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75,孫恩之亂

175,孫恩之亂

  公元397年——399年p;p;晉安帝即位,司馬道子執政。晉將王恭、桓玄兵變。天師教孫恩海上起兵。


  397年,司馬德宗登基加冕做了皇帝,史稱晉安帝。


  晉安帝是個傻子。跟晉惠帝不同,他是個正宗白癡。“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於寒暑饑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連”。傻也就罷了連話都不能說,冷熱饑飽都不知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這是嗜酒如命的晉孝武帝生下的一個呆傻兒。但是也沒辦法,晉安帝是老大,古代講究立君立長,因此被立為太子,如今又做了皇帝。


  司馬家盛產白癡,好象司馬家的聰明才智全被司馬懿祖孫三代占盡了。


  傻子做了皇帝,做叔叔的司馬道子責無旁貸替他打理朝政。


  但是司馬道子沉溺於酒色,無暇顧及朝政,將朝政委托親信王國寶幫他打理。而王國寶是個小人。小人得誌便猖狂。他在變本加厲地“納賄窮奢”的同時暗算那些對他不滿的人。


  敢對他公開表示不滿的人都是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王國寶勸司馬道子削減這些人的兵權。兗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憤而起兵發動兵諫,逼司馬道子殺掉王國寶。


  司馬道子嚇壞了,乖乖聽命殺掉王國寶並向王恭等人致歉。將軍們達到目的也就心滿意足地撤兵了。


  皇室宗親司馬尚之對司馬道子的做法不以為然,對他講:不能讓地方挾製中央。應該想辦法安插自己的心腹去地方領兵以牽製他們。


  司馬道子認為言之有理,將豫州拆分出四郡交給自己的心腹王愉統轄。


  豫州刺史庾楷不幹,聯絡王恭等人抵製司馬道子。他對王恭說,朝廷這是打定主意要削藩了。我們必須早做打算,否則必有禍事。


  王恭等人得知這是司馬尚之的主意,大怒,再次與殷仲堪起兵討伐司馬尚之。桓溫的兒子桓玄、雍州刺史楊佺期也舉兵響應。叛軍勢力比之前更盛。


  叛軍推舉王恭為盟主。


  王恭的部將劉牢之勸王恭不要老是用武力威脅朝廷,適可而止。朝廷割庾楷四郡關咱們什麽事?


  王恭不聽,執意出兵,上書朝廷討伐王愉、司馬尚之,指責他們挾勢弄權,削弱藩鎮。


  司馬道子嚇得六神無主,問兒子該怎麽辦。


  他兒子司馬元顯當時才16歲,但有頭腦有魄力,敢想敢幹,初生牛犢不怕虎。


  司馬元顯對父親說當初就不應該跟他們妥協,以至於他們蹬鼻子上臉。封疆大吏以武力威脅中央情同造反,必須派兵討伐。


  司馬道子於是任命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軍迎戰造反的藩鎮。


  庾楷立功心切,一馬當先殺過長江。司馬尚之指揮部隊將其擊敗。司馬尚之剛想喘口氣,桓玄和楊佺期又栓江而下殺到近前。司馬尚之以一敵二被殺得大敗。桓、楊乘勝進逼建康,殺至石頭城。殷仲堪殺至蕪湖。司馬元顯見勢不妙全線收縮保衛建康。


  建康城內亂作一團。


  所幸劉牢之背叛王恭使戰局逆轉。司馬元顯派人策反劉牢之,向他承諾,如果他能殺了王恭,王恭的位子就是他的。劉牢之於是反戈一擊殺向王恭。王恭戰敗被殺。


  叛軍得知盟主王恭死了軍心大亂。司馬道子趁機招撫叛軍,承諾既往不咎,讓他們撤軍。


  桓玄等人就坡下驢,收兵回營。


  朝廷對這些叛將百般妥協。叛將沒了約束開始爭權奪利搶地盤,自己幹了起來。桓玄最後勝出,滅了殷仲堪和楊佺期成為獨霸一方的大軍閥。


  在東晉內亂期間,後秦姚興趁機攻占了洛陽。南燕慕容德攻占了青州,在青州稱帝。


  司馬道子在叛將撤軍後認為危機解除,又開始沉迷酒色,將朝政交給兒子司馬元顯打理。


  司馬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於元顯”。司馬元顯被天天喝酒泡妞的父親任命為侍中管理國家大事,成為朝廷事實上的一把手。


  年紀輕輕就成了百官之首。這讓司馬元顯很快自我膨脹起來。周圍人都奉承他、巴結他,讓他更加驕縱狂妄。他要求公卿以下官員見到他都必須大禮參拜,把同僚視為下屬、奴仆,目中無人。他說什麽是什麽,誰敢反對他就辦誰。“元顯性苛刻,生殺任意”。看誰不順眼就殺了誰。


  他另外一個毛病是貪,擱現在叫貪汙腐敗。


  據史料記載:“國用虛竭,自司徒已下,日廩七升,而元顯聚斂不已,富過帝室”。意思是說,當時國家窮得連官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宰相以下官員每天隻領七升米。而元顯仍然在不停地撈錢,家裏的錢比皇宮還多。


  跟元顯同時代的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首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他在司馬元顯死後出任縣令,月薪五鬥米。一鬥是十升。五鬥米的月薪折合日薪不到兩升米,糊口都難。可以想象當時的國家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了。


  國家之所以這麽窮主要是因為用兵太多。用兵不是對付外患而是對付內亂。內亂既包括封疆大吏的造反也包括普通老百姓的造反。


  司馬元顯為了增加實力跟封疆大吏抗衡,決定擴軍。他下令讓“免奴為客者”服兵役。


  所謂“免奴為客者”就是以前是奴隸身份,不管是官奴還是私奴,但後來因為大赦或者主家開恩等原因免去了奴隸身份而成為佃客。佃客是有一定的自主權但跟主家保持著一定的從屬關係的人,類似於後來地主家的長工。


  司馬元顯讓“免奴為客者”充軍,無論是客本人還是他們的主人都不樂意。“東土囂然苦之”。東部地區的百姓深感痛苦,騷動起來。


  “孫恩因民心騷動,自海島帥其黨殺上虞令,遂攻會稽”。


  這個孫恩是什麽人呢?他叔叔是五鬥米道教主孫泰。五鬥米道在教主張魯投降曹操之後教主傳承不詳。隻知道孫泰的前任叫杜子恭。杜子恭廢除了入教交納五鬥米報名費的規定,所以五鬥米道更名天師道。


  孫泰的理想是像先輩張魯那樣建立一個天師道的政權。他跟侄子孫恩、妹夫盧循密謀,召集南方教眾準備造反。但是司馬元顯提前得到了消息,派兵把孫泰抓來殺了。孫恩跑了,帶著一些教眾躲到海島(舟山群島)上。


  孫恩是不是接了教主之位不得而知,但他是做了海盜,被稱為海盜的鼻祖。


  司馬元顯讓“免奴為客者”到建康充軍引起社會騷動。一直伺機複仇是孫恩認為機會來了,帶著他的黨羽從海島上殺了回來。他攻下上虞縣(浙江上虞),殺了縣令,然後攻打會稽郡。一邊打他一邊擴充軍隊。


  會稽郡的長官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他也信奉天師道。他不知道是有意放水還是迷信透頂,拒絕派兵抵抗,說自己已經請來了天兵天將守住城池。但他的天兵天將不好使,不僅沒保住城池也沒保住他的腦袋。


  孫恩占了會稽郡。周邊八郡都有人起兵響應他。這些響應他的人是不是天師道教眾不得而知。總之在十天之內,孫恩聚集了幾十萬人。規模不亞於當年的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也是依靠宗教起事。發起人張角也是道教的教主。隻不過張角屬於太平道。孫恩屬於天師道。兩者各是道教的一個分支。太平道盛行於北方。天師道盛行於南方。


  孫恩起事之後都做了些什麽呢?史書有如下記載:“民有不與之同者,戮及嬰孩,死者什七、八。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輒支解之。所過掠財物,燒邑屋,焚倉廩,刊木,堙井,相帥聚於會稽,婦人有嬰兒不能去者,投於水中,曰:‘賀汝先登仙堂,我當尋後就汝。’恩表會稽王道子及世子元顯之罪,請誅之。”


  首先他擴軍對象既有信徒也有普通老百姓。他那幾十萬人裏有自願加入的,也有被強征入伍的。你不肯跟我一起造反我就殺了你們全家,連嬰孩也不放過。被他控製住的百姓十之七八被殺了。另外十之二三大概是從了他的。他殺了縣令之後把縣令剁成肉泥,然後逼縣令的老婆孩子吃掉。誰不肯吃就殺了誰,並且碎屍萬段。他所過之處實行“三光政策”搶光燒光殺光(十之七八),連水井都給人家填了。他占據會稽以後,各地信徒開始往會稽會聚。有嬰兒拖累的女信徒為了追隨孫恩,她們竟然把自己的骨肉扔進河裏,還說什麽祝賀你先進入仙堂,我以後去找你。孫恩在會稽給朝廷上書,揭露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的罪惡,請求皇帝殺掉他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