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宣王中興
公元前828年——前783年 宣王“中興”,始對四方用兵。
周宣王上台後在周公、召公的輔佐下重振朝綱。“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複宗周”。他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政策,實行德政。諸侯也恢複了對周王室共主地位的承認。
周宣王做出兩項非常重要的決定,“複田賦”、“作戎車”。
“作戎車”好理解,就是製造戰車,準備反擊外族入侵。
“複田賦”按字麵理解是恢複以前按畝收稅製度。但是以前有沒有田賦製存在爭論。一般認為西周實行井田製,把田分為九份,王室占其中一份,農民提供義務勞動替王室把地種了,然後收成歸王室。農民隻提供勞役,不交納賦稅。如果周宣王“複田賦”是真,那麽說明井田製早就被破壞了。
也的確,根據現在出土的金文,土地轉讓、買賣早已存在。《周禮》所謂“家百畝”的土地分配製度可能已經早已被破壞了。這就逼著賦稅製度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改變。
“複田賦”也意味著周宣王廢除了老爸周厲王的稅收製度,恢複老例兒。
即位後第三年,周宣王開始出兵討伐蠻戎狄夷,對外族侵略展開反擊。
“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他沒有禦駕親征,而是派大夫秦仲率軍出征迎戰西戎。大夫是官職。周朝的朝臣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相當於中層幹部。
秦仲是秦非子的重孫。秦仲是周宣王的大夫而不是諸侯。大夫也有封地,但隻能立家不能立國。
秦仲出征西戎,纏鬥數年,終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個兒子。周宣王交給他們七千兵再戰西戎,終於打敗了西戎。
周宣王任命秦仲的長子為“西垂大夫”,增加了他的封地,讓他率軍鎮守西部邊境。
在即位的第五年,周宣王又派老臣尹吉甫率軍北伐皞狁[hào yǔn]。尹吉甫一直打到太原。出土金文顯示,尹吉甫凱旋而歸後,周宣王對他大加封賞。
同年,周宣王派“方叔帥師伐荊蠻”。方叔也是周朝的大夫。他率領三千輛戰車南征楚國,取得大勝。楚國宗廟裏的青銅器都被當做戰利品帶了回來。其中一套編鍾被周宣王賞賜給晉侯,後來在山西曲沃的晉侯墓出土。
出土的楚國編鍾的銘文顯示,楚國國君做了一百套編鍾來祭祀他們的列祖列宗。可想而知,楚國有多趁銅,多趁錢。
此戰大敗,楚人不僅擴張受挫還不得不進一步南遷以躲避周軍鋒芒。
次年,周宣王派召公率軍征淮夷,自己率軍去征徐夷。此番出戰全部獲勝。東部邊境也獲得安定。
此後二十年史書沒有周軍出戰的記錄,說明周宣王這一圈打下來,戰果顯著。
周宣王即位後,周朝四境混亂的局麵逐漸穩定下來。他禦駕親征抵抗外侵也贏得了諸侯的尊敬。諸侯紛紛恢複朝貢。周朝出現中興之象。
周宣王把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給同姓族人,以加強周王室的勢力。他封自己的弟弟王子友為鄭伯。他怎麽也沒想到,日後第一個挑戰周天子權威的就是這個鄭國。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周宣王靠武功坐穩了王位,也使周王朝獲得了安定。
外患已除,周宣王騰出手來解決內戰問題。但他處理內政的一些做法引起諸侯的爭議。
魯國國君有倆兒子,大兒子叫括,小兒子叫戲。周宣王跟戲的關係不錯,插手魯國立太子的事,硬是逼著人家把戲立為太子。魯國人對周宣王幹涉魯國內政非常不滿。後來戲做了魯國國君。括的兒子伯禦不服,帶領魯國人向戲發動進攻,把戲給殺了。伯禦自立為君。周宣王恨他弑君自立,率軍殺入魯國,又把伯禦殺了,重新立戲的弟弟為君。
諸侯都認為周宣王多管閑事,幹涉別國內政不說還廢長立幼、兄終弟及,無視祖宗製定的長子繼承製度。
然後,周宣王又幹了兩件讓諸侯和朝臣不能接受的事,一是“不籍”,一是“料民”。
“不籍”有兩種解釋,一是周宣王不再舉行春耕祭祀,一是宣布不再設公田,放棄井田製。
周朝實行井田製的時候,一片農田分九份,公家占一份,農民占八份。農民要先忙完公田的活再去忙私田裏的活,就像毛**時代的農民先去公社的地裏出工,收工後才能去自家自留地裏幹活。周王室隻在春耕的第一天去地裏意思意思,幹一會兒活,舉行一個儀式,以示自己重視農業生產,願意與百姓同甘共苦。
但是在井田製實行過程中,王室發現一個問題,通常私田的收成要比公田好很多。
這也不難理解,農民對待自己的地肯定要比對待公家的地更精心。
我們當年搞“人民公社”也遇到類似問題。農民耕公社的地時出工不出力,省下力氣去耕自己的自留地。自留地的收成是自己的,收多多吃,收少少吃。公社地的收成是公家的,收多收少跟自己沒關係。厚此薄彼造成公田的收成總是沒有自留地的好。後來***搞改革,實行“土地承包責任製”,把公社的地都分給農民,以交公糧代替種公田。農民生產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周宣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實行了同樣的改革。他取消公田把田地都分給農民,然後要求農民交公糧,變勞役田租為實物田租。這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公家也得到了實惠。後世把這種土地承包製改造成賦稅製。
但是諸侯和朝臣對周宣王隨意改變祖宗成法的做法表示不滿。朝臣規勸宣王不要這麽做。宣王不理。
隨後,周宣王宣布“料民”,也就是統計人口。這個決定也遭到諸侯和朝臣的反對。因為統計人口是為了統計男丁然後抽丁服役。也有說法周宣王開始征收人頭稅。
“不籍”和“料民”都是改變祖宗成法的事,擱現在叫改革,在當時屬於離經叛道。即使是現在改革觸碰到傳統勢力的利益時也會遇到阻力。
周宣王跟諸侯的關係開始冷淡。
周宣王晚年又開始對外戰爭。討伐的對象主要是戎。
種種跡象表明,這次戰爭不像是因為戎狄入侵不得不打,而是周宣王想重樹王室權威而打。諸侯離心離德。周宣王的權威受到傷害。他希望通過戰功重塑形象。
但是不幸的是,周宣王此番作戰屢戰屢敗。“王師伐太原之戎,不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bū]逃亡)”。“王師伐薑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敗逋”。最後一戰,“王師敗於申(申國)”,已經不是討伐別人,而是讓人家打上門了。
“千畝之戰”敗得最慘,“喪南國之師”。雖然不清楚具體喪失了多少人,但從周宣王不顧別人反對開始“料民”來看,周宣王兵員損失非常大。周宣王“料民”就是為了征兵補充兵員。不是兵員的巨大損失,他不會這麽著急征兵。
諸侯將作戰不利歸咎於周宣王“不籍”等不德行為。
真正原因可能是周宣王和諸侯關係變差。諸侯不再支持周宣王,不肯出兵助戰。你看,每次出戰都是“王師”,不見諸侯軍隊的影子。周國雖然是華夏最大的國,擁有最多的軍隊,但是打西戎這樣實力非常強的對手還是需要諸侯出兵助戰才行。如果諸侯袖手旁觀,周王孤立無援勢必難以取勝。另外,指揮作戰的朝臣要是不肯賣力也難以取勝。周宣王不光得罪了諸侯也得罪了朝臣。
周宣王在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殺了杜伯。杜伯是朝中大夫。
曆史小說《東周列國誌》以周宣王之死開篇,第一回的題目是《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周宣王聽信讒言殺害正直的大臣杜伯令群臣寒心。朝內外出現離心離德傾向。傳說周宣王被冤死的大臣索命而死。
周宣王靠武功讓周朝中興,但中興曇花一現。周朝重現衰象。
公元前783年,周宣王去世。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