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贖清> 第213章 胡桃油濕鴛鴦瓦 鬱金香薰玳瑁梁

第213章 胡桃油濕鴛鴦瓦 鬱金香薰玳瑁梁

  新年規劃順利實施之後,工作也隨之步入正軌。陳柯也終於不用每日奔波,交給各級官吏負責就行了。


  時間一晃就是兩個月。


  五月底,又到了初夏時分。小冰期越接近尾聲,就越能看到大地上欣欣向榮的景象。


  騰越的鄉村裏,各處壩子的田地上已經鋪滿了一片青綠。


  農作物終於不再是那種稀疏的模樣。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稻海和麥浪隨風微撫。


  府城周邊的各處壩子,大小工場一直響徹的機器的轟鳴。高聳的煙囪吞雲吐霧,就像手刁著煙卷的工人一樣。


  就是這些壩子周邊的山溝溝裏,都因為開采各種煤,礦,石料而變得熱鬧起來。


  一條條新修的公路,或者尚未修建的土路,像血管一樣將原本孤立的山溝,壩子連在了一起。


  騰越主城就像一個大心髒,越來越熱鬧和繁忙。以前隻是每逢五,十走圩,現在幾乎是每天都如此。


  方便攜帶和找兌的紙幣,以及流轉貨幣和白銀的信用社,也給圩市提供了最根本的交易保證。


  短短幾十天,許多剛印製的錢都已經用舊了。大小商品和貨幣一起飛快的流轉。


  就是主城西北地帶,原本是人地冷落的荒涼所在。如今也因為工地的建設開始變得有了人氣。


  最讓陳柯欣喜的是,第一幢真正意義上的樓房已經蓋起來了。


  “真的才兩個月,就把房子建起來了!老石和你的施工隊簡直創造了十七世紀的奇跡。”


  圍著這幢新蓋好的房子逛了一圈,陳柯讚不絕口。這讓陪在一邊的石應朋都不好意思了。


  這幢房子大體結構和草堂差不多,但要大上一倍。


  整座房子長十五丈,寬五丈半,屋頂高三丈半。因為采用了囲字地基,所以頂梁采用了梯形結構,瓦坡更平。整體修成了兩層半小樓。


  “其實從去年底開始挖地基,到入春真正投入建設,前後也花了小半年。”


  “那也不錯了。以後咱們就照這個進度,秋冬規劃,春夏動工。不出幾年,應該就能解決城市的住房問題。”


  陳柯說著,便和石應朋一同進去參觀。


  走上一級淺台階,走進門洞。便是條一丈寬,直通到底的走廊。走廊的兩側是單元房。


  剛修好的房子裏,有一股略帶清香的水泥味道。靴底子踩在石板地上發出響亮的回音。


  因為沒有通電燈,走廊裏顯得黑沉沉的。不過陳柯運足了目力,很快就看準了一間房門打開。


  這戶房子坐北朝南,因此門一打開,光線很快就明亮了許多。


  “不錯!”


  走進房後,陳柯隻看了一眼,就覺得滿意。


  每戶單元房都是兩室一廳的結構,獨廚獨衛,麵積約五十平。住個普通人家不成問題。


  雖然是新古典建築,但房間內的裝修卻是有民族風格的糊牆。這讓陳柯也非常喜歡。


  糊頂棚的手藝,在很多年後幾乎失傳。


  其實比起後現代裝修,這種手藝傳統,美觀,而且無毒副汙染。是最好的室內裝修技術。


  在房間裏轉了轉,陳柯還到廚房裏打開水龍頭。這種住房自然是供應自來水的。


  “和草堂一樣,廚房和廁所的管道用的是凹型管,連通到外麵的沼氣池。”


  石應朋邊陪陳柯逛著,時而還拿出圖紙做講解。


  “能用的技術都用上了。隻可惜現在電力不足,走電的事情隻能以後再解決了。供電之前,照明設備在夏天可以用沼氣燈,其他季節用煤氣燈。”


  陳柯也發現,石應朋當真把該考慮的都考慮進去了。連以後走電線,都能夠隨時進行。


  “你們的這些圖紙,一定要多保存一些!技術隻有代代相傳,代代提高,才能讓咱們的民族不斷的進步。”


  和石應朋邊逛邊聊。陳柯再次感慨,中國有許多技術因為得不到保存而失傳了。


  比如鄭和下西洋時建造的寶船,那更是人為的把圖紙燒掉。這種事情一直不曾間斷。


  逛了幾間房後,一行人來到走廊盡頭,這裏便是樓梯。上樓後,二樓的結構也是一模一樣。


  之後到了三樓。


  三樓的構造就有些區別了。


  一樣的隻是走廊,頂高也是一丈。而打開旁邊的住房,房頂則向著邊緣開始變矮。


  客廳最高的牆麵與走廊相鄰,高一丈。而房頂是個斜坡,和臥室相鄰的高度隻剩兩米二,剛好開一扇門。


  臥室就更矮了,高度從兩米斜降到一米一。


  不過因為盡頭有個立窗,讓房間正中一直保持兩米高。人能站著走到窗邊。


  “這歐式立窗用在閣樓上就是方便。”


  陳柯上前打開了窗戶,便能看見房頂邊的石瓦坡。石應朋也有些得意,這可是他的強項。


  立窗設計能增加閣樓的空間。在外觀上,這樣修建在瓦坡上的立窗也讓整個建築更加美觀。


  石應朋介紹道:“因為第三層高度空間不夠,所以單戶建成了三室一廳。一樓和二樓每層有七對住房,共十四戶,三樓是五對,有十戶。”


  “嗯,這個設計挺合理。分了房後,誰都不吃虧。”


  陳柯看著圖紙,算了算住房分配問題:“這一棟樓三十八戶,咱們騰越光產業工人現在都有大幾千。那少說得建一百棟?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石應朋也說道:“的確。按現在的工程進度,到下個月底能陸續完工十棟左右,這已經是最快了。到今年入冬前,最多可以蓋到三十棟。”


  他邊說,陳柯邊望和了對麵已經開始蓋瓦,做收尾工程的第二棟樓房。


  “唉,這種事情急不得。咱們踏踏實實的辦吧,還是要以安全生產為主,不要急攻近利,不要出重大事故。”


  “臣自然明白。”


  ……


  出了建築工地,陳柯和石應朋一同坐上騾車,向著城外而去。


  現在的騾車不光改造成了四輪車,裝了軸承,而且車廂下還裝了彈簧。車輪外更是包上了橡膠圈。


  走上新修好的馬路,行駛起來穩當又舒適。


  這也是騰越現在唯一用得起的高級交通工具了,乃是陳柯的專車。


  芒町依然那樣繁忙和火熱。


  但今天的騾車卻穿過芒町,跨過正在興建的大盈江水庫。這邊同樣開始修建道路,連通以前很少到達的地方。


  最後,騾車停在了一座正在修建的石橋邊。


  陳柯下了車後,說道:“那邊就是老孫他們準備開設新場房的壩子了?”


  石應朋說道:“正是。那個壩子有府城一半大,因為土地貧瘠,所以沒什麽人口。現在才知道,那邊和芒町一樣是片礦區,孫大人他們準備把新廠開在那兒。”


  “分流一下也好。不然都在一塊兒,產業無法擴大,隻是這雲貴地區的交通狀況實在是不近人意。”


  從芒町走到這裏,已經過了幾十裏路。很多地方路還沒有修好,如果下雨就會變成爛泥坑。


  最要命的是,從這裏到對麵有一條大山溝。這條山溝也不知道是怎麽形成的,除了沒水,簡直就像一條江。


  石應朋說道:“隻要能把橋架好,以後交通就能方便了。算是運氣不錯,芒町到新壩子也就這一道大溝,其他的地方還算平坦。不像有的地方山道攔路,那就隻能開鑿了。”


  陳柯吐了口氣,躍上了山崖邊上,看著已經開始修造的橋墩。他當真羨慕華北大平原。


  騾車一路走來,七拐八扭。最終還是繞不過這道坎。


  好在中國人的建築技術不錯。有石應朋他們在,隻要集中力量就能把道路建好。


  “老石,你確定咱們的鋼筋大橋,能通車嗎?我說的不光是馬車,以後可能還要能行幾十噸車頭的火車。”


  石應朋說道:“放心,臣一定能辦到。石拱結構本身就有足夠的承受力,如今又加了鋼筋,承載力就更強了。更何況,郡主還提出了拉鎖技術。”


  說著,石應朋用手拍了拍一座金字塔一樣的墩子。


  用石拱修造底基,上麵的橋麵再采用斜拉技術。這樣就能把作用力完全分散。


  鐵器坊現在已經能夠開始煉製猛鋼了。陳柯想到歐洲在剛剛築辦工業的時候,還有木頭橋,照樣能通火車。鋼筋橋怎麽說也能辦到。


  棄了騾車,陳柯和石應朋等人翻過了山溝,如此就到了下午。過個坎耽誤了半天的功夫。


  又走了幾十裏土路,終於來到了這片新壩子前。


  這片壩子果然很大,長寬足有十多裏。這裏已經搭建了許多房舍和工場,主要是煤礦和鐵礦。


  房子還沒來得及完工。場房依然是用鋼筋承重柱搭建的,住房就更簡陋了。


  不過和去年比起來,設備卻是非常健全。在看似簡陋的場房內外,到處都是機器的轟鳴。


  煤場邊,由蒸汽機帶動的跳鈦機把煤和核精細分開。之後又經水泵衝洗,得到精煤的效率比人工高出幾百倍。


  煉鋼場邊,小高爐上升騰著灰沉沉的煙霧。場房內高大的鋼筋架上,懸掛著各式轉爐,還有平爐。


  隨著工匠們不斷的試錯,經驗總結。現在的煉鋼場已經能生產出超過十種的合金鋼,而且對鐵礦的煉製也日益成熟。


  像轉爐主要冶煉酸性礦,平爐用來冶煉堿性礦。高爐則用來生產粗鋼。


  場房的架構排列齊整。工人們也熟悉的操作著大型設備,幹得熱火朝天。


  陳柯甚至看到,有的工人座在和鐵鏈懸掛的吊椅上,從一個爐口晃到另一個爐口。這樣不僅大大節省了體力,還能極高的提升工作效率。


  孫興成和郎官們看見陳柯,高興的迎了過來:“郡主!”


  陳柯也興奮地點了點頭,說道:“真是太讓我驚訝了。這得……這有多少場房和設備啊?”


  孫興成笑道:“主要場房蓋了二十座,其中高爐八十座,平爐和轉爐各五十口。而且設備體量比以前大,開工很順利,預計出鋼比計劃要高出兩倍左右。”


  陳柯忍不住嘖了嘖舌頭:“比計劃高出五倍?那年鋼產量不得有……二十萬噸?”


  孫興成也是掩飾不住喜色:“是啊,這個月剛剛才正式運營,鋼產量就達七千噸。這已經是去年一年的產量了!以後生產步入正軌,隻會越來越好。郡主不是要把木軌改成鐵軌嗎,沒有足夠的鋼肯定是不行的。”


  說著,他從小轉輪上取過一根比頭發還要細的鋼絲,遞給了陳柯。


  陳柯把鋼絲繞在手指上,用力扯了扯。居然扯不斷!


  “好家夥,這已經能夠用來打造蒼龍箭手了。這應該是錳鋼了吧?”


  孫興成倒沒有讓他失望:“是的。”


  為了煉製錳鋼,孫興成和郎官們可是費盡周折。


  一是錳礦雖多,但有冶煉價值的很少。二是錳鋼冶煉起來需要反複試錯,方能摸輕這種合金的秉性。


  最開始冶煉的錳鋼,比玻璃還要脆。直到後來讓鍾老三在小合金場一點點的試驗,最終才確定了硬軟的配比。


  “雲南地區出產的主要是矽猛,合金質地以韌性為上,倒是適合作為基建材料。這種鋼絲如果擰成繩索,用來搭建拉鎖橋,鋪條鐵路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陳柯又看了看猛礦石。整體為黑灰色,手感較輕,不認識的很容易把它和煤杆弄混淆。


  不過削開猛礦,它的斷麵在太陽光下,可以顯現出彩虹一樣的顏色。就像蒙了一層油。


  就像鎢礦,在暗光下能放出湛藍色的光蘊一樣。不同的礦石都有不同的辨認方法。


  隻可惜他們現在還沒有找到鎢礦。


  將猛礦扔進籃子裏,陳柯拍了拍手。他突然想到一個關鍵問題:“對了,咱們現在的工人有多少?”


  “每座場房八十人,加上技術員和管理人員大概一百人。因為設備一直在進步,所以現在的工場人數也沒有超過兩千人。總體來說成本並不高。”


  孫興成給他算了一筆帳。


  陳柯卻說道:“這種體量已經相當大了。加上煤礦的工人,現在這個壩子怕是不下五千人。現在短時間內,還能正常運營,所以要趕快加緊副業項目的籌辦。”


  孫興成不大理解:“為什麽?”


  陳柯說道:“這麽多人,要吃要住,還要生活。而這裏什麽都沒有,離府城和他們的家也太遠,也就節休的時候方便回去。對個別先進分子來說可以忍受,但更多的人就不能保證了。而且就是先進分子,短時間可以忍受,時間長了肯定受不了。”


  孫興成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陳柯便對石應朋說道:“那咱們的道路施工建設,目前就要以這個壩子為中心展開。把道路挖通,讓它周邊壩子的居民能順利過來,不管是趕圩還是做小生意,哪怕是隔三岔五的和工人吵一架呢?總之得先讓這裏有人氣。”


  石應朋點頭道:“臣明白!”


  一個產業工人,至少需要二十個其他職業的居民共同生活。這不光是提供物質保證,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


  “對了,這個壩子叫什麽?”


  孫興成說道:“當地人叫它東固,東固壩子。”


  但他又說道:“郡主,大盈江電站什麽時候能修好?我們這裏用電比較緊張,這邊沒有大的河流,臨時搭建的那個小電站實在有些不堪負荷。”


  陳柯拍了拍自己的腦袋:“哎,你看我?把這麽重要的事情給忘了。”


  他對孫興成說道:“發電不一定要用水,煤也可以嘛。你們把水葉輪設計成蒸汽輪,隻要能轉就能發電!過年時掛的走馬燈,見過吧?”


  連說,陳柯還邊比劃了一下。


  孫興成一愣,之後也拍了拍自己的腦袋:“哎,這麽簡單的事情,我怎麽就沒想到?我這就去找老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