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25,蔡倫造紙

125,蔡倫造紙

  公元105年——公元109年 安帝即位。鄧太後臨朝聽政。蔡倫改進造紙術。郡國大災,羌、蠻連年起事。


  漢和帝死時才27歲,也不知道得什麽病死的。


  光武帝62歲去世,漢明帝48歲,漢章帝33歲,漢和帝27歲,一代不如一代。有人懷疑他們家有家族遺傳病。


  另外,漢和帝結婚太早。13歲就結婚了。這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優生優育。漢和帝先前生了十幾個兒子,都夭折了。後來漢和帝接受別人的建議,把成人的法定年齡改回16歲。


  漢和帝生前沒有立太子。孩子陸續夭折,他也沒法立。漢和帝認為孩子活不長是宮內有鬼祟作怪,把之後生的兒子都秘密送到民間寄養,等過了危險期再接回來。


  他死後留下倆兒子,長子劉勝年8歲,次子劉隆剛過百日。他把選擇接班人的任務交給他的皇後鄧綏。


  鄧皇後把漢和帝的這倆兒子從民間接了回來。鄧皇後一看劉勝病病歪歪便立劉隆為皇帝,是為漢殤帝。


  漢殤帝尚在繈褓之中,鄧太後臨朝稱製。東漢此後進入鄧太後時代。


  鄧太後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孫女。鄧禹是光武帝劉秀的同鄉兼同學,鼓勵並協助劉秀打天下,為劉秀出謀劃策,被劉秀視為東漢的頭等功臣。


  鄧太後自幼聰明和氣,不好女紅好讀書。因為麵容姣好被選入宮中做了貴人。入宮後曾受教於班昭,


  當時皇後姓陰。鄧貴人為人謙卑從不與人爭寵。但她越不爭寵,漢和帝越喜歡她。後來陰皇後因嫉妒而生恨,暗施巫蠱,結果被人告發丟了皇後之位。漢和帝立鄧貴人為皇後。


  鄧皇後沒有生養。漢和帝留下的倆兒子都不是她的骨肉。但作為漢和帝的正牌妻子,這並不影響她在新帝即位後升格為太後。


  鄧太後當政後提拔自家兄弟鄧騭[zhì]、鄧俚等人協助自己打理朝政。


  鄧太後身為女人拋頭露麵多有不便,所以不得不依靠外戚幫她監視朝野。不過,她在依靠外戚的同時也對他們嚴加管束,不讓他們亂政。鄧太後下旨讓鄧家人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監督,如果違法亂紀,嚴懲不貸。


  鄧家也目睹了竇家的下場,自覺夾著尾巴做人,嚴格要求自己。


  鄧家子侄曾受賄了一匹馬,他父親知道後剃了他的頭發。


  古代人的頭發幾乎和腦袋一樣重要,削發是一種很重的懲罰。古代不是有曹操削發代首的典故嗎?


  鄧太後一朝,外戚都還算安分守己,沒做什麽太出格的事。


  鄧太後剛上台就遇到水災。大水淹了幾十個郡國。


  鄧太後知道後嚴令地方官不得粉飾太平隱瞞災情,必須據實上報,根據災情減免百姓的租賦。誰要是耽誤了救災,傷害了百姓,嚴懲不貸。


  她要求大家節衣縮食支援災區。她本人首先帶頭壓縮了宮內開支,消減皇宮的生活費,包括夥食費、招待費、車馬費,賣掉了皇家公園上林苑的鷹犬,裁減了多餘的宮女,甚至一天隻吃兩頓飯。


  在古時候老百姓通常吃兩頓飯。早上起來先下地,忙到快中午的時候才回來吃午飯。午休一會再去勞動,到傍晚時再回來吃晚飯。貴族地主等有錢人一般吃三頓,早中晚。皇家吃四頓,晚上加一個宵夜。鄧太後將四頓減為兩頓,一則顯示和百姓同甘共苦,二則也消減了皇宮一半的夥食費。


  鄧太後把往日兩億錢的皇室開銷一下子壓縮到數千萬錢。


  鄧太後還停止地方進貢華而不實造價昂貴的東西,將地方的進貢減半。皇家減少開支,百姓就能減少負擔。


  鄧太後遇到事情能及時作出反應拿出解決辦法。這讓朝臣不敢懈怠,也贏得了朝野的尊重。


  漢殤帝剛滿歲就夭折了。


  鄧太後跟鄧騭兄弟商量後,連夜把劉慶的兒子劉祜[hù]接進宮裏。


  劉慶是前太子,但跟漢和帝的關係一直不錯。如果不是漢和帝暗中保護,劉慶早就死在竇太後之手。漢和帝反擊竇氏時,劉慶也助了一臂之力。因為這層關係,鄧太後對劉慶也一直另眼看待。劉慶在漢和帝下葬後準備回自己的封國。鄧太後讓他把兒子劉祜留在京城。她預料到漢殤帝可能活不長,提前做好了準備。漢殤帝一死,她就把劉祜接進皇宮立為皇帝,是為漢安帝。


  按理說她應該立漢和帝的兒子劉勝為皇帝,即使劉勝是個病秧子,也不能跳過劉勝去找漢和帝侄子。這是不合古代禮法的事。但鄧太後考慮到先前不立劉勝已經結怨於劉勝,再立劉勝也不能挽回,索性棄之不用,免得以後劉勝對她不利。


  漢安帝即位時13歲。按照新修改的禮法,16歲才算成年。因此鄧太後仍能夠臨朝聽政。


  鄧太後讓鄧騭兄弟常駐宮中幫她料理政務,每五天可以回家休息一天。鄧騭兄弟覺得宮中規矩太多,不如住在自己家舒服,不斷求鄧太後放他們回家。鄧太後隻好答應。


  宮裏沒人商量,鄧太後遇到疑難政務有時會跟宦官討論。


  鄧太後在後宮有兩個貼身助手協助她處理雜事,就是宦官鄭眾和蔡倫。鄭眾在漢和帝親政後被提拔為大長秋,也就是皇後所在的長秋宮的大總管,成為鄧皇後(現在的鄧太後)的親信。蔡倫被竇太後提拔為中常侍,侍奉漢和帝。漢和帝死後,蔡倫投靠了鄧太後。鄧太後時常和他們討論國政。


  鄧太後喜歡舞文弄墨,蔡倫投其所好發明了紙。


  蔡倫分管皇宮後勤和禦用作坊。他在已有的造紙技術基礎上加以改進,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等,經過漚泡、剁碎、蒸煮、漂洗、搗爛等工序製成紙漿,再用細紗網在紙漿裏一撈,曬幹後就做成一張紙。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是中國引以為驕傲的“四大發明”之一。


  有了輕薄價廉的紙張,人們寫字就不再用厚重的竹片木板和昂貴的絲帛了。造紙術傳到西方各國,西方也再不用草片、羊皮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發展影響巨大。西方人把蔡倫列為《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第七位。


  當然,嚴格說起來蔡倫並非紙的發明者,隻是造紙工藝的改進者。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紙,有出土文物為證。但那時的紙是以蠶絲或麻絲做原料,其實就是綢和布,造價高,一般人用不起。蔡倫發明的紙是用樹皮、麻頭等東西做原料,造價低,易推廣,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紙。所以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還是當之無愧。


  鄧太後欣賞蔡倫的才能和忠心,封他為侯,因此蔡倫發明的紙也被叫做“蔡侯紙”。


  鄧太後雖然重用宦官和外戚,但也沒有忽視其他大臣。她讓素有賢名的兩位老臣總管尚書工作,住進後宮,協助她工作。


  鄧太後內靠宦官,外靠外戚,並且兼顧大臣們的意見。三方力量互相牽製,誰也沒有能力控製太後,最終還是太後說了算。鄧太後是非常精明並且有主見的一個人。


  因為她管理有方,在她當政期間沒有出現外戚或宦官亂政的情況。外戚和宦官倒也相安無事。但是朝臣對此一直是耿耿於懷,對鄧太後頗有微詞。


  西域在班超任都護時很安定。後來班超告老還鄉,朝廷安排將軍任尚接替班超。


  班超對任尚有所了解。他跟任尚交接工作時特意囑咐他,幹外交跟你平時指揮打仗不一樣,不能硬來。我看你這人脾氣太急,對下屬太嚴厲、太苛刻,到了西域那邊一定要注意克服。但是任尚不以為意。


  任尚是軍人,缺少班超那樣的政治頭腦和手腕,到了西域沒多長時間就把西域各國惹翻了。西域各國紛起造反。


  鄧太後讓朝廷合議,看西域該怎麽辦好。大家的意見是放棄西域。西域屯兵開銷太大,不如裁掉。西域36國總是一會這個反了,一會那個反了,折騰去我們太多軍費。


  國內災禍不斷,鄧太後忙於救災,沒有精力和財力去管山高皇帝遠的西域的事,同意放棄西域,下令召回西域都護和西域駐軍。


  這個短視的決定不僅葬送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包括漢武帝和班超,還帶來一連串災難。


  河西的地方官按照鄧太後的指令征調內遷甘肅的羌人前去接應撤退回國的西域官兵。有人造謠說這次征調是去西域軍墾,去了就回不來了。羌人不幹了。被強行征調的羌人不斷逃走。隊伍還沒出酒泉,羌人就已經跑走大半。氣得官府派人去抓,鬧得雞飛狗跳。河西羌人群起造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