。這四州是燕雲十六州中在山西境內的四州。如果不是宋太宗下令撤軍,他們能一鼓作氣打到幽州,把全部十六州都收回來。
??王侁覺得沒必要害怕遼軍,要打就堂堂正正地打,兵對兵將對將地打,打得他們心服口服。搞伏擊屬於偷雞摸狗。
??將軍劉文裕讚同王侁的意見,。
??楊業說遼軍當下勢頭正猛最好還是避其鋒芒。我們現在的任務是掩護百姓撤退,派弓箭手在穀口據險阻擊遼軍爭取時間也就是了。
??王侁譏諷楊業貪生怕死。你不是“楊無敵”嗎?遼軍見你就跑,怎麽現在還沒見到遼軍呢你就準備跑了?
??楊業羞憤難當,說你要這樣說那我領兵去戰遼軍。
??在王侁和楊業鬥嘴期間,潘美一直沉默不語。
??他也許同意楊業的意見,但不好駁王侁的麵子。他是司令,王侁是政委,他倆是搭檔。他怎麽好意思駁搭檔的麵子?另外潘美雖是當朝一品,職位比宦官王侁高得多。但是王侁是欽差大臣、皇帝的紅人,有先斬後奏、臨陣換將的權力。潘美對王侁心存顧忌。
??何況還有一個大將劉文裕支持王侁的意見。當時的票數是二比一。
??潘美默認了王侁的意見。
??潘美不說話,楊業隻得領軍出戰。
??臨走時楊業和潘美約定:我此戰必敗。請務必在陳家穀的穀口設下伏兵。我敗退到這裏時,你襲擊後麵的追兵,幫我脫身。你們在穀口設伏,即使不能反敗為勝也多少能救回些殘兵。
??潘美點頭應允。
??楊業領兵前去迎敵。潘美按照約定在穀口設置了伏兵。
??但他們一直等到中午也沒等到楊業。王侁派人登高遠望,什麽也沒看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穀口。”“美(潘美)不能製”。
??他們的任務是護送百姓撤回國內,阻擊和伏擊追兵隻是完成任務的手段,把百姓安全送回國才是大功一件。王侁爭功心切,不等楊業回來便先行一步。潘美雖出言阻止,見王侁不睬也隻得做罷。他磨磨蹭蹭往南走,希望等楊業追上來,沒想到等到的是楊業戰敗的消息。潘美擔心遼軍追上來揮軍疾行。
??再說楊業,他和遼軍力戰一天,最終力不能敵,敗退到穀口。結果在穀口不見一兵一卒接應,楊業“即拊[fǔ]膺[yīng]大慟”,拍著胸口大哭。
??楊業被遼軍追上俘虜,被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死。
??事後,宋太宗追認楊業為烈士,追封為名譽太尉,並把他的兒子楊延昭等升了官。
??王侁被撤職流放。潘美因為負有領導責任也被降級使用。
??楊業死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也都成為抗遼名將。後世將他們祖孫三代的抗遼事跡,演繹成“楊家將”的故事,廣為傳誦。
??但是《楊家將》是小說,很多東西於史無據。像佘太君、穆桂英、楊宗保、楊排風等人都是杜撰出來的人物。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等都是杜撰出來的故事。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對於楊業之死,《楊家將》的版本更深入人心。奸臣潘仁美(潘美)兒子潘豹跟楊業的兒子楊七郎打擂台,結果潘豹被楊七郎失手打死。潘楊兩家於是結下殺子之仇。潘仁美利用職權陷害楊繼業(楊業),故意讓楊繼業去送死。楊繼業出戰,在陳家穀遭到遼軍伏擊,被困兩狼山。楊七郎突破重圍去找潘仁美搬救兵。潘仁美不但拒發救兵還公報私仇殺死楊七郎。楊繼業等不來救兵,在絕望之中碰李陵碑而死。
??實際上潘美沒有一個兒子叫潘豹,也沒有一個兒子早死。而且也沒有一個朝代點兵點將靠打擂台。倒是有靠打馬球定人選的。唐朝皇帝唐僖宗心血來潮讓節度使候選人打馬球定勝負,誰贏誰當節度使。結果有個家夥高一籌摘得節度使桂冠。
??宋朝重文輕武,連武舉考試都跟文舉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武舉在筆試前先比武功,武功及格的人才有資格進行筆試。武功是指步射、馬射,不是長槍短刀地打擂台。如果是打擂台,武舉倒簡單了,誰能最後活著出來就是武狀元。
??所以說,打擂台選將是根本沒有的事。
??另外,陳家穀是宋軍打伏擊的地方,而不是遼軍打伏擊的地方。遼軍是追兵怎麽可能打伏擊?王侁、潘美在陳家穀設下伏兵但又撤去伏兵,致使楊業失去接應被遼軍俘獲。
??楊業之死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王侁,而不是潘美。但《楊家將》對王侁隻字未提。
??也沒提劉文裕。
??劉文裕對楊業之死也負有一定責任,後來被宋太宗流放。
??宋太宗處罰三人不僅僅是痛惜失去一員大將,也是恨他們竟敢欺君。他們隱瞞軍事會議詳情,說楊業自告奮勇去迎戰遼軍,好像楊業之死跟他們沒一毛錢關係。後來有人揭發,楊業其實是被王侁用激將法逼去的。並且如果他們不撤走伏兵,宋軍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他們主要是欺君之罪。
??曹彬指揮失誤造成整個北伐計劃破產,損兵大半。宋太宗隻是將他貶職,不久後又重新起用。
??如果沒有欺君之罪,王侁等人的處罰也不會這麽重。
??王侁讓楊業阻擊遼軍並非公報私仇,中途撤走陳家穀伏兵也不是故意要害死楊業,隻是判斷失誤而已。無論是王侁還是潘美,都算不上奸臣。
??楊業之死跟電影《集結號》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是奉命去阻擊敵軍,掩護大部隊撤退,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舍車保帥,出去就有可能回不來了。但不能因為任務具有危險性就說派任務的人是壞人,是陷害,是奸臣。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集結號》裏的團長為了大部隊安全,放棄事先的承諾,沒有下令吹集結號讓擔任阻擊任務的連隊撤下來,致使阻擊連隊全軍覆沒。唯一的幸存者連長穀子地對他有怨氣,恨他把自己的連隊當做棄子,但最終也表示理解。
??王侁違背承諾撤走伏兵,客觀上也是為了大部隊安全。
??總而言之,傳統評書《楊家將》是小說,不是曆史,不能把小說當曆史。小說為了吸引眼球,引人入勝,杜撰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情節。製造矛盾衝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之一。實際情況沒那麽複雜。
??但是有時候以曆史為背景的小說因為人物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常常讓人誤以為曆史人物就是這個樣子。
??比如《三國演義》讓人以為曹操是白臉的奸臣,劉備是忠厚的長者,諸葛亮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嶽飛傳》讓人相信嶽飛是南宋最大的忠良,秦檜等人是害死忠良的罪魁禍首。實際上小說人物跟曆史人物根本不能劃等號。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