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章 與皇太極的對話
歲月的磨痕在皇太極身上留下了滄桑,但他的目光卻依舊如磐石一樣堅固。
這是一個心誌強大的對手。
他也看到了崇禎。
當他看到崇禎的時候,目光中先是有一些疑惑,似乎在疑問這個人的身份。
但很快眼中的疑惑就變成了驚訝、震驚。
他仿佛沒有看見一邊的大玉兒,目光釘在了崇禎身上。
崇禎走到皇太極麵前,站在那裏,用平靜的目光注視著他。
過了好一會兒,崇禎才說道:“我們終於見麵了。”
皇太極猶豫了一會兒,才說道:“我敗了。”
皇太極不僅敗了,而且敗得非常徹底。
他快要跑到鯨海(韃靼海峽)了,結果還是被明軍為抓住。
“你有什麽話要跟朕說麽?”
“敗軍之將,無話可說,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一邊的大玉兒一直沒有說話,但看得出來,她見到皇太極之後,很緊張,畢竟曾經嫁給了皇太極,是枕邊人。
崇禎還以為,把大玉兒叫來見皇太極,皇太極會動容,但沒想到皇太極這丫的這麽平靜。
這可是你老婆耶!
她現在在大明當官,你不關心她?
你不想知道她這幾年是怎麽過的?
你不想知道她來大明後被別的男人睡過沒?
臥槽!
這廝太平靜了。
崇禎說道:“你知道這是誰嗎?”
皇太極平靜說道:“布木布泰。”
“你既然知道,你沒有什麽話要跟她說?”
皇太極看了大玉兒一眼,然後收回了目光,說道:“我這樣的敗軍之將,是沒有什麽資格說傷感的話了。”
大玉兒一聽到皇太極這話,頓時眼淚奪眶而出。
你要說大玉兒對皇太極完全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
人怎麽可能做到毫無感情呢?
就算是在冷血的帝王,也有柔情的一麵,隻不過大多數人見不到而已。
皇太極是一個強人,他的強大,在於對世事看得透徹。
當年的努爾哈赤隻不過是一個造反頭子,一介莽夫,召集一批人,提著刀子到處亂砍而已。
那時候的金國,是汗國,是各個部落組建的一個鬆散聯盟,隻不過努爾哈赤威望最高。
最出眾的是軍事能力,能打仗。
也僅此而已。
然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較量,可不知是軍事的較量。
努爾哈赤死後,留下了一個混亂不堪的金國。
內部諸貝勒爭權奪利,相互不服。
又有諸王議政製度。
遼東漢人與女真之間,民族矛盾重重,相互不死不休。
正統曆史上,崇禎元年,袁崇煥被朱由檢調回來,袁崇煥在朱由檢麵前說五年可平遼。
21世紀很多人看這段史料,都認為袁崇煥在吹牛逼。
其實袁崇煥還真沒有吹牛,因為他在天啟年間和建奴交過手,他知道建奴內部混亂,努爾哈赤一死,內部矛盾必然爆發。
而建奴又沒有完整的國家管理機製,漢人不服他們,導致田無人可種,糧食危機,政治危機,全部在建奴內部輪番上演。
所以,袁崇煥在崇禎元年說五年平遼,這話沒問題。
但是別忘了,局勢是別動的。
就像兵法有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如果是除了皇太極以外,努爾哈赤的任何一個兒子登基,建奴都很快會崩潰掉,袁崇煥收複遼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袁崇煥說出那句“五年平遼”的時候,並不知道,遼東剛剛登基兩年的那位新汗,是一個政治智慧超群的人。
沒錯,皇太極登基後,他利用他高超的各種政治手段,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化解了建奴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糧食危機。
那些桀驁不馴的貝勒,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內部集權,推行新政,對外提出結交蒙古,疲明之策。
什麽是疲明之策?
就算不斷征伐大明,但絕不打持久戰。
因為皇太極的資源有限,打持久戰很容易深陷進去。
終其一生,皇太極並沒有動過滅亡明朝的念頭,哪怕是曆史上鬆錦大戰之後,明朝精銳敗光,皇太極還主動提出議和。
為什麽?
因為皇太極清楚,滅國不是靠一次次戰爭就能達到的。
有一種東西叫戰略縱深。
就像後來的小日本,一次次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從最開始的打中國這一步戰略就是錯的,就算取得再多的勝利,最後還是失敗。
戰術勝利永遠無法彌補戰略失敗。
皇太極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隻入關搶劫,從來不念戰。
後來建奴還是入關了,其實本質上是明朝內部自己分裂、崩潰了,滿清建了個便宜。
即便到了北京,滿清內部還有很多人想回關外,是多爾袞強壓下來的。
當然,這些都是正統曆史上的事。
可以說,沒有皇太極,根本不可能有後麵的滿清入關。
皇太極在曆史上也推行過一係列新政,將建奴從汗國,建立成帝國。
所以啊,正統曆史上,袁崇煥敗在不了解他的對手上麵。
站在張凡的角度來評價皇太極,他可以給皇太極一個稱呼,小李世民。
雖然比起李世民還是差了一些,但這樣的評價,皇太極也擔當得起了。
17世紀,東方大陸,第一政治強人,親手打造了滿清帝國,為滿清入關打下基礎,是清朝曆代皇帝中,麵臨的局麵最糟糕的,卻能一步步化解危機,一步步站穩腳跟。
張凡忽然對大玉兒說道:“你先出去吧。”
既然皇太極情緒這麽穩定,崇禎也不想再用大玉兒刺激他了。
“所有的人都出去,沒有朕的命令,誰都不準進來。”
“是!”
很快,眾人都出去了,並且將門關好。
皇太極坐在監獄裏麵,手腳都戴著鐵銬,崇禎不信自己手裏又有火槍又有劍,皇太極還能翻天。
他與皇太極單獨相處,其實是想跟皇太極聊一些事。
聊一些男人之間的事。
張凡在大明朝推行新政,已經推行了十幾年。
實際上,從最開始的全部反對新政,到後來新政有成效,大家逐漸開始相信新政,整個過程非常血腥。
可能與張凡的理念走的最近的是李岩了。
但是,李岩終究無法體會到一個權力最高者的那種孤獨感,那種無奈和迫不得已。
例如南直隸殺了那麽多人,許多普通人被牽連,例如無數官員被夷族,例如建立軍隊,年年征戰。
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那些都是反人性的。
殺戮會讓人上癮,但張凡不能上癮。
殺戮是為了重建。
孤獨的改革者,這個世界上,大概也隻有皇太極能夠體會到這種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