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漢羌戰爭
公元109——121年 郡國大災,羌、蠻連年起事。羌人禍亂西北,十年乃平。
國內天災不斷,河西羌人作亂,鄧太後難免有些冒火。
鄧太後將戰亂歸罪於太尉。太尉負責軍事。出現戰亂就是你太尉的問題。鄧太後將太尉撤職。
鄧太後將天災歸咎於司空。東漢的司空相當於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和政策失誤。國內災禍不斷,說明老天爺對朝廷的工作不滿意。負責糾錯的司空首當其衝要承擔責任。鄧太後把司空也免了。
大臣們不幹了。這不胡來嗎?大家認為鄧太後才是應該為災禍承擔責任的人。那時講究“天人合一”,天降災禍表示老天爺對天子的工作不滿意,而不是臣子。
當然了,群臣不敢直接追責鄧太後,把矛頭對準宦官和外戚,紛紛上書抨擊鄧騭、蔡倫等人。
鄧太後不理。
鄧太後任命一個叫周章的人接任司空。偏偏這個周章對鄧太後的意見最大。
周章認為鄧太後兩次不讓漢和帝的長子劉勝為帝惹惱了老天。太後說劉勝病病歪歪恐怕命不長久,可人家活得很堅挺。反倒是她挑的接班人一命嗚呼了。再立新帝更離譜,有兒子不立立侄子,哪有這樣的道理?
周章聯絡了一些大臣決定發動政變,擁立劉勝為帝。他的計劃是殺掉鄧騭兄弟和鄭眾、蔡倫等人,廢掉鄧太後和漢安帝,擁立劉勝為帝。但是事不機密,鄧太後聽到了風聲。她立即加強了戒備並且展開調查。周章驚恐之下,自殺身亡。
鄧太後知道大家對她不立劉勝為帝心懷不滿,但相信天災跟她立誰為帝無關。她認為天災不斷是地方官斷案不公,民間怨氣衝天。
她要求地方官輕罪快判,重罪慢判。輕罪判錯了也危害不大,所以要快判快放。如果讓百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拘留所裏等半年,百姓肯定有怨言。但是砍頭的大罪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腦袋一掉,一切都無法挽回。
她親自下去複審案件。有個犯罪嫌疑人重刑之後被抬到她的麵前,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當這個人將要被抬走時,眼神中似乎透漏有話有說。鄧太後眼尖心細立即令人把他抬回來。盤問之下才知道那人是被屈打成招。鄧太後大怒,下令追究相關責任人。地方官因此被判入獄。
巧合的是,當地大旱,很長時間沒下雨了。可當鄧太後糾正了冤假錯案回宮的時候,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都說是太後的賢仁感動了上天。朝內從此也不再提劉勝的事。
不過,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雨下起來沒完沒了。“京師及郡國四十大水,大風,雨雹”。旱災轉為水澇災害。鄧太後還得繼續抗災救災。
羌人還在隴西作亂,鄧太後也不能不管。她派鄧騭率兵五萬去鎮壓羌人之亂。
鄧騭率領先頭部隊到達漢陽(甘肅天水甘穀縣),遭遇羌人。羌人先發製人發動進攻,斬殺鄧騭部隊上千人。鄧騭出師不利,不敢再戰,就地等候後續部隊。恰好接應西域都護的漢軍回到河西,在張掖遭遇羌人,將其一舉擊潰。
張掖大勝鼓舞了鄧騭。鄧騭主動出擊,向羌人的滇零部落發動進攻。滇零是實力僅次於燒當羌的羌人部落,有數萬人參與造反。但他們沒有正經的武器裝備,削竹為矛,以板為盾。就這麽一群烏合之眾,在跟鄧騭五萬軍隊的決戰中取得大勝,斬殺漢軍八千人。鄧騭慘敗再不敢戰,從此死守不出。
羌人士氣大振,紛紛起兵響應滇零。滇零首領自立為王,指揮羌人反攻漢軍。隴西烽煙四起。
隴西戰事久拖不決,對後方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有人建議先把軍隊撤回來,等災情過去後再殺回去。鄧太後於是下令撤回軍隊,暫時放棄隴西,同時把隴西的百姓也遷回內地,堅壁清野,餓死羌人。
官府強令住在甘肅的漢人內遷。百姓留戀故土不願離開。官府像拆遷隊一樣拆房扒屋逼百姓搬遷,結果把漢人又逼反了。造反的漢人加入羌人造反大軍。羌人勢頭更盛。
羌人不斷內侵。益州、漢中、山西都遭塗炭。守軍拚死抵抗才勉強擊退羌人。
公元109年對於鄧太後來說是最困難的一年。
羌人作亂不說,烏桓和南匈奴一看東漢連烏合之眾的羌人都對付不了,開始輕視東漢,也跟著起兵作亂,趁火打劫。
“海賊張伯路等寇濱海九郡”。張伯路是早期道教天師道的頭目,自稱天帝使者能驅災避禍,聚眾造反,發展了數千人,攻占了山東沿海九郡。
“京師大饑,民相食”。災情日益嚴重,連京城都爆發了饑荒,出現人吃人現象,全國可想而知。
內憂外患忙得鄧太後焦頭爛額。
還有一件麻煩事,漢安帝在這一年舉行了加冠禮,也就是說漢安帝成年了。
按理說,皇帝成年了,鄧太後應該交還權力退居二線。但她不願這麽做。鄧太後不肯歸政,不能說沒有貪戀權柄的意思,但主要還是不放心漢安帝。漢安帝是她選中的,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看走眼了。漢安帝“及長,多不德”。鄧太後不放心把江山交給他,尤其是在當前這麽艱難複雜的形勢下。鄧太後沒有歸政的意思,這讓她承受了很多非議和很大壓力。
熬過了這一年,情況開始慢慢好轉。
鄧太後調動幽州(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冀州(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數萬軍隊平定了山東海賊,又派出騎兵部隊擊敗了烏桓和南匈奴。“單於脫帽徒跣”向漢軍投降。鄧太後赦免了他,對南匈奴既往不咎,待遇照舊。烏桓也在投降後回到駐地。
外患隻剩下羌人。
鄧騭的意思幹脆放棄涼州,保住漢中就得了。有些人支持鄧騭的意見,認為涼州是不毛之地,留著也沒什麽用,不如放棄。國內連年收成不好,一石穀子賣一萬多錢。征調大批民夫、馬匹、糧食支援涼州,對百姓是極大的負擔。但是多數人的意見恰恰相反,主張加強涼州的戰力。如果沒有涼州牽扯羌人的兵力,漢中也保不住。鄧太後擔心劉氏皇族的祖墳落於羌人之手,決定采納大多數人的意見,不放棄涼州。
漢軍對羌人采取守勢,甚至步步退讓。這讓羌人越來越猖狂,勢力越來越大。
鄧太後想集中精力抗災,等形勢好轉後再說羌人。
鄧太後執政16年,當中有10年是大災之年。洪水、旱災、冰雹、地震、蝗災,各種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接踵而至。要麽一直不下雨,要麽下起來數月不停,其中還夾雜著冰雹。據說掉下來的冰雹有鬥那麽大。地震時山崩地裂,房倒屋塌。蝗蟲過境寸草不留。
大災之下,生靈塗炭,流民遍地,盜匪滋生。相比西域叛亂、羌人造反、鮮卑、烏桓、南匈奴偷雞摸狗,鄧太後更操心的是國內局勢。稍有不慎,江山就可能變色。
鄧太後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抗災賑災上麵了。
為了節省開支,鄧太後削減了官員的俸祿,同時下令各地沒必要的工程暫停。為了增加收入,她也不得不賣官鬻爵。
對於受災地區,鄧太後根據災情輕重或減免租賦或賑濟災民。有些地方賑濟不易,她就派人組織災民遷徙。
那時救災沒什麽好的辦法。遇到旱災、蝗災可以送去救濟糧。遇到水災、地震,道路不通,就沒轍了。沒有直升機空投,沒有挖掘機搶修道路,救災物資很難送到災區,把災民遷徙到別的地方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否則災民自發遷徙變成流民甚至變民,局麵就不好控製了。
她擔心地方官瞞報災情,延誤救災時機,多次下令嚴懲報喜不報憂的官員。出現流民和盜匪要及時上報,以便中央**及時作出相應部署。
鄧太後為了鼓勵流民返鄉參加生產,免費提供糧食和種子,並且減免租賦。
鄧太後想方設法力保東漢王朝不被大災擊垮。
到公元114年時,災情有所好轉。
漢軍開始反擊羌人。漢軍首先打通了河西之路,在聯通涼州的同時將羌人分割開,限製羌人的勢力。漢軍以步兵守城,以騎兵部隊追剿羌人,獲得不少戰果。
羌人萬餘人進攻赤亭(甘肅定西隴西縣)。赤亭隻有不到三千漢軍。漢軍以沒什麽殺傷力的小弓箭吸引羌人靠近城池,然後用強弩射殺羌人,在羌人倉皇後撤時出城追殺羌人,斬獲頗豐。
漢軍在隴西站穩腳跟後聯手南匈奴向羌人展開大反攻,與羌人數戰皆勝。羌人的勢力開始衰落。
轉年,羌人首領被刺身亡。漢軍趁羌人群龍無首對羌人發動總攻。經過幾次大戰役,漢軍終於打垮了羌人。隴右地區被漢軍收複。隴右殘餘羌人向漢軍投降。
漢羌十幾年的戰爭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