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18,昭王伐楚

18,昭王伐楚

  公元前995年——前922年 昭王伐楚,喪六師於漢,王溺水而亡。穆王西巡狩,頒呂刑,百歲而卒。


  周康王死時把王位傳給兒子周昭王。他交給兒子的是一個既無內憂又無外患的國家。但王朝到了周昭王手上開始走下坡路。


  昭王任上就幹了一件大事:伐楚。結果兵敗身亡。


  西周為什麽跟楚國打起來了不得而知。有說法是周昭王想開疆擴土。有說法是楚國惱怒周王輕慢,拒絕再向周王稱臣納貢。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楚國我們前麵提過,隻不過是一個蝦兵蟹將級的小諸侯子爵。


  按照《周禮》,子爵封地百裏。但是這說的是上限,不是實封。按照孟子的說法:“公侯皆封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子爵的封地隻有五十裏。如果以後又立新功再加封。但不管加封多少次,隻要還待在子爵這一級,就不能超過百裏。


  薑太公最初封國也不過百裏。孟子說:“太公始封地也,亦為方百裏也”。但後來“三監之亂”、“周公東征”時,薑太公又立了大功,得到加封。從黃河到東海,其間諸侯、官員都歸他管。薑太公在戰爭中占領的東夷方國也歸他所有。齊國的疆土“更方五百裏”。“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楚國對周朝來說寸功未立,肯定不會有加封。所以楚國不過是一個封地五十裏的小國而已。


  不過,楚國既然已經跟周朝翻臉,肯定也不會再遵守周朝的法度。這些年不斷擴張,楚國的疆土肯定早已突破五十裏的上限。


  另外,按照周朝製度,公侯能夠擁有三師編製的軍隊;伯爵能夠擁有兩師軍隊;子爵男爵隻允許擁有一師的軍隊。一師軍隊2500人。而西周王朝有多少軍隊呢?至少十四個師。“西六師”駐守鎬京,是周王的禦林軍。“殷八師”駐守中原,監視原商朝的疆土。楚國敢跟周王朝叫板,實力肯定不容小覷。楚國肯定在突破疆土限製的同時也突破了軍隊數的限製。否則周昭王也不至於禦駕親征,全起最精銳的西六師去打楚國。


  楚君熊繹在中原受到冷遇後對朝貢周王朝不再積極,悶頭發展自己的實力。經過熊繹和他的子孫的努力,楚國現在已經成為漢水流域的強國。


  別看楚國在中原受歧視,回到南蠻之地卻倍受尊敬。楚人來自中原,南遷時把中原的文化和農耕技術也帶到南方。和當地人相比,楚人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高出一大截。楚人在南方就相當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憑借技術優勢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楚人在荒蠻的南方發展很快,被周邊南蠻部落奉為老大。楚國也想開了,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與其在中原當孫子還不如留在南蠻當爺。楚國索性不再搭理周王室自由發展。


  或者是楚國停止朝貢惹惱了周昭王,或是楚國發展迅速讓周昭王感受到威脅,周昭王決定給楚國一些顏色看看。


  按照《竹書紀年》記載:“王(指周昭王)即位,複設象魏”。也就是公開展示法律。


  周康王推行周禮,對諸侯實行懷柔政策,盡量不訴諸冷酷的法律。“唐遷於晉,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唐國南遷建立晉國,修造的宮殿超標。康王隻是派人去批評他,並沒有做出更激烈的反應。當然,他的懷柔政策也造成姑息遷就的後果。楚國不再朝貢,恣意擴張,也沒有受到懲罰。


  周昭王上台後決定依法治國。誰敢觸犯法律誰就要受到懲罰。他倒不在乎楚國進貢的那一點茅草,而是不能容忍楚國對周王室傲慢的態度。朝貢代表著臣服。拒絕朝貢就意味反叛。一個蝦米級的子爵都敢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裏會引起其他諸侯效仿。


  周昭王決定討伐,以儆效尤。他親率六師軍隊南下討伐楚國。


  楚國發展再快也不可能跟周朝匹敵。對付一個小小的楚國應該用不著動用這麽多軍隊。周昭王之所以如此肯定是想借討伐楚國之機征服整個南方,進一步擴大周朝的版圖。


  周軍南征勢如破竹。南蠻部落望風而降。楚國也跑來謝罪。周昭王決定再給楚國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在得到楚君朝貢的保證後撤兵回國。


  周軍撤走了,楚國好了傷疤忘了疼還是不肯朝貢。周昭王大怒,三年後又親帥六師前來討伐。結果軍隊渡漢水的時候,“天大曀([yì]陰沉),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對於天象異常,野雞野兔都炸了窩,很多人傾向於發生了大地震。正在渡河的周軍葬身漢水。


  周昭王也不幸做了落水鬼。


  有人說是當地人在周昭王的渡船上做了手腳。也有人說是橋塌了。甭管哪種死法,總之周昭王“伐楚不歸”,“卒於江上”。


  周昭王死了事小,六師沒了事大。周王朝的軍事力量一下少了一半。諸侯開始輕視王室。


  伐楚失利被視為周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楚國擊退周軍威名遠揚成為南蠻霸主。經過幾代國君的不斷擴張,楚國在蠻荒之地打下一片天,成為當地的大國、強國。並且楚國控製了南方銅礦產區,成為富國。


  公元前977年——前841年 穆王西征犬戎,與楚聯合伐徐,又於塗山大會諸侯,作《呂刑》。共王、懿王、夷王之時,王室日漸衰微。厲王晚年好利,國人襲之。厲王出奔於彘。大臣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周昭王死後,太子繼位,是為周穆王。


  周穆王在曆史傳說中的段子比較多,是很多故事中的主角。


  傳說他有八匹駿馬,日行萬裏,騰雲駕霧。他駕著八駿拉的戰車西征犬戎,一直打到天山瑤池王母娘娘他們家。恰好玉皇大帝不在家,周穆王便和王母娘娘發生了***。


  據《山海經》的描述,王母娘娘“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仿佛《阿凡達》裏的納美公主。她有一隻大青鳥相伴,更和納美人的飛龍對上了號。


  他們分手時以詩相贈。據《穆天子傳》記載,王母詩雲:“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之無死,問複能來。”穆王以詩相和:“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把古詩翻譯成現代詩就是,王母:白雲逐日飛,山川百轉回,迢迢千裏路,何時再相會。周穆王:且把相思儲蓄,日日絲絲縷縷,留待執手相聚,更將本利雙取。


  兩人詩罷灑淚而別。


  他們的美好邂逅也被《史記》所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穆王的確西征過犬戎,但在西征期間見到的其實不是王母娘娘,而是新疆某部落的女酋長。


  按照周穆王“西巡狩“的路線,他從甘肅、青海一直跑到新疆,最遠到了中亞。周穆王被稱為史上第一位旅行家。《穆天子傳》被視為史上第一本遊記。


  周穆王之所以急急告別西王母,是因為國中有事。徐國帶領東夷人已經打到東都洛邑。周穆王急著趕回去救火。


  徐國是當前東夷最強的國家。“三監之亂”時,徐國曾參與鬧事被周公打敗。周穆王西征,國內空虛,徐國借機再次鬧事,並且是帶頭鬧事。徐國領著幾十個東夷諸侯向西周發動進攻。據說前鋒已進入陝西境內,直指西周的都城。


  周穆王一麵回奔,一麵號令楚國出兵相助。楚軍攻擊叛軍側翼,周軍正麵反擊。在兩軍夾擊下,徐國落敗而走,遠遁南方。


  從楚國肯聽命於周穆王的情景看,周昭王的南伐是有效果的,並且周昭王不像是死在楚人之手。否則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周穆王也不會請楚國來幫忙。另外,周軍六師可能沒有在漢水全軍覆沒,隻是周昭王意外落水同時有部分士兵遇難。否則周穆王沒有實力西征犬戎,東伐徐國。


  周穆王打敗徐國之後,順勢發動南征,橫掃長江兩岸。


  戰爭結束後,周穆王在塗山會盟諸侯,接受新老臣服的諸侯前來朝貢。


  這是周穆王一生最輝煌的時刻。


  周穆王後期轉入文治,頒布了由呂侯起草的刑罰,史稱《呂刑》。


  《呂刑》是和《周禮》配套使用的。《周禮》所鼓吹的就是《呂刑》所維護的。《周禮》定規矩,《呂刑》定刑罰,誰不守規矩就用大刑伺候。


  《呂刑》主要內容是刑法的原則性問題。


  《呂刑》的有些原則跟現在相同,比如罪刑相適。有些原則跟現在不同,比如疑罪從輕。我們現在已經改為疑罪從無。古代允許以罰金代替刑罰,這是現在所不允許的。那樣的話就給有錢人開了口子,權貴之人就可以免於刑罰。古代遇到數罪並罰是重罪吃輕罪。我們現在是數罪的刑罰累加。


  《呂刑》規定了五種刑罰:墨(刻字)、劓([yì]割鼻)、臏([bìn]剜膝蓋)、宮(閹割)、大辟(死刑)。


  按照《史記》的說法,五種刑罰的有關條文共有三千條。但沒有保留下來。現在能見到的《呂刑》就是這麽一個類似前言的東西。


  但是不管怎麽說,法律的製定和公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麵可以促進知法守法,另一方麵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法由口出、官大法大、隨意立法的現象。總歸是件好事。


  傳說周穆王百歲而崩。按照《史記》記載,他即位時就已經50歲了,在位55年,這樣算起來死時105歲。在古代這幾乎不可能的事。現在史學界對周朝斷代的考證爭議非常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