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鄢陵之戰
公元前579年——前560年 晉楚鄢陵之戰,晉國獨霸中原。晉厲公除“三郤”被弑。晉悼公即位,繼承霸業。
晉國與楚國講和後立即掉過頭來對付秦國。晉國希望一勞永逸解決秦患。
晉國寫了一份《絕秦書》昭告天下,曆數秦國背信棄義屢次侵犯晉國,企圖顛覆晉國政權的罪惡,尤其是剛剛簽訂和約就與狄人合謀入侵晉國,還試圖拉楚國入夥夾擊晉國。晉國決定先發製人討伐秦國。
這是曆史上第一份檄文。晉國把它送往秦國,宣布和秦國絕交進入戰爭狀態。
晉國帶領魯、齊、宋等八國聯軍十二萬人攻入秦國。秦國傾國之兵隻有五六萬人。兩軍在麻隧(陝西涇陽縣)決戰。秦軍寡不敵眾被殺得大敗。聯軍一直攻到秦國的腹地才收手。秦國自此元氣大傷,很長時間不敢出秦關。
晉國連克齊、秦兩大強國,中原再無對手。諸侯明尊晉楚並霸,暗地獨尊晉國。
楚國心知肚明,非常不爽。
晉秦大戰期間,楚國袖手旁觀,等晉國把秦國幹沉才發現自己幹了一件蠢事。現在晉國獨大,諸侯都投向晉國一邊,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楚國決定重新挑起爭霸戰,跟晉國再次逐鹿中原。
有人覺得不妥,剛跟晉國簽了和約就毀約,讓人說咱不講信義。
子反說,打仗隻講敵情是不是有利。有利就進攻,不利就撤退。管什麽盟約?
子反所說敵情有利可能是指吳國的威脅暫時解除,楚軍不必擔心側翼安全。
子反再次率兵北上。他的第一個目標還是鄭國。因為鄭國是中原的南大門,打下鄭國就等於打開了中原的大門。
楚軍殺入鄭國。鄭國一看楚國又來了,暗自叫苦,趕緊向晉國告急。欒書準備出兵救鄭。有人勸他先等等,等楚軍的戰鬥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說。晉軍沒有及時出動。
鄭國孤立無援。楚國趁機威逼利誘鄭國與之結盟。已將“唯強是從”定為國策的鄭國很痛快地就投降了。
晉國這下急了,立即召集諸侯之兵去爭奪鄭國。楚國得到消息傾軍而出,一路急行軍趕往鄭國。
公元前575年,晉楚兩軍在鄭國的鄢陵(河南新鄭市東南)展開大戰。
兩霸相爭,強強對決,決戰的意義的非常重大。兩國國君親自披掛上陣指揮戰鬥。楚國這邊是楚共王。晉國那邊是鄭厲公。兩位國君都坐鎮中軍統籌全局。
楚軍把精兵放在中軍,讓鄭國和南蠻屬國的軍隊作為他的左右兩翼。
晉軍針對這一情況,大膽地從中軍分出兩支精銳加強左右兩軍,意圖先擊垮楚軍兩翼然後一起圍攻楚軍中軍。
開戰後,楚共王發現晉軍中軍兵力薄弱,不顧兩翼揮軍猛攻晉軍中軍,意圖擒賊先擒王擊垮晉軍中軍活捉晉厲公,讓晉軍不戰自潰。
晉軍中軍拚死頂住楚軍衝鋒,護著晉厲公脫離戰場。晉軍神箭手偷施冷箭射中楚共王的左眼。楚共王不得不下場療傷。臨走前,楚共王把自己箭囊裏僅餘的兩隻箭交給神箭手養叔,告訴他為自己報仇。他指著對方陣營裏一個穿綠袍的人說:就是那個家夥射瞎我的。
養叔登上戰車衝向敵營,揚手一箭,正中綠袍將的頸嗓咽喉。回來交令,將剩餘的一隻箭交還楚共王。養叔一箭中的,從此得名“養一箭”。
兩軍大戰一天不分勝負。天色已晚,各自鳴金收兵。
楚共王因為眼睛受傷無法再指揮戰鬥,打算把指揮權交給子反。他派人去叫子反,得到回報子反已經爛醉如泥不省人事。楚共王長歎一聲,下令撤兵。
原來,子反戰場歸來,又饑又渴。善解人意的侍衛奉上一罐熱“椒湯”。子反剛要喝,卻聞到濃濃的酒香,於是問:“是酒嗎?”侍衛撒謊說不是,是辣椒湯。兩人心照不宣相視一笑。子反一飲而進,又讓侍衛續杯,很快喝得爛醉。
子反見酒必喝,喝酒必醉。楚共王特意囑咐他作戰時千萬不要喝酒。但一見到酒,子反還是沒能控製住自己。
子反酒醒後得知自己醉酒誤事又悔又愧,找了根繩子上吊以死謝罪。也有說法是楚共王一怒之下一箭射死子反。
楚軍撤走後,晉國率領宋、齊、衛等國繼續討伐鄭國。諸侯聯軍還沒發動進攻,鄭國先發製人發動夜襲擊潰了宋、齊、衛三國的軍隊。
出師不利,晉國決定先放過鄭國再做打算。鄢陵一戰,楚軍敗退已足夠晉厲公在中原諸侯麵前說嘴的了。晉厲公想見好就收。晉軍收兵回國。
鄢陵之戰使晉厲公力壓楚共王成為中原諸侯的唯一霸主。
隻可惜,晉厲公剛剛“複霸”就死於晉國的內亂之中。
晉厲公手下有八卿。八卿的領袖人物叫郤[xì]至。他的叔叔和堂兄也名列八卿當中,與他合稱“三郤”。郤氏家族實力非常強,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控製著晉國一半財富和一半軍隊的“三郤”在朝堂能當國君半個家。
臣強則君弱。“三郤”權勢過大讓晉厲公感到威脅。他上台後暗中打壓“三郤”的勢力,扶植忠於自己的勢力。
作為朝中一把手的欒書也感到地位受到威脅,挑撥晉厲公除掉“三郤”。他讓人誣告“三郤”陰謀廢立國君。晉厲公信以為真,下決心除掉“三郤”。
晉厲公把除掉“三郤”的任務交給他的親信胥童。胥童設計誘殺了“三郤”。任務完成得很漂亮。但是胥童在完成晉厲公的任務過程中夾帶私貨,抓了與他有仇的欒書和荀偃兩位朝廷重臣。他對晉厲公說最好把這倆人也一起殺了,否則將來必定是個禍患。
晉厲公不忍心,說“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一天殺了三個卿,不忍心再多殺了。晉厲公讓胥童把欒書兩卿放了,任命胥童為卿。
兩卿生還,直呼僥幸,認為晉厲公早晚還會殺掉他們,不如於是先下手為強殺了晉厲公另立新君。於是欒書和荀偃趁晉厲公外出的機會派人刺殺了晉厲公,然後擁立晉厲公的侄子為君,是為晉悼公。
諸侯都知道是欒書和荀偃殺了晉厲公,但沒人願意替晉厲公出頭。晉國百姓也知道晉厲公死於謀殺,但怨恨晉厲公不斷發動戰爭,不斷增加賦稅和勞役,沒人替他抱屈。晉厲公人緣太差。國內外都無意追究欒書和荀偃弑君之罪,對他們立的新君也無意抵製。
晉悼公當時隻有14歲。欒書等人認為小孩容易控製。沒想到這孩子聰明絕頂,反手就把欒書等人控製住了。
晉悼公第一次接見群臣就要大家起誓效忠他。他說,如果大家要我做這個國君,就要服從我的命令。不願服從我的命令,不如現在就廢黜我。擁戴我還是廢黜我,我要你們現在就做出決定。群臣紛紛發誓服從命令聽指揮,緊密團結在晉悼公周圍。
晉悼公趁熱打鐵發布政令,把刺殺晉厲公的人亂刀砍死,讓欒書離職回家養老,任命韓厥為中軍元帥接替欒書,但同時提拔欒書的兒子為大夫,快刀斬亂麻了結弑君一案。對朝廷進行人事調整,提拔有口碑有德行的人,罷免有汙點沒能力的人。推行德政,救濟老弱病殘孤,盡量減輕百姓負擔。大家驚訝晉悼公處理政事非常老練,條理清晰,根本不像一個14歲的孩子。沒人敢輕視晉悼公。晉國很快穩定下來,恢複了以前的強盛。
楚共王得知晉厲公死了,以為機會來了,立即出兵北上去中原爭霸。楚軍攻占了宋國的彭城(在江蘇徐州),切斷了吳國與中原的交通。
楚共王留下300乘戰車守城,然後率主力回國。
宋國的反攻被楚軍擊退。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悼公為了樹立自己在國際上的霸主形象,集合曹衛等國兵力去幫助宋國,一舉拿下彭城。隨後,他調轉槍口進攻鄭國,攻入了鄭國的外城。
楚共王豈肯善罷甘休,派兵來救鄭國。兩軍對峙,誰也不敢輕易發動決戰。
諸侯軍隊在虎牢(河南滎陽西北)築城據守,一方麵威逼鄭國,一方麵防禦楚國。諸侯軍隊有了虎牢做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楚軍更不敢發動進攻。鄭國見狀,向晉國請降。
這時吳國趁機入侵楚國。吳國一直在盯著楚國,但凡楚軍主力出動,就趁虛而入進攻楚國。
楚軍隻得從中原撤兵,轉向東邊去打吳國。具體作戰過程不詳,隻知道楚軍三百輛戰車和三千士兵殺進吳國,隻有八十輛戰車和三百士兵活著回來。戰爭雖然打贏了,但屬於慘勝,得不償失。這時吳國趁機入侵楚國。吳國一直在盯著楚國,但凡楚軍主力出動,就趁虛而入進攻楚國。
楚軍隻得從中原撤兵,轉向東邊去打吳國。具體作戰過程不詳,隻知道楚軍三百輛戰車和三千士兵殺進吳國,隻有八十輛戰車和三百士兵活著回來。戰爭雖然打贏了,但屬於慘勝。不僅如此,吳軍隨即卷土重來。楚軍的作戰顯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楚國國內指責楚軍的主帥子重不會打仗,得不償失。子重為此鬱悶得一病而死。
楚國受吳國的牽製沒法專心爭霸。不過楚共王也設法給晉國添堵。他跟秦國重新結盟威脅晉國的後方。秦國扮演吳國的角色不斷侵擾晉國。晉國因此被楚國拉回同一個起跑線。
晉楚爭霸的同時都有後顧之憂,之前的故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