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外一章 孔子小傳1

外一章 孔子小傳1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創始人,被後人尊為文聖。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


  他是“宋微子之後”,也就是商朝遺民。但在他曾祖的時候孔家搬到魯國定居。所以他祖籍是宋國,但戶口所在地是魯國。


  他的父親叫叔梁紇[hé]。叔梁紇連生九個閨女,好不容易生出個兒子還是個殘疾。一心求子的叔梁紇堅持要生下去,怎奈妻妾年事已高宣告停產。叔梁紇於是再娶顏徵在繼續未竟的生子事業,終於生下了孔子。


  《史記》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兩字引來諸多爭議。


  叔梁紇那時已經年過七旬。這麽大年紀還有沒有生育能力讓人懷疑。東晉《拾遺錄》記載:“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來附征在(顏徵在)之房,因夢而生夫子”。宋代《太平禦覽》記載:“孔子母徵在遊大塚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往,夢交,……生丘”。這些野史記載與正史的“野合”聯係起來引人遐想。半夜進入顏徵在房間的是神還是人?

  不過力挺孔子的人堅持認為“野合”隻是指老夫少妻不合禮法而已。孔子是叔梁紇的親生兒子不假。


  孔子降生後不久,叔梁紇死了。孔子娘倆被趕出孔家。孔家為什麽要這麽做不得而知。通常情況下,無論出現怎樣的家庭矛盾,自家的子嗣都不會被拋棄。


  後來,顏徵在死了。孔子想把母親與父親合葬,竟然不知道父親的墳地在哪,多虧鄰居的指點才找到父親的墳地。這說明孔家與孔子關係斷的非常徹底。


  魯國的權臣陽虎宴請魯國的士人。孔子去參加被陽虎拒之門外。陽虎不承認孔子的士人身份。按理說貴族的孩子肯定是貴族。叔梁紇是魯國的大夫。按照禮法,大夫的嫡子是大夫,庶子是士人。孔子如果是叔梁紇的兒子最起碼也是士人。但他的士人身份竟然不被承認。


  種種跡象讓人懷疑,孔子究竟是不是叔梁紇的親生兒子。


  孔子屬於自學成才。他沒上過學。


  那時沒有義務教育一說。隻有貴族的孩子和有錢人的孩子才有機會上學。當時的學校分兩類,官學和私學,也就是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官學隻招收貴族子弟。孔子的貴族身份不被承認,自然也就沒資格進入官學。私學倒是隨便進,但需要收取學費。孔子娘倆孤兒寡母糊口都是問題,那裏有閑錢交學費?


  孔子“年少好禮”,從小就喜歡禮法方麵的東西,整天擺弄各種禮器,以模仿各種禮儀為樂。


  “孔子十有五而誌於學”。十五歲時孔子立誌做學問。十七歲時已經小有名氣,有了慕名而來的追隨者。


  孔子19歲結婚,娶了宋國的一個姑娘。因為孔子是商朝後裔,按照商人的規矩不能和外人通婚。


  孔子的婚姻生活顯然並不美滿。後來孔子把老婆休了。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這句話一直被當做孔子歧視女性的例證。其實這不過是孔子對自己婚姻生活的感慨罷了。


  孔子20歲參加工作,擔任文書、庫管之類的小吏。並在同年有了兒子孔鯉。


  在23歲時候,孔子辭職下海開辦了一所民辦學校。孔子因此成為一名光榮的民辦教師。後人把孔子作為老師的祖師爺。小孩上學頭一天要先拜孔子再拜先生。


  現在也有人呼籲將孔子的生日——9月29日,作為民辦教師節。


  不過孔子並非中國第一個民辦教師。比孔子早一百年的柳下惠就是一個民辦教師。柳下惠也是魯國人。


  孔子的學校麵對普通大眾,不設任何門檻。如果說有門檻的話,那就是“束脩[xiū]”,也就是十條臘肉的見麵禮。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隻要能交得起學費,都可以來學校上學。畢竟孔子的學校是民辦的,沒有**的財政撥款,也沒有慈善捐助,不收學費無法維持運營。聖人也是要養家糊口的。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文獻主要指“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就是《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這六本書被稱為“六經”。後來《樂經》失傳了,隻剩下五經。“五經”和“四書”一起成為後世儒生的必修課。


  有人認為“孔子以六藝教”是指孔子教授“禮、樂、射、禦、書、數”六門功課。其實不然。那六門功課是官學的教學內容。


  禮是禮法,包括吉禮(祭神、祭祖等)、凶禮(葬禮、哀悼等)、軍禮(檢閱、出征等)、賓禮(接待賓客)、嘉禮(成人禮、婚禮等)。樂是舉行各種儀式時的音樂舞蹈。禮樂通常配套使用。


  射是射箭的技法。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這兩樣都是軍事技能。


  書相當於語文。數相當於數學。這屬於基礎知識教學。


  順便說一句,古代數學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水平,能進行加減乘除、開方、分數、一元一次方程等簡單的計算,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田畝的麵積、邊長以及賦稅分擔比例計算等。


  那時候算數是用算籌(小棍)而不是算盤,因為那時還沒發明算盤,用小棍橫橫豎豎地擺放表示0到9的數字。


  那時候算道題麻煩死了,得準備一大把的小棍,擺一院子。刮三級以上風不能上數學課,擔心小棍被風刮亂了。


  官學所傳授的六藝是準備做官的人必須掌握的技能。官學的學生都是貴族。他們生下來就準備做官的。


  孔子招收的學生主要是庶民,沒資格做官。庶民做官屬於破格錄用。他們學官的六藝用途不大。


  再說孔子也沒有能力教官學的六藝。比方軍事技能,孔子沒當過兵也置辦不起戰車,怎麽教學生作戰?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教的六藝都是書本上的學問。


  據說孔子一生收過三千學生。其中通過全部“六藝”考試拿到畢業文憑的有七十二個,人稱“七十二賢”。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學指導思想。他經常告誡他的學生們做學問就要“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自己也是身體力行,在工作之餘勤學不輟,並且周遊列國,訪名師拜高人。曾“問禮於老聃(老子),學鼓琴於師襄子(魯國樂官),訪樂於萇弘(周國大夫,精通樂理)”。還向著名學者郯[tán]子學習過官製。


  他鑽研的方向是禮樂方麵。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對禮樂方麵的學問越來越精通,名氣越來越大。


  齊景公訪問魯國的時候專門拜訪過他,討教禮樂方麵的問題。不過齊景公更關心的是如何成就霸業。孔子給他的建議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拿秦穆公破格提拔百裏奚為例,希望國君能給庶民做官的機會。


  孔子在35歲的時候去齊國求職,做了齊國丞相高朝子的家臣。看來民辦學校的生意不是太好。


  齊景公聽說孔子來齊國了,把他叫來見麵。


  齊景公問他如何才叫以禮治國?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分清上下尊卑,各守本分,國家就好治理了。


  齊景公同意他的說法。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國家就亂套了。


  齊景公問他:我具體該怎麽做才能治理好國家呢?

  孔子說:“政在節財”。國君懂得節儉,百姓的負擔就輕一點。做為國君應該以仁心對待百姓。


  孔子來齊國的路上,路遇一個婦人哭墳,哭得非常痛。他過去打聽怎麽回事啊?婦人說,這地方有老虎。前不久我舅舅讓老虎吃了,我老公也讓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兒子也讓老虎吃了。孔子非常納悶,那你怎麽不趕緊離開這裏呢?婦人回答,這裏沒有苛政。孔子感慨:“苛政猛於虎也”。


  所以孔子認為施行仁政應該成為國君的基本工作方針。


  齊景公認為他說得很好,打算封孔子做官,但被他的宰相晏子攔住。


  晏子說儒生都是些耍嘴皮子的,幹不了實事。他們太拘泥於古禮。你瞧他連上台階先邁哪隻腳都要琢磨一番。他來齊國做官還不得把齊國百姓累死。他那套繁文縟節的禮儀,咱學一輩子也學不完啊!

  齊景公對晏子言聽計從,於是不用孔子。


  孔子的執政理念跟齊國大夫合不來。齊國大夫恨不能弄死他。“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齊景公也沒辦法,隻好婉言請孔子走人。


  孔子被齊景公辭退後返回魯國。


  回到魯國的孔子繼續辦學。因為得到過齊景公的賞識,又有在齊國的從政經曆,孔子的名氣更大。慕名而來的學生更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