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47,越國稱霸

47,越國稱霸

  公元前473年——前469年 勾踐取代夫差成為五霸最後一位霸主。春秋結束。


  南方老牌大國楚國在楚昭王時期被吳國一度滅國元氣大傷,在楚惠王時期實力有所恢複。楚惠王的母親是越王勾踐的女兒,論起來楚惠王是勾踐的外孫。楚國和越國基本上還能相安無事。


  晉國在六卿之亂後開始衰落,在黃池之會上被吳國奪去霸主之位。


  齊國在齊景公時期崛起,一度成為霸主的強有力競爭者。但齊景公後的一係列內亂消耗了齊國的實力。在艾陵之戰中,齊國慘敗給吳國。晉國落井下石,在吳國之後討伐齊國,讓齊國再遭慘敗。齊國因此元氣大傷。


  秦國一直在默默發展,但始終不能擺脫晉國的陰影。秦國被晉國和楚國隔斷在遙遠荒僻的西陲,跟中原幾乎沒有往來。諸侯幾乎忘了秦國的存在。


  楚晉齊秦這些老牌強國在新晉強國越國麵前都黯然失色。


  越國滅吳之後,托吳國的服,開始跟中原接壤,不再是遊離在華夏文明之外的荒蠻之地。


  勾踐滅吳後,帶兵北上。他想借機確立吳國在中原的地位。他招齊、晉、宋、魯等國來徐州(山東滕州南)相見,商量接任盟主之事。吳國在黃池之盟上得了霸主之位,但現在被我吞並了,理所應當由我繼任霸主。諸侯無人敢出言反對。


  越國派人去周天子那裏登記備案,通知周天子越國已經借殼上市成為新一屆盟主。周天子派人送來彤弓矢胙肉等物,封勾踐為伯,也就是承認他是新晉霸主。


  勾踐將吳國占領楚國、宋國、魯國之地退還本主。楚國等諸侯感激不盡,誠心誠意奉勾踐為霸主。


  勾踐就任霸主之後率軍在江淮地區武裝遊行,威懾中原諸侯。諸侯無論是怕他的還是敬他的都趕來朝拜新霸主。


  勾踐名列“五霸”比吳王夫差夠格得多。但吳國強盛曇花一現,越王勾踐也無意參與中原事務,他的霸主桂冠隻是個虛名。


  範蠡在越國滅吳之後辭職下海,後來成為一方豪富。他在陶地(山東定陶)隱居,改姓朱,人稱陶朱公。他把文種的“滅吳七術”用在做生意上,沒多久就成為巨富。


  據說吳國滅亡後,西施追隨範蠡而去。也有說法勾踐認為西施是造成吳國滅亡的紅顏禍水,是不祥之人,將她沉於湖中。


  滅吳的功臣文種被勾踐殺了。


  範蠡離開勾踐前勸文種急流勇退。他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咱們的任務完成了,是該謝幕下場的時候了。


  但文種想法正相反。他說這是咱們享受勝利成果的時候,怎麽能走呢。


  範蠡說:我給勾踐相過麵。他是那種可以與你共苦,不能與你同甘的人。你我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繼續留下去不會有好果子吃。但是文種不信。


  範蠡走了後,文種做了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


  不久勾踐擔心他謀反,賜給他一把劍。這把劍是當年吳王夫差賜給伍子胥逼他自殺的那把劍。文種一看就明白了,橫劍自刎。臨死前想起範蠡的話,感歎終於明白了“大恩不報”的道理。恩太大了沒法報答,反倒成了一種負擔,就像背負巨債無法償還,久而久之心理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最終“大恩成仇”,恩將仇報。


  公元前464年,勾踐去世。越國的盛世也之進入墳墓。跟吳國一樣,越國也是曇花一現。


  隨著“春秋五霸”最後一位浮出水麵,春秋時代也就算進入尾聲了。


  此時的華夏,經過二百多年的洗牌,一千多個諸侯國已經所剩無幾。


  西周開始時候周天子封了一千多個諸侯,包括王室成員、外姓功臣和原有的方國。但到西周結束時,諸侯國隻剩下幾百個。其他的諸侯因為種種原因被周天子取消了封國。比方殷國、管國因為參加“三監之亂”被取消了封國。進入春秋時期,周天子已經沒有能力取消諸侯的封國了。諸侯數量減少主要是因為諸侯間的互相吞並。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春秋的主旋律。到了春秋結束,諸侯大約也就剩下了幾十個。


  《史記》記載了十幾個重要國家,給他們單獨立傳。


  排在第一位的是吳國。吳國輩大。吳王夫差在黃池爭霸時說過“於周室,我為長”。吳國的始祖太伯是周室始祖周太王的長子、周文王的大爺。吳國在南方默默無聞幾百年後突然崛起,滅掉了超級大國楚國,但是很快又被後起之秀的越國滅掉。


  齊國的始祖是薑太公。齊國從建國時期就成為諸侯中的強國。到了齊桓公時代更是“春秋五霸”的首霸。但到了春秋後期,齊國依然強大,國君卻已經變成傀儡。卿大夫田氏完全控製了齊國。到了戰國時期,齊國不再姓薑而改姓田。


  魯國的始祖是周公。自從周公製訂了禮製,魯國一直是諸侯中著名的禮儀之邦。孔子這個禮之大家就誕生在魯國。不過“禮”沒能避免國君成為“三桓”的傀儡,以至於新君上台都先得挨門拜訪這三位大夫請求關照。


  燕國遠在戎狄聚集的北方。但它沒能像秦、楚、齊一樣在荒蠻之地異軍突起,還得麻煩霸主齊桓公幫忙抵抗山戎。地處偏遠而又實力平平的燕國很少與中原來往也不摻和諸侯混戰。


  蔡國剛被楚國滅掉。它本是楚國的傳統盟國,後來跟楚國鬧翻了,聯合吳國滅了楚國一刀。楚國緩過氣後找它報仇,一舉將它滅國。


  陳國和杞國是舜和禹的後裔。他們在蔡國之後也被楚國滅掉。


  衛國這個國家挺有意思。它開始隻是個伯爵,後來行賄周王升為侯爵。烽火戲諸侯時因為護駕有功被提拔為公爵。進入春秋後因為地盤日益縮小,先自貶為侯,後被貶為君,最後被秦二世貶為庶人。


  宋國是商朝遺民的封國。它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二流諸侯,被一流諸侯欺負的同時卻又去欺負三流的諸侯。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霸主級的強國,隨便拿出一個大夫都可以和一個諸侯匹敵。但這些大夫不和影響了晉國的發揮。春秋戰國之交時,三位大夫瓜分了晉國成立趙、魏、韓三國。


  楚國也是老牌的強國。雖然被吳國滅過一刀但很快恢複了元氣。吳國滅亡後,它趁越國鞭長莫及重新把勢力範圍推到江淮地區,實力恢複到吳楚爭霸前的狀態。


  越國是少有的幸存下來的方國。它跟吳國一樣曇花一現後就歸於沉寂。勾踐死後越國逐漸沒落,最後被恢複元氣的楚國滅掉。楚國囊括了整個長江流域,重新成為南方大鱷。


  鄭國夾在南北兩大集團之間能活到現在真是不易。牆頭草也是它無奈的選擇。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國家,秦國。它雖然在春秋時期表現不夠搶眼,但進了戰國時期讓諸侯刮目相看。秦國最終一掃諸侯統一了中國。


  春秋不隻這些諸侯,但太小的國家史書覺得不值一提也就沒有記載。《史記》對杞國的記述隻有二百多字,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麽一個小蝦米國家在江湖上也掀不起什麽風浪,沒什麽事可值得一記的。比杞國更小的國家就更別提了。


  杞國被世人所知是因為“杞人憂天”這個成語。好像杞人很可笑,天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其實如果把天塌解釋成杞國的末日,杞人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寄身大魚吃小魚的江湖,他們作為一隻微不足道的小魚,不能不擔心國破家亡的那一天的到來。一千多個諸侯國現在隻剩下幾十個,其中伴隨著多少個諸侯國破家亡。杞國最終也沒能幸免。


  忘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周國。這個小蝦米國如果不是地位特殊也到了“其事不足稱述”的地步。它被“稱述”的事大多是有新霸主就位,天子派人到場祝賀。


  值得一提的是,不但諸侯爭霸,諸侯的大夫也在爭霸。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趙、魏、韓,他們把國君變成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甚至大夫的家臣也在爭霸。魯國“三桓”的家臣陽虎通過控製年幼的主子控製了國政。


  周朝實行分封製。天子封諸侯,諸侯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那時候封地就相當於現在的工資。老板給手下發工資不是給鈔票,而是給地契。工資福利、五險一金都從封地上出。和現金工資不同的是,鈔票是按月發,地契是一次性給。除非又立新功,老板再追加一筆獎金。


  老板發的“工資”、“獎金”越多,自己的地盤就越少。手下得到的“工資”、“獎金”越多,自己地盤就越大。此消彼長到一定程度,手下比老板實力都強。


  如果老板小氣不肯發獎金,手下會想法自己去撈,搞些業餘創收甚至灰色收入。


  比如秦國,如果把周天子封他的犬丘之地算作他的工資,那麽岐豐之地便是周天子給他發的獎金,他自主攻伐占領的狄戎之地就是他的業餘創收,侵占同族國家晉國的河東之地就是灰色收入。七七八八加起來,秦國就成了諸侯中的大款、大國。


  諸侯如此,卿大夫甚至卿大夫的家臣也是如此。齊國的田氏家族經過曆代攻伐,吞並其他卿大夫乃至國軍的土地成為齊國的最強者。


  諸侯逐漸勢大不再把天子放到眼裏。卿大夫勢大不再把國君放眼裏。家臣勢大也跳出來翻天。


  老板失去了權威,手下開始爭相出頭。諸侯在國際間爭霸,卿大夫在國內爭霸,家臣在家中爭霸。


  春秋的主旋律就是爭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