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閼與之戰
公元前278年——269前年 秦攻魏,大破魏軍,魏獻地求和。秦攻韓閼與。趙奢大破伐閼與秦軍。
白起殺入楚國,橫掃湖北、湖南,將楚國的核心地帶全部占領。楚國雖然沒有亡國,但也苟延殘喘而已,隻剩下東麵越國舊地跟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
如果白起再鼓一把勁,徹底滅掉楚國隻是時間問題。但是國相魏冉迫不及待想攻打魏國,調白起回軍。白起隻好留下一部分部隊把守占領區,自己率領主力轉戰魏國。
魏冉之所以這麽迫切地要打魏國,完全為了個人目的。宣太後把陶地賜給他做封地。但陶地是一塊飛地。隻有打下魏國,魏冉才能拿到這塊封地。當然,打下魏國隔開燕趙和韓楚也可以防止他們合縱聯盟。
秦軍北上給了楚國喘息的機會。楚王召集各地軍隊開始反攻,從秦軍手裏奪回15座城池。來自越國舊地的軍隊也逆江而上攻擊秦軍,遭到阻擊後轉戰雲南,最後在雲南站住腳跟。盤踞在湖南湖北的秦軍處於楚軍的三麵包圍之中。
楚國的危局得到初步扭轉。
但是魏冉並不在意楚國反攻,督促秦軍全力攻擊魏國。
趙國也出兵伐魏。趙國大將廉頗率軍攻克了魏國的幾地(山西河津縣東北)。
趙國跟秦國簽訂過盟約。“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按照《呂氏春秋》的說法,這個盟約簽訂與五國伐齊之前。但五國伐齊後不久,秦趙之間就爆發了戰爭。這個盟約就等於失效了。秦國在伐楚滅郢之前與趙國講和。兩國首腦在澠池相會。在澠池盟會上,想必兩國首腦重申了這個盟約。
魏國在秦魏的夾擊下一敗塗地。秦軍再次殺到大梁城下。魏國唯一能夠求救的對象就是韓國。
韓國派出大將暴鳶[yuān]率軍救援。魏冉率軍迎戰,大敗暴鳶,“斬首四萬”。暴鳶敗退而走。
韓國敗走之後,“魏入三縣請和”。魏國割地求和。韓國害怕秦軍調轉槍口打他,選擇歸順秦國。
魏冉的目標是打通陶地,不會因為魏國割讓三個縣就罷手。來年他又率軍伐魏,連下三城,打到大梁城下。魏國再割溫地(河南焦作溫縣)求和。
秦軍回去略做休整,卷土重來。
魏國的大夫勸魏王不要再割地了。秦國貪得無厭又不講信譽。割地換不來和平還削弱了自己。不如調集全國的兵力跟秦國死磕,或許有一線生機。魏國於是從各地調兵防守大梁。
趙將廉頗趁魏軍向大梁集結,攻克了魏國的房子(河北石家莊高邑縣)和安陽。
趙國配合秦國伐魏讓魏國首尾不能相顧。魏國知道這樣下去,隻有死路一條。魏國設法說服趙國不要跟秦國跑。魏國完了,趙國也保不住。趙國也意識到秦國毫無信義可言,跟他結盟靠不住。趙國決定改伐魏為救魏,跟魏國合縱抗秦。
敵我關係轉眼就變了。
秦國責備趙國:你我簽訂過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我們要打魏國,你們怎麽能不但不幫我們打魏國,反倒要去救魏國呢?
趙王不知道該怎麽答複秦國,請教大臣們。有人說這好辦,你就告訴他們,盟約還有後半句“趙之所欲為,秦助之。”趙國現在決定去救魏國,秦國理應按照盟約跟我們一起去救魏國。
秦國張口結舌。
秦軍對大梁久攻不下,又見趙軍來救,隻能怏怏而去。
趙魏希望三晉合縱抗秦。但是韓國被秦國打怕了,不敢跟趙魏合縱。趙魏已經決定跟秦國為敵。韓國拒絕合縱堅持連橫,就成了趙魏的敵人。趙魏聯合出兵伐韓,打算武力強迫韓國棄暗投明。
韓國受到攻擊立即向秦國求救。魏冉認為這是一舉擊垮魏趙主力的好機會,派白起率軍急赴韓國。秦軍以日行百裏的速度急行軍,八天就到達韓國的華陽(河南新鄭北)。
趙魏正在圍攻華陽。秦軍從天而降,在趙魏聯軍的背後發起攻擊。魏軍首當其衝,被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全線崩潰,被殲十三萬人。趙軍隨後也受到攻擊,倉皇撤退,在搶渡黃河時淹死兩萬人。
秦軍重創魏國主力繼而兵圍大梁。魏國無力再戰隻能向秦國割地求和。
秦軍暫且放過魏國,回兵去打義渠。
義渠當時臣服於秦國是為形勢所迫,後來安定下來後一直蠢蠢欲動準備反叛秦國。秦國為了集中力量向東擴張,一直想方設法安撫義渠。宣太後為了籠絡義渠王不惜以身相許,還給他生了兩個孩子。但是義渠是喂不熟的白眼狼。秦國騰出手來後就把它滅了,一勞永逸。
《史記》對這事記述非常簡單:“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野史記述得非常詳細。義渠在秦惠文王時期歸附了秦國。秦昭王登基時,義渠王前來朝賀秦昭王,見到了羋八子。羋八子對義渠王一見鍾情。兩人就好上了。義渠王時不時來宮裏小住。羋八子有時也去義渠那裏小住。倆人還生了孩子。也不知道秦昭王是什麽想法,估計是睜隻眼閉隻眼。後來義渠大旱,牛羊沒了草吃,義渠人沒了飯吃。義渠人就跑到秦國劫掠。秦國視義渠為邊境隱患,早想除了它。義渠人又來騷擾邊境讓秦國痛下決心。羋八子讓人把義渠王叫來。義渠王以為羋八子想他了,毫無防備進到宮中,結果一進去就被殺掉了。秦國趁義渠群龍無首,殺入義渠把義渠給滅了,然後設郡管理。
秦國滅了義渠再無後顧之憂又開始逐鹿中原。這回秦軍去打趙國。
魏、韓、楚、齊已經被秦國打殘了。燕國出現弑君內亂,隨後又遭到諸侯討伐,國勢急劇衰退。隻有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從諸侯中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此時的趙國人才濟濟,藺相如、廉頗、趙奢、樂毅、李牧……文韜武略將相和睦,胡服騎射兵精糧足。趙國曆史名臣幾乎全集中在這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王翦,趙國占了一半。趙國賢臣良將雲集,是實力最強的時期。雖然華陽一戰敗給秦國也並未傷了元氣。秦國視趙國為最後一個對手。
公元前270年,秦國起八萬大軍長途奔襲,包圍了趙國的閼[yān]與 (山西晉中和順縣)。
秦軍兵圍閼與。趙王問大將廉頗:閼與能救嗎?廉頗說:“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問其他將軍,都說難救。最後問到趙奢頭上。趙奢那時擔任文職工作。他早先跟廉頗打過仗,後來被調到地稅局工作。因為秉公執法處死武力抗稅的平原君手下而名聲大噪。“奉公守法”的成語就是出於他的口。之後被提拔為國稅局局長(田部令),負責全國賦稅工作。趙奢回答趙王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這句話後來被濃縮成:“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為一句勵誌的名言。趙王於是讓趙奢率軍去救閼與。
趙奢率兵六萬去救閼與。
閼與在邯鄲西北300裏。閼與在太行山上。邯鄲在太行山腳下。秦軍如果攻占閼與,順坡而下一天一夜就能攻到邯鄲。
趙奢率軍離開邯鄲後,並沒有像他所說的去和秦軍“狹路相逢”,而是在離邯鄲30裏的地方安營紮寨,修建營壘。
秦軍派出一支軍去武安(河北武安)截擊趙軍。武安離邯鄲80裏,是邯鄲的西大門。秦軍兵臨武安城下,擂鼓發動進攻。鼓聲震得武安房屋的瓦片都要掉下來。
趙奢手下建議他趕緊出兵救援武安。趙奢把這個人給殺了,傳令出去誰想教我怎麽打仗就是這個下場。
趙軍在邯鄲城外駐了一個月仍不肯動身。
秦軍派來間諜偵察。間諜看到趙軍在營內休閑娛樂加固壁壘,回去如實匯報。秦軍認定趙軍沒打算救閼與,隻想守住邯鄲而已,於是鬆懈下來。
趙奢知道秦軍間諜來過軍營。等間諜走後,趙奢下令拔營起軍。趙軍輕裝疾行,繞過武安直插閼與,兩天一夜就到達前線。
閼與距離邯鄲三百多裏,並且都是上坡路,崎嶇難行,用廉頗的話說就是“道遠險狹”。趙奢之所以能夠做到兩天一夜到達閼與,得以於趙軍現在以騎兵為主力。騎兵速度非常快,在秦軍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就已經通過“險狹”路段。
趙奢讓擅長射箭的騎兵迫近秦軍,搶占山頭,修築壁壘。正在圍困閼與的秦軍突然發現自己腹背受敵,急忙派兵來攻。趙軍居高臨下以弓箭壓製住秦軍的進攻。
趙軍的後續部隊到達後,趙奢對秦軍發動總攻。秦軍大敗,四散奔逃。閼與之圍被解。
趙軍對秦作戰第一次取得大勝。趙王非常高興,封趙奢為馬服君,職位與廉頗、藺相如相同。
閼與之敗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遭到的最大一次失敗。此後秦國很長時間不敢再打趙國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