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72,前秦滅蜀

172,前秦滅蜀

  公元371年——378年p;晉孝武帝繼位。桓溫死。前秦占巴蜀滅前涼。


  晉簡文帝在寫完詔書的當天就死了。


  王坦之、謝安立即召集群臣宣布太子司馬曜即位。群臣害怕桓溫,建議等桓溫回京之後再定此事。尚書仆射[yè]王彪之不同意。他說太子繼位還用向大司馬(指桓溫)請示嗎?

  尚書仆射按職務來說相當於中央書記處書記,但按實權來說相當於副丞相。桓溫不在,王彪之就是老大。


  王彪之既然發話了,誰也不好再說什麽。於是太子順利登基。司馬曜史稱晉孝武帝。


  等桓溫得到消息,一切都以成定局。雖然他得到輔政的授權,但地位僅比普通臣子高一些而已。他原本指望晉簡文帝禪位給他,最不濟也給個攝政王做,沒想到願望全部落空。


  桓溫非常失望也非常生氣。盛怒之下,桓溫帶兵進京覲見新皇帝。


  京城內人心惶惶,都說桓溫是來武力奪位了。


  朝廷派王坦之和謝安去迎接桓溫,名為迎接,實為一探虛實。你帶著兵來是什麽意思,是來奪位呢還是來覲見?


  桓溫是不是來武力奪位還真不好說,不過既然帶著兵來至少有武力威懾的意思,強迫朝廷授予他更大的特權甚至逼新皇帝禪位。


  謝安跟王坦之來到了桓溫軍營。見到桓溫,王坦之非常緊張,幾乎說不出話來。但謝安坦然自若跟桓溫談笑風生,全然不理會周圍劍拔弩張。


  謝安跟桓溫扯了一會淡就帶著王坦之回去了。


  雖然謝安一句沒談朝政,但他的態度就等於告訴了桓溫,你的武力威懾對我們沒有用,有種你就開戰。


  桓溫的毛病就是缺少臨門一腳的自信,北伐前秦和前燕無功而返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帶兵來了,有心武力奪位,但見對方似乎胸有成竹自己的心裏反倒沒底了。


  最終,桓溫還是留下軍隊入朝參拜了晉孝武帝。


  在京內待了幾天後,桓溫黯然離去。


  桓溫是那種標準的九毛九式的人物,缺乏最後一分勇氣,總是在最後關頭怯陣。北伐前秦前燕如此,造反奪權也是如此,虎頭蛇尾,功敗垂成。


  桓溫回去就病了,沒多久就死了。大概是自己把自己窩囊死了。


  他臨死前還惦著九錫的事,暗示朝廷應該授予他九錫的待遇。謝安明裏同意,暗裏拖延,一直拖到桓溫死。


  桓溫死後,太後諸蒜子第三次出來垂簾聽政。謝安等人從旁輔佐。


  苻堅得知東晉幼主登基,桓溫病死,政局出現混亂,立即出兵進攻東晉。


  他的進攻目標是漢中和巴蜀。


  在此之前,他利用隴南氐人部落內訌出兵占領了隴南。


  隴南東接漢中、南接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秦軍占領隴南就像在漢中和巴蜀之間插入了一根釘子,打開一個缺口。


  梁州(漢中)受到的威脅最大。梁州刺史楊亮在沮水(陝西漢中境內)布防,同時派他的兒子率軍進攻隴南,希望把秦軍趕走。


  這場仗具體怎麽打的不清楚,隻知道交戰的結果,晉軍全線潰敗。敗兵動搖了整個沮水防線。沿線晉軍紛紛棄城而逃。楊亮受到驚嚇,退守磬險(陝西漢中洋縣)。秦軍順勢殺入漢中。


  苻堅發現形勢有利,將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調集軍隊對梁、益兩州發起全麵進攻。


  楊亮兵力不足,臨時征調巴獠(來自雲貴的壯族移民)拚湊出一支軍隊抵擋秦軍,結果被人家一衝而散。楊亮西逃,躲進西城(甘肅隴南禮縣東北)自保。漢中失去指揮,晉軍或降或逃。


  秦軍攻陷漢中進而進攻益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竟然無人防守,被秦軍一攻而破。秦軍迅速殺向益州腹地。


  益州刺史周仲孫率軍迎戰。秦軍沒有跟他正麵交鋒,而是繞開晉軍迂回殺向成都。


  周仲孫發現不僅成都不保,自己的後路也將切斷,拋下步兵率領騎兵逃奔雲南。


  秦軍隻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漢中和巴蜀。東晉朝廷得到消息火速派兵救援。援兵還沒到巴蜀。巴蜀已經丟了。援軍隻得撤回來。


  這場戰爭與其說前秦打得好,不如說晉軍太無能了,連場像樣的決戰都沒有就輸了。一個月的時間不過是從漢中走到巴蜀所需要的時間,說明中間秦軍幾乎沒有遇到攔阻。


  晉軍退出巴蜀後,蜀人不肯接受前秦的統治,自發起兵反抗。張育率軍兩萬進攻成都。


  張育後來被道教尊為文昌帝君,想必是道教中人。巴蜀及漢中流行五鬥米道。在張魯降曹北遷後,五鬥米道隨之向中原發展,後來又發展到江東。在發展過程中,五鬥米道逐漸分化。師承關係也搞不清楚了。張育是不是五鬥米道的人,是什麽級別的人,無從考證。隻知道死後張育成為道教裏天尊級的神,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現在家裏有孩子準備參加高考都去拜拜文昌帝君,希望他保佑孩子金榜題名。當然這都是迷信。張育如果有保佑別人的法力,首先應該保佑自己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張育起義後,東晉迅速出兵巴東,一直殺到墊江(重慶合川區)。


  這時張育已經殺到成都。蜀地的獠人也舉兵反抗前秦,與張育合兵一處進攻成都。苻堅急忙調兵去鎮壓蜀人。


  張育和獠人因為指揮權問題翻臉。張育自稱蜀王讓獠人不爽。獠人比張育兵多,不肯服從張育的指揮,跟張育打了起來。起義軍內訌給了秦軍各個擊破的機會。秦軍輕而易舉就打敗了起義軍。張育兵敗被殺。


  晉軍見張育敗了,不敢再進,轉攻為守。


  晉軍奪回巴郡但蜀地和漢中仍在前秦手中。


  這場戰爭讓桓溫戎馬一生打下來的江山丟失殆盡。


  這次勝利讓苻堅信心倍增。他開始考慮何時對東晉發起總攻。


  前秦丞相王猛在巴蜀之戰後不久病倒了。苻堅去看他。王猛對苻堅說,九州百郡你已經十有其七,該知足了。不要再惦記著去打東晉。你滅不了東晉的。鮮卑人和西羌人才是我們的仇敵,你應該滅掉他們。否則他們終究會成為我們的禍患。王猛說完這席話死了。


  苻堅一向對王猛言聽計從,但就這一次沒有聽。


  376年,前秦進攻涼州。


  涼州剛經曆一場類似西晉的“八王之亂”元氣大傷。弑君自立的張天錫“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將士們都不願替他賣命。


  秦軍殺來。張天錫派將軍馬健率軍迎戰。結果馬健率軍到了前線,立即舉手投降。手下士卒一哄而散。張天錫隻好自己率軍出城迎戰。他剛出城,城內將士便關閉城門宣布投降。張天錫非常尷尬,隻得舉國降秦。


  東晉在涼州受到攻擊時出兵聲援,試圖吸引秦軍的兵力,減輕涼州壓力。但涼州太不抗打了,十天就亡了。晉軍隻好撤兵。


  涼州滅亡以後,東晉清醒地預感到秦晉的最後決戰馬上就要來臨。


  東晉立即著手調整軍事部署,收縮防線,集中兵力。淮河一線把主力部隊退回到淮河以南,隻留少量部隊在淮河以北固守城池,延遲秦軍的進軍速度,消耗秦軍的戰鬥力,待秦軍攻到淮河後以主力部隊與之決戰。長江防線也是如此,把主力撤回江南,隻留下少數部隊在江北。總的指導思想是打防守反擊,立足防守,伺機反擊。


  苻堅沒有急於進攻東晉而是進攻代國,消除後顧之憂。


  代國是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國家。拓跋氏早先生活在盛樂(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在西晉末年擴張到山西。晉湣帝想借助鮮卑人的力量反攻匈奴漢,封拓跋氏為代王。拓跋氏就此立國。


  拓跋氏是遊牧民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誰拿他們也沒辦法。所以中原風雲變幻,代國一直安然無恙。


  這回前秦打代國,代王拓跋什翼犍舉國逃往漠南。秦軍追不上也就撤了。秦軍前腳撤走,拓跋什翼犍後腳就返回代國。苻堅正在猶豫要不要再接著打,這時代國發生內亂。拓跋什翼犍的兒子弑父自立並且殺了所有兄弟。兄弟媳婦們帶領各自部落逃往前秦,向前秦投降。苻堅立即命令秦軍進攻代國。代國殘餘四散奔逃。秦軍順利占領了代國全境。


  秦軍轉戰蜀、涼、代,非常疲憊。苻堅讓部隊休整,養精蓄銳,準備進攻東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