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東晉偏安
公元395年——397年p;晉孝武帝沉溺酒色,因酒後戲言被弑。
拓跋珪派一支軍回國平亂,自己繼續進攻後燕。
魏軍追到中山城下。慕容寶畏敵不敢出戰。將領們多次請戰被拒絕。
朝中大臣謀劃政變,想殺了他改立他的弟弟慕容麟。政變引爆一連串內亂。慕容麟被迫出逃投奔丁零人。慕容寶也不敢再待在中山,跑回龍城(遼寧朝陽)老家。
龍城是慕容寶的兒子慕容會的地盤。慕容會恨他不肯立自己為太子,帶兵逼宮。父子大戰一場。慕容會戰敗被殺。
慕容寶離開中山後,皇室宗親慕容詳自立為帝。但他屁股還沒坐穩呢就被殺回來的慕容麟幹掉。慕容麟自立為帝。但他屁股也沒坐穩就被拓跋珪趕走。
拓跋珪對中山發動總攻,將中山攻克。他隨後殺向鄴城。
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據守著鄴城。鄴城無險可守。慕容德知道鄴城守不住,主動放棄鄴城,南渡黃河遷往滑台(河南安陽滑縣),依據黃河之險抵抗北魏。
拓跋珪追到黃河邊沒追上慕容德也就罷了。他占領冀州也就心滿意足了。
魏軍從並州打到冀州,把後燕的版圖攔腰截斷。慕容寶在龍城關起門來做皇帝。慕容德在滑縣自立為燕王,建立了南燕。
關東一燕變兩燕。關西的一涼變兩涼。
後涼呂光晚年昏庸,仗也打不贏了,事也做不對了。手下不服,紛紛反叛自立。鮮卑禿發氏(拓拔部落的一支)自稱大單於建立了南涼。
北方七國沒了前秦和西燕,卻冒出來南燕和西涼,還是七國混戰的態勢。
在北方混戰一團的時候,南方,也就是東晉,相對比較安靜。北方打得再熱鬧,東晉也不摻和。
前秦崩潰的時候,東晉向西收複了益州,向北收複了黃河以南地區,版圖達到最大。晉軍一度殺過黃河。謝安、謝玄打算一鼓作氣收複中原。可偏偏就在這個時侯,謝安死了。
謝安是朝中的重臣、北伐的支持者和策劃者。他死後,晉孝武帝把朝廷大權交給弟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擔心謝家功勞太大、名望太大會影響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借口“征役既久”,下令謝玄收兵回營。
勢頭正勁的北伐於是噶然而止。
謝玄被調回後不久得病而死。收複中原的計劃再沒人提起。
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都不是有進取心的人,知足常樂。東晉版圖已經達到曆史最高峰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差不多就得了。
知足常樂的晉孝武帝開始沉溺酒色,日日和司馬道子一起以“酣歌為務”,把喝酒唱歌當成了工作。
按說晉孝武帝是東晉皇帝裏麵最幸運的一個皇帝。從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開始,每代皇帝都受權臣左右,令不由己出。到了晉孝武帝這裏,雖說前期有桓溫、謝安兩位權臣掌舵,但是到了後期所有事情完全可以由皇帝說了算,隻要他願意。
晉孝武帝即位時年紀比較小,不能親政,有沒有權臣對他來說也無所謂。等他長大了,親政了,權臣全死了。並且謝安雖說是權臣,但是是一個好權臣,給他留下一個既無內憂也無外患的國家。
謝安死時,東晉已經一躍成為華夏最強大的國家,再不用擔心生死存亡。並且國內政治氣氛非常好,非常團結,非常有凝聚力,政治穩定,社會和諧。
謝安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他在處理桓溫專權篡位以及桓溫死後的遺留問題上麵表現得非常睿智。
桓溫如果當時篡位成功,國家非亂不可。在前秦非常強大並且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東晉發生內亂無異於自取滅亡。但謝安跟王彪之、王坦之一起巧妙地避免了內亂。
桓溫死後內亂的隱患依然存在,因為桓氏家族掌握著東晉幾乎所有軍隊以及地方政權,如果處理不當仍有可能激起內亂。謝安沒有急於奪權,而是尋找機會逐步用忠於朝廷的人替換掉桓家的人,最終達成一個權力平衡。
當時東晉西線的最高指揮官是桓衝,東線指揮官是謝安、謝玄。桓、謝兩家共同撐起東晉的防線。
苻堅率兵打進東晉後,首先感到驚訝的就是東晉的團結,讓他找不到破綻,找不到突破口。各個城池的軍民為國效忠寧死不降。苻堅期望出現的大軍一到望風而降的情況根本沒有出現。每一座城池都需要他付出沉重代價後才能攻克。
朱序堅守襄陽把秦軍整個作戰計劃打亂。苻堅俘獲朱序後想用高官厚祿收買最終也沒有成功。朱序在淝水之戰中又成為晉軍的無間道。
實話實說,淝水之戰東晉勝得僥幸。但是看似偶然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即便是堂堂正正的交戰,秦軍也不見得能拿下淝水之戰。即便是拿下淝水也不見得能拿下東晉。
當年王猛之所以囑咐苻堅不要去打東晉就是因為東晉上下團結無懈可擊,而苻堅的手下魚龍混雜忠奸難辨。鮮卑人、羌人各懷鬼胎。以不團結的軍隊去戰團結的軍隊,即使人多也無法取勝。但是苻堅沒有聽王猛的。結果苻堅不但輸掉了淝水之戰連整個國家都輸掉了。
謝安就有這個本事把大家團結到一起,讓方方麵麵的人都能為己所用。
朱序實際上是桓溫的部將,但他在戰鬥中是為國家而戰不是為桓家而戰。淝水之戰時他跟謝安合作,根本沒考慮自己是桓家人還是謝家人,隻想著怎麽讓東晉贏。
桓家人、謝家人各大家族的人都被謝安團結到了一起。
晉孝武帝接手的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大好局麵。
如果晉孝武帝能把這個大好局麵維持下去,東晉別說生存無憂,統一中國都指日可待。
但偏偏晉孝武帝是一個沉溺酒色的人。國家到了他的手裏又開始亂了。
晉孝武帝整日裏杯不離手“醒日既少”,朝政就交給了司馬道子打理。但是司馬道子也是個酒色之徒,沉迷酒色而疏於政事。他把朝政委托給他信任的人去打理。而他所寵信的人,全是阿諛奉承之徒。這些人拉幫結派,任人唯親,賣官攬權,貪汙腐敗。上昏下奸,朝政焉能不亂?“由是朋黨競起,無複向時友愛之歡矣”。朝廷風氣越來越差。政治越來越昏暗。
晉孝武帝好酒色,但是信佛。他是一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佛教弟子。
佛教在東漢末年開始在宮廷流行,後來慢慢流傳到民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亂世當中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日子都不好過。尤其是百姓在現世幾乎沒有活路,於是寄希望於來世。有人相信人死後能夠進入極樂世界。有人相信佛法無邊可以保佑自己和子孫趨福避禍。有人相信佛教所說的輪回轉世可以超脫肉體達到靈魂的永生。有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佛教的傳道士趁機故弄玄虛,裝神弄鬼,蠱惑百姓,發展教眾。
來自西域的高僧佛圖澄自稱有預言未來的能力。邪門的是,他預言的成敗吉凶很多都應驗了。“趙主勒以天竺僧佛圖澄豫言成敗,數有驗,敬事之”。後趙皇帝石勒認為他是神人,對他敬奉有加。他不僅能預知未來還能看到千裏之外發生的事,念動咒語能役使鬼神,治療痼疾。朝野相信佛圖澄能通神,他的神法力高強。同時他也宣傳佛教積善行德,慈悲為懷的理念。國人對此也非常讚同。“國人化之,率多事佛”。“爭造寺廟,削發出家。”皇帝信佛帶動國人也信佛。
佛教首先興起於北方,後來又傳到南方。南方也有好多皇帝信佛。
晉孝武帝是第一個公開信佛的皇帝。他大力扶持佛教,在供養僧人、造廟鑄佛上麵不惜血本。他花在僧尼、禮佛上麵的錢已成為百姓沉重的負擔。
晉孝武帝不僅信奉佛教,還非常寵信僧人。他整天跟僧尼混在一起。僧尼可以插手朝政,“竊弄其權”。
有大臣上書進諫晉孝武帝:你要信佛就應該“以五戒為教”,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但是你看看你,嗜酒好色首先就破了淫戒酒戒;你雖然沒親手殺過人,但你任用的人濫用刑罰枉殺無辜也有你的責任;社會上盜賊橫行,你也難辭其咎;你說到做不到就是犯了妄語之戒。你五戒都破,算什麽信佛呢?
但諫歸諫,晉孝武帝也不理,該喝酒喝酒,該泡妞泡妞。
後來,晉孝武帝果然死在酒色上麵。
396年,晉孝武帝在後宮喝酒。他最寵愛的張貴人作陪。當時張貴人已經30歲了。
喝得醉裏巴熏的晉孝武帝跟張貴人打趣,說:“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姑娘十八一朵花,過了三十豆腐渣。你已經豆腐渣了,該下崗了。我要廢了你找更小的去。
張貴人大怒。皇帝說的雖然是酒話但也是實情。作為酒色之徒永遠喜歡貌美如花的。像她這樣年老色衰的指定是要靠邊站的。張貴人自己早已預料到會是這麽個結果,但是親耳從皇帝嘴裏聽到卻還是無法接受。
晉孝武帝喝高了,睡去了。張貴人可睡不著了。她越想越生氣殺心頓起。她召來心腹宮女做幫手,用被子把醉酒的晉孝武帝活活悶死了。
這可能是曆史上死得最窩囊的一位皇帝,隻為痛快痛快嘴把命丟了。
張貴人對外宣稱,皇上“因魘暴崩”,做噩夢把自己嚇死了。群臣不辯真偽,又不可能驗屍,隻得擁立太子司馬德宗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