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孔子小傳3
儒生反對法治,主張德治。但是對老百姓來說,德治比法治更可怕。因為儒生的法律是不公開的,他的嘴就是法律。立法、執法、判決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的命令、要求甚至是倡議、希望就是法律。你沒有照做就會辦你。
《孔子家語》說孔子“設法而不用,無奸民”。同時又說“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製;有慎潰氏者,奢侈逾法;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羔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別其塗”。
《孔子家語》說魯國“無奸民”,賣羊前先灌羊一肚子水的人不是奸民嗎?放任老婆**的不是奸民嗎?奢侈雖然不是罪,但超過周禮規定的標準,儒生認為就是犯罪。比方周禮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百姓隻能用一個鼎吃飯。即便你再有錢,也不能擺出三五個鼎吃飯。那樣做就屬於“奢侈逾法”。儒生認為違反了禮,就是違反了法。禮就是法。
孔子當政後,“奸民”馬上就消失了。給羊灌涼水的不敢灌了。老婆**的給休了。“奢侈逾法”的舉家遷走。三個月後,囤積居奇弄虛作假以抬高物價的人改邪歸正了。男女不敢一起走路了。
能在短時間內達到這樣的效果,絕不可能是說服教育的結果,一定是類似嚴打的殘酷手段。試想,少正卯在孔子上任七天就給殺了。他犯了什麽罪?無非是思想不同,別說死罪,連罪都構不上。但孔子不但把他殺了,還曝屍三天。多狠啊。三個月讓魯國大變樣,孔子沒點手段能行嗎?
孔子當政展示了“德治”不過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看似溫情,實際上比法治更冷酷。沒有法的法治比有法的法治更恐怖。法家以法定罪。儒家以德定罪。你思想不好、品德不好就該死。這真有些胡來了。尤其是儒家重視思想控製,嚴厲打壓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思想。孔子殺少正卯就是儒家打壓法家的一個例證。
孔子從政最輝煌的一刻是主持魯國和齊國的會盟。
當時魯國跟晉國結盟,奉晉國為盟主。齊國跟晉國爭霸,強迫魯國跟自己結盟。孔子陪魯定公參加了兩國會盟。
在盟會上,齊國要求魯國但凡齊國出師,魯國必須“以甲車三百乘從我”。
當時打仗主要靠戰車衝鋒。步兵跟戰車混編,跟隨戰車衝鋒。三百乘甲車相當於現在一個軍的兵力。
魯國不敢不答應。但孔子代表魯國提出一個條件,要求齊國“反我汶陽之田”。
在此之前,齊國占領了魯國很多土地。孔子要求齊國歸還魯國被占領土,以此作為魯國加入齊國的軍事同盟的條件。
齊國答應了。
魯定公對孔子在會盟上的表現很滿意,讓孔子代理國相的工作。
魯國的國相是三桓之首的季桓子。季桓子不大操心國事。魯定公就讓孔子幫忙料理國政。
孔子在代理國相的位子做了三年。但是孔子在這三年裏麵具體做了些什麽工作不太清楚。史書記載都是孔子在禮學方麵的討論,坐而論道,沒有實際行動,似乎孔子隻是清談治國。
到了第三年頭上,孔子終於有行動了,那就是“墮三都”。
三桓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都築了城。他們平時住在都城,封地交給家臣打理。
當年,季桓子的幾個家臣陽虎、公山不狃等人因為失寵起了貳心,以季桓子的私邑費城(山東費縣)為根據地聚眾造反。陽虎舉兵進攻三桓。關鍵時刻,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率兵趕到,打跑了陽虎。公斂處父之所以手裏有兵是因為孟孫氏私邑郕城(山東寧陽)歸他管。陽虎之亂雖然被平定,但公山不狃仍然占據著費城。季桓子對此無可奈何。
孔子給魯定公出了一個連環計,以幫助三桓削弱家臣勢力為名拆毀三桓的私邑城防,從而削弱三桓與國君的對抗能力。
魯定公對孔子的連環計自然是舉雙手同意。
魯定公把三桓叫來商量。三桓之首的季桓子第一個同意。他深受家臣之害,自然願意削弱家臣的勢力。但他不知道“墮三都”的另一層意思。叔孫氏也曾經曆家臣侯犯之亂,同意拆毀私邑的城牆。孟孫氏見兩位老大哥都同意了,也沒意見。這事就這麽定了。
魯定公派兵先就近拆了叔孫氏的私邑,然後去拆季桓子的私邑。
公山不狃不肯乖乖就範,起兵反抗。他趁魯定公的軍隊在費城,率軍奔襲魯國的國都曲阜。他殺入曲阜直奔魯定公的宮城。魯定公見叛兵殺到急忙躲進季桓子的家。三桓和魯定公都躲在季桓子家的高台上。叛軍追過來圍攻季桓子家。孔子緊急動員魯國大夫率領自己家兵救援魯定公。增援部隊趕到時,叛兵已經攻到高台下麵。
叛軍被驅散。公山不狃逃去齊國。費城最終被拆毀。
但拆到最後一家孟孫氏的私邑時,孟孫氏反悔了,不讓拆了。因為他的家臣公斂處父看破了孔子的連環計。並且他對孟孫氏說,沒有了城牆,齊國人打過來怎麽辦?孟孫氏的私邑在魯國北部,跟齊國接壤。如果沒有了城,齊國人打過來輕而易舉。孟孫氏醒悟過來,不能為了防內賊把外賊引來,改變主意,拒絕拆毀城牆。
魯定公派兵攻打,打算強行拆除,但沒打下來,隻能作罷。
季桓子、叔孫氏也很快醒悟過來,開始修複城牆。
“墮三都”運動於是以失敗告終。
按照史書的說法,三桓似乎沒有因為墮三都而怪罪孔子。倒是魯定公在墮三都失敗後沉溺女樂讓孔子失望。
孔子於是遞交辭呈:“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
魯定公也不挽留。孔子便帶著幾名學生踏上周遊列國之路。
那年孔子54歲。
孔子第一站來到衛國。衛國跟魯國挨著。他通過熟人見到衛靈公。
衛靈公是個爽快人,不廢話。他直接問魯定公給你多少俸祿。孔子說“奉粟(穀子)六萬”。衛靈公不講價,說我也給你六萬。
古代的俸祿是給穀子,也就是沒去殼的小米。史書沒寫單位。不知道孔子六萬穀子單位是升還是鬥。如果是鬥,按出土文物實測,春秋戰國時期一鬥大概是2000毫升上下,折合成穀子大概3斤左右,磨成小米大概2斤。按現在小米價格5塊錢一斤計算,孔子年薪60萬元。如果是升,孔子年薪隻有6萬元,一個月才合5000塊錢,還沒現在一個小科長掙得多。這麽推算的話,應該是鬥。當然,這隻是遊戲之言,當不得真。
不管孔子年薪究竟是多少。衛靈公直接跟聖人談錢,太俗了,把聖人的形象也拉低了。別人都是談治國方略。他是直接談錢。但是談好價錢後又遲遲不給孔子安排工作,等於把孔子白養起來了。不知道衛靈公是什麽意思,給人感覺挺不著調的。
孔子在衛國待了十個月,也沒活幹,實在沒意思,走了。
孔子想去陳國碰碰運氣。結果還沒走出衛國,在匡地(河南長垣縣)就被當地農民給截住了。因為他長得像陽虎。陽虎逃亡時期曾在此地為非作歹。當地人一直想找他報仇,把孔子誤認為陽虎扣住了。
誤會解開已經五天以後的事了。
孔子也不敢再往前走了,返身又回到衛國國都。
他想見衛靈公。但衛靈公的夫人發話,要見衛靈公必須先來見她。孔子沒辦法就去了。按照史書記載,也沒發生什麽事,兩人隔著帷幕互相施個禮,說了幾句話而已。
衛靈公夫人叫南子,是衛國的話題女郎。人們對南子的評價是“美而淫”。但是自古美女愛少年。孔子那年56歲。並且長相不敢讓人恭維,高顴骨,厚嘴唇,大奔兒頭中間還帶個坑,溜肩膀,瘦高條,皮膚泛著青瓜色。有人形容孔子長得就像“喪家之犬”,瘦的皮包骨頭。孔子聽了啞然失笑:太像了,太像了。就孔子這年紀,這長相,南子再淫也不會動心。
但孔子弟子還是很不高興。孔子教育別人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自己卻去私會一個有名的“美而淫”的人。
孔子急得賭咒發誓,說我要做了什麽不應該的事天誅地滅。他的原話是“天厭之,天厭之”。連說兩遍,有些語無倫次。
孔子也不見衛靈公了,離開衛國。他去了宋國、鄭國、陳國,都一無所獲,隻好又回到衛國。他還是對衛國不死心。
這回衛靈公見了他。但衛靈公隻想跟孔子討論征伐的事情。孔子說,打打殺殺我是外行。你要問我禮樂方麵的事我是強項。衛靈公抬頭看大雁飛過,不再理他。孔子識趣地退出。
春秋亂世,諸侯更關心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禮樂。衛靈公需要的是孫武那樣的武聖而不是孔子那樣的文聖。
孔子再次離開衛國,去了陳國、蔡國。可是他在陳國待了一年,在蔡國待了三年也沒混上一官半職。孔子的那套理論在春秋爭霸期間貨不對路。
孔子想去楚國碰碰運氣。陳蔡兩國知道後立即派人截住孔子。楚國是陳蔡的敵國。他們豈肯放孔子去幫助敵國。孔子一行被圍困在陳楚邊境,斷糧七日差點餓死。孔子派弟子去楚國求救。楚昭王聽說後派兵把他解救出來。
楚昭王想聘用孔子。他的令尹勸他打消這個念頭。孔子以恢複周禮為己任。而楚國以子爵的身份擁有數千裏土地。您把他找來是想讓楚國回到五十裏封地嗎?楚昭王想想也是,就打消這個念頭。
楚國不要他,陳蔡不能留,孔子隻好又回到衛國。這時他已經63歲了。
在衛國待了一段時間,他最終決定葉落歸根,回魯國養老。
回到魯國的孔子把精力放到整理古籍和教育學生上麵。據說《詩經》、《尚書》、《春秋》都是孔子整理編輯的。這些書後來被列入“五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去世,享年73歲。
他的學生把他的言論整理出來編成《論語》一書。《論語》被後人列入“四書”,奉為“紅寶書”一樣的聖典。“四書五經”是後世學生必讀、科舉必考的教科書。
孔子生前不得誌,死後被奉為聖人。儒家大行其道,孔子被曆代皇帝追崇,被捧上神壇尊為聖人。後來儒家不吃香了,孔子也就從神壇上跌落,受到口誅筆伐,被貶為鬼,稱為孔老二。
其實去掉神的光環、鬼的畫皮,孔子不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博學的知識分子,生逢亂世渴望社會安定,因此產生一些想法。他的想法有人讚成,有人不讚成,如此而已。
孔子以“仁”“禮”為核心發展出一套理論,也就是儒學。儒學的一些理論比如“禮”,被後世的儒生尤其是理學極端化,束縛了文化思想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