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風雲驟起,鐵與血的燃燒
擊潰了俄軍後,李定國沒有在這裏多做任何停留,轉身帶著人就南撤。
這裏靠近鬆花江,也就是說離建奴的核心區域已經不遠了。
他隻帶了1000人,真要是遇到建奴,肯定沒辦法打。
所以,殺完就撤。
夜風中的雪鬆浪濤聲從遠處傳來。
明軍踏著月光越過了雪原,快速返回。
到此時,李定國腦子裏還在想著昨日遇到的那個人。
對方說的是真的。
這就有意思了,一個村民居然對三百裏外的敵軍的情況知道的這麽清楚?
而且還恰恰就告訴給了自己!
李定國不是一個沒有證據就亂猜的人,他保持沉默。
李定國這一戰,必然會為他在軍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報一旦傳回北京,崇禎估計覺得狠狠敲詐沙皇一筆基本上沒有什麽問題了。
如果沙皇不願意給錢,他是很有耐心的,將大明朝的鋼鐵洪流直接開到莫斯科,讓沙皇俄國知道什麽他媽的叫天朝上國的王師。
估計那個時候,沙皇是沒有心情在西域一帶擴張了。
其實正統曆史上,這個時代的北方局勢就非常精彩。
現在穿越者攪動了整個格局,皇太極聯合漠北蒙古西進,車臣汗忽悠俄軍東進,鼇拜在遼北打起自己的小心思。
似乎各方勢力都卷入了這場大局中。
甚至連西域此時也風雲變幻。
此時的在紫禁城的崇禎,又說到了來自西部軍區的軍報。
今年的氣候非常反常,已經是三月了。
要知道,古代是農曆。
農曆的三月,在21世紀至少是四月了。
而此時西北和遼北都還在下雪。
並且西北的雪下得很大。
下完之後,溫度也不見降低。
好在風雪停了,但官道基本都被淹沒。
剛剛從長安修到武威的水泥路基本上也被淹沒了。
糧道體係基本癱瘓。
正月的時候,洪承疇就緊急給河西各城發布緊急軍令,調動所有軍民。
就是為了將陝西調度過來的糧食盡快輸入到河西走廊。
等等!
你調度所有軍民?
洪承疇你西軍總督的腦子不好使啊!
這個時候,大雪封路,你調度軍民,他們不要吃飯嗎?
例如甘肅省三十萬軍民,誰能保證這些軍民吃飯?
遼東還好說,畢竟遼東的縱深沒有甘肅這麽深,糧食補給分發難度比甘肅要低很多。
從出了陝西進入甘肅,到玉門關,縱深可是有2000裏!
所以,甘肅根本不可能調度30萬軍民從陝西運輸糧食到玉門關。
那洪承疇是吃多了沒事幹?
當然不是。
他的動員令並不是讓軍民去陝西,而是就在各自城鎮的官道上幹一件事。
什麽事?
鏟雪!
就鏟雪!
最複雜的問題,往往就有最原始最簡單的辦法。
結果,正月總督府的命令下達後,進入二月,河西走廊各個軍鎮出現了空前壯觀的一幕。
無數軍民,提著軍工鏟,跑到官道去鏟雪。
鏟完下了繼續鏟,覆蓋後又繼續鏟。
總之你下多少,老子鏟多少。
結果被困在半路的運糧部隊,一下子就通暢了。
那些運糧隊的士兵一輩子都沒有見到過這樣的場景,他們走一段路,就看到路邊的人在鏟雪,並且還跟他們打招呼。
這簡直就是動員的幾十萬人,為運糧隊保駕護航。
沒有高科技的年代,人定勝天!
這是人類和上天的一次鬥爭。
這也充分體現出,甘肅的軍政體係正在快速完善。
一支執行力和軍令如山的軍隊誕生了。
進入三月的時候,源源不斷的糧食已經從陝西進入到武威、張掖、酒泉,抵達嘉峪關。
一旦河西各軍鎮的軍民看見運糧隊的到來,就知道前麵的軍鎮的道路被挖通了。
那種看見自己辛苦付出有成效的心情,無比的自豪。
人們朝運糧隊揮舞著手臂,仿佛那跋山涉水運糧的就是他們自己一樣。
三月二十日,集結的號角聲響徹在張掖城的上空。
五萬鐵騎組成先頭部隊,快速向嘉峪關行去。
至少有三百萬石糧食已經囤積在嘉峪關,準備出關護送到敦煌。
軍未動糧草先行。
現在糧草到了,軍隊就可以放心大膽出擊了。
這五萬鐵騎還隻是第一批,在皇帝給洪承疇的回信中,是調度十萬大軍抵達敦煌的。
而且皇帝給了他一個非常明確的任務,今年甘肅四鎮的糧食供給總數要達到800萬石。
以敦煌為例,敦煌今年的糧食總供給要達到300萬石。
300萬石就是3.6億斤,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供糧3000萬斤。
即便每個人每天吃10斤,也可以供300萬人吃。
而北京城現在的人口也差不多就300萬。
敦煌現在的總人口才不到4萬。
這明顯就是為了囤積糧食,打大仗了。
三月二十五日,五萬西軍鐵騎抵達嘉峪關。
由西軍都督曹文詔親自率領,統領西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揮師西進。
他的任務不僅僅是接觸敦煌之圍,更是要兵出玉門,直入吐魯番,打一場滅國戰。
吐魯番敢大軍圍困敦煌,貿然與大明開戰,現在局麵顯然沒法收場了。
唯一能停戰的就是滅掉吐魯番,將大明的疆域延伸到西域。
這是軍委會的指令,當然也是皇帝的指令。
這其實是非常考驗從陝西的糧食調度的。
陝西現在由湖廣省供著,糧食的確不怎麽缺,但畢竟水泥路還沒有修建起來。
而西部軍區不僅僅麵臨著敦煌之戰,此時此刻,瓦剌人的大軍在西寧城下肆意的叫囂著。
二月的時候,洪承疇就給寧夏巡撫鄭崇儉發了軍令,命他即刻領兵三萬,南下支援西寧。
西北兩場大規模的戰爭,一觸即發。
與崇禎七年的局麵頗為相似,崇禎又麵臨了兩線作戰的局麵。
這一次的戰爭局麵,似乎也絲毫不亞於崇禎七年和崇禎八年。
用崇禎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崇禎十一年的三大戰役,都將奠定日後北方的格局,甚至直接影響到西域,乃至更遠的地方。
甚至有人說,崇禎十一年,是大明朝對外的一個重要轉折。
舉世皆敵。
一旦大明朝打破了這個困局,將會扶搖直上九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