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20,周召共和

20,周召共和

  公元前878年——前828年 厲王好利,國人襲之。厲王出奔於彘。大臣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

  公元前878年,第十代周王周厲王即位。


  周厲王的確很厲害。他一反前幾代周王懦弱形象,帶兵轉著圈打。誰敢炸刺就教訓誰。淮夷(屬於東夷)、西戎、荊蠻(楚國)、皞狁([hào yǔn]屬於北狄),東南西北打了一整圈。楚國國君熊渠一看他這麽厲害,偷偷取消了王號。諸侯也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


  按照金文記載,在征淮夷的過程中,他把鄂國滅了國。


  鄂國原本臣服周王朝,不知道怎麽後來叛變了,不但叛變還領著淮夷殺向周國。周厲王大怒,調動西六師、殷八師反攻淮夷。周厲王下令:“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意思是說,把鄂國給我滅了以後,男女老幼一個不留。


  有“勿遺壽幼”銘文的銅鼎是二十世紀出土的,當時“勿遺壽幼”成為周厲王“暴虐”的例證。但是二十一世紀又出土一個青銅器,上麵的銘文顯示鄂國在周厲王之後依然存在,隻不過從湖北遷到了河南。這也就是說“勿遺壽幼”的命令並沒有被執行。另外有銅鼎顯示,鄂國跟周國有聯姻。可能是因為這個關係,周厲王“勿遺壽幼”的命令隻是一句氣話。


  周厲王武功出色。


  但是打仗是需要錢的。


  前麵的幾個周王之所以那麽軟蛋主要是因為囊中羞澀,打不起仗。


  周厲王財大氣粗,不服就幹。


  他之所以那麽有錢是因為他找到了斂財的法子。


  他這個斂財的法子是“專利”。他這個“專利”可不是什麽科研成果,而是天子專有之利,也就是壟斷經營利潤。


  他宣布全國的山林江湖都收歸國有,山裏的、水裏的所有東西都屬於周王。任何人打漁、打獵、打柴、采藥、采礦,都需要向**交納“專利”稅。


  這項改革措施引起諸侯和百姓的普遍不滿。以前山林江湖是公用的,不收稅,隨便打獵捕魚。如果收稅也該是諸侯收。這塊地方分封給哪個諸侯就由哪個諸侯負責管理,收不收稅諸侯說了算。周厲王一道命令把山林江湖收歸己有,諸侯不滿,老百姓更不滿。


  “專利”法一出,民聲鼎沸,靠山林江湖謀生的那些人反應強烈。


  《詩經》裏有個歌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就是諷刺周厲王的。百姓把周厲王比做竊取別人勞動果實的大老鼠,甚至直言周厲王是“貪人敗類”。《史記》也批評周厲王此舉顯得過於“好利”。


  但是周厲王也是沒轍。不收專利稅他還有什麽好法增加財政收入?周王室控製的土地和人口因為不斷地分封越來越少,稅賦也越來越少。本來諸侯的朝貢可以彌補周王室一部分稅賦的損失,但隨著周王室對諸侯控製力降低,很多諸侯不來朝貢,這方麵的收入也大幅降低。沒錢賞賜怎麽鞏固諸侯的忠誠?沒錢供養軍隊怎麽抵禦外族入侵?周厲王上台時諸侯反叛,外夷作亂,這都需要派軍隊去平定。可打仗需要錢啊。無論使用自己的嫡係軍隊還是調動諸侯的軍隊都要花錢。可周王室入不敷出打不起仗。周厲王必須想辦法搞錢。除了“專利”,他想不出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但是他這樣搞肯定免不了挨罵。動了別人蛋糕怎麽可能不挨罵。諸侯也罵。國人也罵。


  《史記》說“國人謗王”。這裏的“謗”不是誹謗的意思,是公開指責的意思。


  周厲王被罵急了,下令“彌謗”。誰敢再 “謗王”就殺誰。周厲王大開殺戒。血雨腥風籠罩之下,“路人相遇,示之以目,不敢輕言”。


  周厲王得意洋洋地對召公說:你看我有法子管住他們的嘴不?


  這個召公不是周武王時代的召公,是老召公的後人小召公。老召公和老周公是周武王的重臣。他們的後人小召公和小召公是周厲王的重臣。他們的爵位和官職都是可以世襲的。


  召公勸諫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住百姓之口比堵住河口的後果還嚴重,一旦決口,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周厲王無動於衷。


  周厲王不但想壟斷天下財富,還想壟斷天下的言論,最終激起國人反抗。


  國人是指生活在城裏具有非農戶口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生活在城外的農民、漁民、獵人被稱為“野人”——田野中人。


  公元前841年,國人發動暴動,舉著棍棒、工具包圍了王宮。


  周厲王下令調兵鎮壓。但是他的將軍告訴他,軍人都來自於國人,你能指望國人鎮壓國人嗎?

  把守王宮的衛士不但沒有攔阻暴動的百姓,反而帶領他們衝入王宮。周厲王隻得倉皇逃出王宮,躲到彘(山西霍縣)再也不敢回去。


  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周厲王跑了,諸侯推舉召公和周公出麵收拾殘局。


  有說法,這次暴動其實是諸侯聯手發動的軍事政變。為首的就是召公和周公。“公卿懼誅而禍作”。他們擔心抵製周厲王的改革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所以發動政變推翻了周厲王。


  召公和周公共攝國政,稱周召“共和”。


  此“共和”和共和國的“共和”是兩碼事,隻是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而已。


  不過也可以理解成虛君共和。周王並被沒有廢黜,隻是喪失了權力,類似於“統而不治”。周公召公做為攝政,相當於內閣總理和國會議長。


  周召開始攝政的那一年被定為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中國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連續的紀年。之前的曆史沒有紀年都是靠考古文物推斷或者根據古書的記載連蒙帶猜,非常不準確。有了紀年以後,什麽時候發生過什麽事一目了然。紀年的出現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國人暴動趕走周厲王,實行“共和”。


  對於“共和”史書有不同的記載。《史記》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也就是說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而《竹書紀年》說“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也就是共國的國君共和臨時代理國政。也有說法共和是衛國的公子。清華所藏的簡書說是“龍伯和立”。也就是說龍國國君龍和自立為王。也有說法“龍”跟“共”是通假字。龍伯和就是共伯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又說“共和元年,厲王子居召公宮,是為宣王。王少,大臣共和行政。”也就是說因為周宣王年少,朝中大臣們暫時代理國政。言外之意,周厲王雖然沒被廢黜,但已經成了“太上皇”。大臣們自封為托孤之臣,幫周宣王打理國政。


  西周的“共和”到底是怎麽回事成了一本糊塗賬。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跟現在的“共和”不是一碼事。也就是說,西周“共和”不代表中國在西周晚期進入民主政治階段。


  “共和”延續了十四年。


  在此期間,一個叫“伯龢([hé]同和)父”的人出現在金文中代替周王賞賜諸侯。史學家認為這個“伯龢父”就是共伯和。也就是說周夷王的弟弟共伯和代理周王。


  按照《史記》的說法,“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年號改了,說明周厲王已經被廢黜了。


  隻是“共和”的年號究竟是周公召公還是共伯和的不得而知。或者說隻有“二相”沒有王還是說周公召公是共伯和的“二相”不清楚。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紀年還是用周厲王的年號。這說明周厲王沒有被廢黜,隻是被強行停職了而已。


  不管王朝誰說了算,但周王朝已經亂了。東夷、荊蠻、西戎、北狄趁機跑出來作亂。


  “共和”期間,周厲王一直躲在彘,造反派占據了京城,兩方倒也相安無事。大概是周厲王無力反攻,造反派也不願擔負弑君的罪名,兩方就這麽僵持著。直到十幾年後周厲王老死。


  周厲王死後,周宣王繼位。周公召公或者共伯和、龍伯和把政權還給周宣王。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周厲王死後共伯和想繼位,但周公召公說服他讓周宣王繼位。


  “共和”的最後五年連續大旱。按照古人的說法,這是老天爺不滿意了。周公召公勸共伯和不要違背天意,還政於周宣王。共伯和最終放棄篡位的想法。“共伯和歸其國,遂大雨”


  周宣王即位後給老爸定的諡號為“厲”,意為“殺戮無辜”,以示劃清界限。


  周厲王利用高壓手段推行遭人詬病的“專利”,動用殘酷鎮壓手段“彌謗”,得個惡諡也是活該。但是後人把他跟夏桀、商紂相提並論就有點過了。周厲王隻是思想超前,手段強硬,沒有生活腐敗酒池肉林之類的問題。


  “專利”在當時遭人詬病,但後來被各朝各代效仿。專利擴展成涉及方方麵麵的稅收、專營、壟斷經營。“專利”政策被稱為財稅改革。


  他壟斷山川的政策其實還起到了“削藩”的效果,削弱諸侯加強自身。這個改革理念也被後世帝王吸收,紛紛開始削藩,消除分封製給君權帶來的弊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