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王室衰微
公元前922年——前878年 共王、懿王、夷王之時,王室日漸衰微。
周穆王死後由兒子周共王繼位。
周共王在正史上隻記錄一件沒出息的事。他嫉妒密國(在甘肅境內)國君娶了他喜歡的女人,找茬滅了密國。
不過通過其他資料和出土的金文還能拚湊出一些跟周共王有關的事情。
周共王繼位時王室已經入不敷出。老爹周穆王南征北戰東征西伐消耗了大量軍費,再加上對諸侯的賞賜,國庫已經折騰光了。周昭王時王室有六師的常備軍。周穆王在位時把常備軍擴編到九師。周共王養不起那麽多軍隊,上台後開始裁軍。可是裁軍導致邊防空虛,西戎人開始作亂。
周穆王當年西征就是為了討伐西戎人,看這意思沒什麽效果,白白浪費了軍費。
西戎連下十幾座城池直逼鎬京城下。周共王無力抵抗不得不請求諸侯出兵相助,最終把西戎人趕走。
周共王沒錢打賞諸侯隻好把王室的土地分給諸侯。結果王室的土地越來越少,諸侯越來越強。這為以後諸侯輕視王室埋下伏筆。
另外,根據出土的金文顯示,周共王時期開始允許私人轉讓和買賣土地。這就為以後出現土地兼並問題埋下伏筆。
周共王死後,他的兒子周懿王繼位。
周共王的一些政策的弊端在周懿王時期開始顯現出來。首先就是軍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入侵。西戎、北狄不斷在邊境劫掠,幾度打到鎬京附近。周懿王不得不遷都躲避。
國人覺得周懿王太慫包了,編歌來譏諷他。
周懿王也覺得臉上掛不住,招兵買馬重建軍隊。但他發動的反擊以失敗而告終,這下臉丟得更大了。
北方的翟人(狄人)卷土重來。周懿王憂懼而死。
周懿王死得匆忙,沒來得及立太子。諸侯擁立他的叔叔做了周王,也就是周孝王。諸侯沒按父死子繼的規矩把王位給他兒子,許是覺得按照遺傳學,老子慫包兒軟蛋。也有說法,周懿王立了太子,但諸侯認為太子懦弱無能,改立孝王。不管哪種說法,諸侯開始直接插手周王廢立,說明周朝已經王室衰微。
周孝王上台後組織諸侯的軍隊反擊西戎。他讓申侯為帥西征。但是申侯向他提出一個條件,說你隻要能保證我外孫繼承他父親的封地,我就保證把西戎平定。
原來他的外孫在家行二,上麵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非子。按照長子繼承的規矩,他的外孫沒有繼承權。
申侯提這個要求屬於無理要求。但現在是用人之際,周孝王權衡利弊之後,答應了申侯的要求,允許他的外孫繼承家產。
非子因為擅長養馬,被周孝王封做“弼馬溫”。周孝王專門辟出一塊牧場供他養馬。非子把馬養得膘肥體壯,繁殖力旺盛。周孝王大喜,把那塊牧場送給他做封地,賜姓為贏。這也算是對非子讓出繼承權的補償。他給非子的這塊封地叫秦。非子於是成了秦國的創始人。
不過那時候還沒有秦國。非子隻有封地,沒有封號,沒有爵位,隻是周國的附庸、沒有國家編製的諸侯。
西戎之亂最終以西戎獻馬求和而告終。
周孝王在位沒幾年就死了,沒有中興周王朝。諸侯於是又重新擁立周懿王的兒子周夷王。
周夷王感激涕零,在諸侯覲見時不顧禮儀走下堂來向諸侯致意。按照周禮“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如果“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周禮設計覲禮是為了強調上下尊卑。天子下堂跟諸侯稱兄道弟這在諸侯的眼裏是自貶身價。
不過有的史書就有不同看法。《帝王世紀》說:“夷王即位,諸侯來朝,王降與抗禮,諸侯德之”。認為這是夷王有德行的表現,不高高在上,比較親民,能和下屬打成一片。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下不下堂而在於周夷王是諸侯推舉的。總統見選民,裝也要裝出親民的樣子。諸侯就是周夷王的選民,拿著選票的選民,可以發起彈劾讓總統下台的選民。周夷王不敢不敬。
周夷王是諸侯擁立的又沒有天子威儀,諸侯對周王難免有輕慢之心。“諸侯或不朝,相伐。”有的諸侯不來朝貢,有什麽糾紛也不來找周王評判,直接兵戎相見,互相攻伐。
諸侯不把老大放眼裏讓周夷王覺得忒沒麵子,於是他想找個機會立威。恰好齊國國君齊哀公前來朝拜周夷王。周夷王想起紀國(山東壽光)說過齊哀公蔑視天子講過自己的壞話,下令“烹齊哀公於鼎”。把齊哀公給當雞燉了。
但是他的殺雞儆猴沒起到預計的效果。諸侯替齊哀公抱不平,對周夷王愈加反感,幹脆都不來朝拜了。
周夷王換一種方式立威,派兵討伐戎狄。“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虢國(在寶雞一帶)跟周國同姓同脈,關係較鐵。周夷王把六師交給虢公去討伐聚居在太原一帶的戎狄。那幫偷雞摸狗之輩不時侵擾周朝邊境。
不清楚戰爭過程,隻知道虢君俘獲了一千匹馬回來,應該是打贏了吧。
據說周夷王還打過淮夷。這個情節史書沒有,金文上有。清代出土一個“噩(鄂)侯馭方鼎”,上麵的銘文顯示,周王南征回來的時候跟鄂國國君馭方會見,把酒言歡。
鄂國是商代封國,為避禍不斷南遷,從山西的鄉寧縣遷到河南的南陽然後又遷到湖北的鄂州。
周夷王跟諸侯見麵不值得鑄鼎紀念,想必是鄂國主動向周朝表示臣服。
不過必須說明一點,“噩侯馭方鼎”鑄造年代不詳,一直存在爭議。先是認為鑄造於周厲王時期,後來又傾向於周夷王時期。
不管怎麽說吧,周夷王作為天子在守土保國抵禦外侵方麵還算盡到了本分。
在“伐太原之戎”的第二年,“王(周夷王)有疾,諸侯祈於山川”。周夷王生病了,諸侯祭祀名山大川為周夷王祈福。
這似乎說明周夷王“伐太原之戎”在恢複王室威信方麵還是起了點作用。
不過也不盡然,被中原視為南蠻的楚國仍然不把周王朝放在眼裏。他該打還打,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
據《資治通鑒》記載:“楚子熊渠伐庸、揚粵至於鄂”。楚國國君熊渠率軍一直打到鄂國。
熊渠是楚國著名的開拓之君,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擅長騎射,力大無窮,傳說能夠一箭穿石。他率軍打仗身先士卒攻無不克。
庸國(在現在的湖北竹山縣)是江漢之間最大的諸侯國,當年跟隨周武王伐紂被封為伯爵。但不幸的是,伯國被子國給幹掉了。不過春秋時期,庸國又悄然出現,接著跟楚國打。楚國跟秦國聯手才徹底滅掉了它。
揚粵也叫揚越,不是國名,是族名,也就是後來的越人,分布在江漢一帶。他們被楚國驅趕著往江浙方向遷徙,後來在那裏建立了一個越國。
鄂國上麵已經提到過。隻是奇怪的是,鄂國被楚國滅掉後,在周厲王時期又被周國滅掉了,然後通過考古發現在河南南陽又出現了。老話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看樣子湖北人不是九頭鳥,是九頭蛇,砍掉一個腦袋又長出一個腦袋。
熊渠之所以打鄂國,是因為鄂國境內有座銅綠山,富產銅礦。銅在當時就是錢。銅綠山就是搖錢樹。
熊渠南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銅綠山。
熊渠順利打到鄂國,把楚國疆土擴張了上千裏。楚國因為擁有了廣大的地盤和銅礦,成為江漢地區的大國、富國。
按照古例,隻有天子才配有千裏之國。公爵最多才五百裏。小小的子爵頂了天也不過百裏。但是現在的楚國雖然級別還是子爵,但是地盤、軍隊已遠超中原的公侯,能跟天子媲美。
楚國於是自稱為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禮。
楚國稱王肯定讓周夷王在諸侯麵前很沒麵子。但也沒法子,楚國現在成了千裏之國,真打起來,周夷王不一定是熊渠的對手。他隻能裝聾作啞,發揚阿Q精神,不跟南蠻子楚國一般見識。不過這樣一來,他之前重樹王室權威的努力就白費了。
周王室的勢力威信自周昭王以來日益衰微,到周夷王已經國不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