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齊國複國
公元前284年——266前年 秦伐魏至大梁,燕趙救之。秦和趙伐楚,攻占楚都郢。楚遷都於陳,由是弱。
樂毅率軍追殺齊閔王。齊閔王一邊逃竄一邊召喚勤王。但他的傲慢讓各地軍民替他賣命的心勁都不高。
樂毅非常策略地展開攻心戰,公開祭祀齊桓公和管仲,並且派人修整薑氏王陵。這不僅討好了齊國人也讓齊國人記起齊國的舊主與昔日的輝煌,怨恨田氏篡國。齊國軍民抵抗的心勁更低。
樂毅各個擊破不斷擴大戰果,六個月攻下齊國70座城。
燕國以蛇吞象讓楚國驚訝不已。楚國不希望看到齊國被滅國,認為保留一個弱齊作為楚國與中原諸侯的緩衝區對楚國有利,於是出兵救齊。
楚軍把齊閔王接到莒地(山東日照莒縣),指望齊閔王以莒縣為據點號召齊國軍民反攻燕軍。但楚軍很快發現齊閔王已經沒了號召力,齊國複國無望,於是改救齊為滅齊,殺掉齊閔王撤兵而走,順手奪回淮西之地。
齊閔王一死,齊國就算亡了。齊國的土地被諸侯瓜分殆盡,最後隻剩下莒城和即墨(山東青島平度市)兩座孤城。
莒城和即墨不肯投降燕國。莒城百姓在楚軍撤走後接管了莒地。即墨的守將戰死。即墨百姓推舉齊國王族出身的田單為首領接管了即墨。
擁護田氏齊國的人得知莒城和即墨還沒有投降,紛紛投奔兩地。兩地逐漸積攢起一定的對抗實力。
齊國亡國之臣在莒城擁立齊閔王的兒子為王,是為齊襄王。
樂毅調集軍隊準備攻克莒城和即墨。這時秦國突然東進打亂了他的計劃。
秦國後悔從齊國撤軍。主要是他沒想到弱燕竟然能夠吞了強齊。如果燕國吞並了齊國,就會取代齊國成為秦國的競爭對手。秦國不肯讓燕國如願,決定返回齊國,跟燕國爭奪齊國的控製權。
另外,秦國在五國伐齊時得到陶地。但陶地對秦國來說是塊飛地。秦國跟陶地之間隔著魏國,必須借路魏國才能到達陶地。
無論是伐齊還是去陶地,秦國都需要向魏國借路。
秦國於是跟魏國商量,看能不能讓出一條走廊,把陶地和秦國連通。
魏國當然不會答應。為把自己的領土合二為一就把別人的領土一分為二,哪有這樣的道理?但是秦國本來就是不講理的人。並且那個時代也不是講理的時代,講的是實力。
魏冉派兵攻打魏國,要從魏國打出一條路來。當時魏國的軍隊主力正在宋地作戰,後方空虛。秦國沒費多大力氣就打到了魏國的都城大梁城下。
當時孟嚐君正在魏國。魏國請孟嚐君出麵向燕趙求援。孟嚐君當年組織合縱伐秦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也贏得了諸侯的信任。魏國相信孟嚐君能夠再次合縱成功。
孟嚐君立即趕往燕趙,對燕趙陳說利害,希望燕趙與魏國合縱抗秦。
魏國是燕趙的戰爭緩衝區。燕趙自然不願魏國有失。趙國出兵十萬,燕國出兵八萬,兩國組成聯軍馳援大梁。韓國雖然懼怕秦國,但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猶豫之後也決定參加合縱。
秦國是五國合縱伐齊的縱約長,沒想到四個合縱成員國會自發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權衡之後決定認慫退兵。
秦國丟了麵子,決計報複燕趙,並且打掉魏韓的後台。他夠不著燕國,出兵先打趙國。
公元前282年,秦軍趁趙軍主力在東邊,從西邊出兵殺入趙國,一直打到石城(河北石家莊西南)。趙軍援兵趕到與秦軍爆發激戰。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軍,斬首兩萬。
這時,有人建議秦昭王先不要打三晉。打三晉會促使中原諸侯合縱抗秦。不如先去打楚國。打楚國,中原諸侯不會去救。現在楚國已經衰弱了,也好打。打下楚國,秦國進一步增強了實力,並且對中原形成包圍之勢。以後再打中原就好打了。
秦昭王認為言之有理,下令停止伐趙,與趙國講和。
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在澠池(河南澠池縣)進行和談。
和談期間,秦昭王想在嘴皮子上麵占個上風,對趙惠文王說,聽說你喜歡音樂,擅長彈琴,給大家彈一曲助助興如何?趙惠文王推托不掉,隻好彈了一曲。秦國史官馬上記載:某年某月某日,趙王為秦王彈琴。
趙國隨行大臣藺相如一聽不對勁了,馬上過去邀請秦昭王擊缶(瓦製打擊樂器)助興。秦昭王不肯。藺相如便說:五步之內,我脖子上的血恐怕要濺到你身上了。暗示秦昭王,這麽短距離內,我要殺你,誰也救不了你。秦昭王隻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馬上讓趙國史官記下: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昭王自討了一個沒趣。
但是不管怎麽說,秦國通過澠池之會實現跟趙國的暫時和解,消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
澠池之會後,秦昭王派白起率兵向楚國發起全麵進攻。
白起從巴蜀出發直攻楚國的郢都,攻城拔寨如砍瓜切菜一般。
楚國不肯坐以待斃,全國總動員,重兵防守鄢城(湖北宜城),堵截秦軍。
白起攻城不下,擔心孤軍深入多有不測,想出一個極為陰損的招數,開渠灌城。大水灌進鄢城,鄢城頓成淹城。鄢城軍民幾乎全被淹死。數十萬具屍體隨水漂到城東,屍臭衝天。城東因而得名“臭池”。秦軍兵不血刃占領了鄢城。
楚國的軍事力量幾乎被全部摧毀,再也無力抵抗。郢都被秦軍輕易攻克。楚王逃到陳地(河南淮陽)重建郢都。
屈原在郢都城破的這一年投汨羅江而死。他的忌日後來成了端午節。
楚國幾乎被滅掉,與此同時,齊國反倒神奇地複國了。
樂毅攻克齊國70城,隻剩下莒城和即墨沒有拿下。不過齊國已經亡了,燕軍拿下莒地和即墨不過是時間問題。樂毅築壘圍困,坐等莒地和即墨獻城投降。
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燕國的國王燕昭王死了。他的兒子燕惠王登基坐殿。
有人向燕惠王進讒言,說樂毅有自立為王的想法。樂毅眨眼之間拿下齊國70座城邑,怎麽可能三年拿不下莒地和即墨兩座城?他是故意留著這兩座城不打,以此作為留在齊國的借口。他想在齊國自立為王,需要時間做各種準備工作。
燕惠王在做太子時和樂毅有過節,聽信讒言,懷疑樂毅有貳心,下令召樂毅回國,改派親信騎劫去接替樂毅。
樂毅知道回去沒好果子吃,潛逃趙國。
前線將士跟隨樂毅多年,非常信任樂毅,擁戴樂毅,見有功之臣被一句讒言打敗替樂毅寒心,鬥誌頓消,軍心不穩。
接替樂毅的騎劫是個狠角色,一改樂毅的安撫政策,視齊國為敵國,視齊人為仇人,放縱軍紀縱兵劫掠甚至挖墳掘墓。他把齊國戰俘拉到陣前行刑,以此恐嚇即墨軍民。但他的這些行徑隻能激起齊國人的憤怒和反抗。即墨軍民更是寧可戰死也不投降。
即墨久攻不下。燕軍越打越沒勁。
田單趁機發動反攻。他使出“火牛陣”,找來一千頭牛,把牛尾巴浸上油脂用火點著,讓這一千頭瘋牛去衝擊敵陣。燕人沒學過鬥牛,被發狂的牛群衝得七零八落。齊軍趁勢掩殺,將圍城的燕軍一舉擊潰。騎劫也死在混戰當中。
各地齊人聞訊紛紛起來造反。燕軍四麵受敵隻得放棄齊國逃回國去。
齊國因此得以複國。
不過齊國雖複,那個曾經稱霸諸侯的強國卻再也無法恢複。齊國從此淪為二流國家。
燕國得而複失,將樂毅五年成果全部丟失。不過憑借此戰,燕國當之無愧地躋身戰國七雄。
燕國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大而弱,有諾大的地盤卻沒丁點實力,總是受人欺負,連戰國時期的越國都不如,倒跟宋國相仿。如果沒有此戰,燕國根本沒資格入選七雄。此戰之後,燕國滅掉實力強勁的齊國讓人刮目相看,沒人敢再小瞧燕國。
順便一提,燕國雖然向南擴張受挫,但向北擴張大獲成功。燕國伐北胡獲得一千裏土地,伐朝鮮獲得兩千裏土地。
《史記》記載:“燕有賢將秦開……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裏。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魏略》記載:“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裏”。
秦開先後為燕國取地三千裏,功勞不亞於樂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秦開在曆史上寂寂無名,甚至不如慫包孫子秦舞陽有名。
《史記》又言:“自始全燕時嚐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朝鮮”是指萁子朝鮮。萁子是商紂王的叔叔。萁子朝鮮是隸屬周朝的方國。“真番”是朝鮮半島的土著的國家,在“朝鮮”南邊。整個朝鮮半島都屬於燕國。
燕國版圖最大的時候,也就是齊國被燕國占領的時候,渤海是燕國的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