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大明朝的城市化道路和跳腳的大臣們
為什麽保守派們說這是左手的錢給右手的把戲?
這新城新政賣土地,就是讓那些商社去找銀行借錢,銀行開動印鈔機,把錢印出來給他們,然後他們再去將錢支付給戶部。
也就是說,到戶部的那些錢,大部分就是銀行印出來的錢。
例如這一次,一共賣出去了420萬平方米的地,戶部的直接收入就是840萬兩。
因為土地的收入直接是歸屬到財政收入裏的,不算做稅收。
後麵的各種稅恐怕還有個一百多萬兩,當然,這些就是國稅局的事了。
加起來最後的總額必然超過1000萬兩。
這種玩法大大出乎保守派的意料之外,他們沒想到銀行會參與進來。
要知道,銀行一下子貸出去那麽多錢,萬一收不回來,就會引發大壞賬,引發金融危機。
這下保守派炸毛了。
成基命高呼:“這是惡政,這是惡政!”
二月初一這一天晚上,幾乎整個北京城的官員的世界觀,都被皇帝給重新刷了一遍。
有的人批判新城新政是在刀刃上跳舞。
有人則高呼這是有史以來最英明的新政。
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新政,才剛開始,眼看一場大規模的爭論就此要爆發了。
而此時的總設計師張凡在做什麽呢?
還在算賬。
賣地的收入,僅僅是那些開發商買地給的錢嗎?
如果你真以為這麽簡單,就太年輕了。
接下來還有幾項收入在這裏麵。
一、稅收。
二、貸款的利息。
崇禎現在並沒有將商稅定得很複雜,就是不想將商人的成本抬太高。
至少初期是要大肆鼓勵商業。
這裏麵,隻要有交易,就涉及到交稅,這些商社帶走了1500萬兩,這基本上都是要拿來蓋樓、修路的。
而且參與進來的人,要有俸祿,隻要俸祿達到新的個人所得稅法的標準,也要交稅。
稅收到這裏就完了麽?
並沒有!
你賣出去一套房,就是你的收入,你有收入,就得按照稅法交稅。
420萬平方米的地方,拿地價是2兩每平,蓋完後,每平6兩,也就是說這些地產商社的毛利是68%。
其中20%是要交稅的(房地產交易稅為20%),還剩48%的利潤。
找銀行分期貸款年,商業貸5年總利率15%,畢竟剛開始扶持,政策給寬鬆一些。
貸款1500萬兩,給銀行的總利息就是225萬兩。
420萬平按照每平6兩銀子賣出去的總價是2520萬兩。
225萬兩除以2520萬兩,9%。
也就是說,有9%的利潤是要交給銀行的,這是貸款的成本。
還剩39%,建築、運營成本15%,建築、運營成本是378萬兩。
這也算是合理了。
最後地產商自己賺24%,一共是604.8萬兩。
注意哦,這是第一期的地。
他們一共貸款1500萬兩,總利息是225萬兩,也就是說一共要給銀行還1725萬兩,分五年換完。
而他們買地加建築、運營成本一共是1218萬兩,還剩282萬兩,最後賬上是886.8萬兩。
他們自己掏錢680萬兩。
淨賺了206.8萬兩。
暫且按照每家均分來算,每家也能從中賺25.85萬兩(約1.7億元)
所以,這個商業模式是行得通的。
前提就是要有人來買房。
那麽問題來了,這個商業模式中,銀行也是有收入的,銀行賺225萬兩。
這是銀行的收入,銀行的支出就是除了銀行的基本運營費,剩餘的就是給老百姓的存錢利息了。
按照目前皇家銀行的存款利息,銀行肯定是賺錢的。
銀行賺了錢,要怎麽辦?
一部分留給自己做運作,一部分上繳國庫。
上繳國庫之後,當然是投入民生建設和對外出口貿易,賺更多的錢來去拉動其他地方的發展。
等等,還沒完。
買房的人找銀行貸款,也要交利息。
那麽接下來到底有沒有人願意買房?
6兩每平,買100平的房子,600兩,找銀行貸款,總還款額度1000兩,分30年還完,每年還33兩,每個月還2.75兩。
買不買得起?
以目前大明朝國民的收入,許多人都買不起。
但有一部分人肯定買得起。
甚至有不少人可以全款買。
隻不過,普通老百姓買不起而已。
那麽問題又來了。
普通老百姓買不起房,隻有有錢人買得起,這不是與張凡搞民生建設相悖了嗎?
這裏要搞清楚一個經濟學規律。
任何一件新的商品問世之初,都是給小部分人用的。
為什麽?
因為產能和技術水平決定的呀!
產能決定了商品的數量和邊際成本,技術水平決定了商品的單價成本。
舉個例子,就算你最開始虧本補貼將房子賣得非常便宜,絕大多數人都買得起,但還是隻有少部分人能買。
因為新建的房子數量就這麽多一點點。
所以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是經濟學問題,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當保守派們在哭天喊地、擔心天崩地裂的時候,皇帝心裏已經樂開了花。
新城新政算是往前踏出了穩定的一步。
這是要做城市化的一次小小嚐試,這也是一種朝廷新的收入方式。
同時,這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
這裏麵是多方收益的,主要還早就了許多就業崗位。
不過,這種模式要控製好,要不然會有巨大的風險,出現泡沫。
好在張凡現在麵臨的局麵相當於零基礎,零基礎就可以控製好節奏。
不急,新城新政的建設不能急,一急就容易出現瘋狂建樓,卻沒人買得起的現象。
二月初二的一大早,內閣就召開了廷議,所有部院大臣全部參加了。
廷議的主題就是新城新政。
前段時間大家都不提出反對意見,是因為丫的根本不知道這個新城新政是這麽玩的。
最主要的是,不知道銀行會介入進來。
許多人都認為那些地是賣不出去的,因為太貴了,民間沒有那個商人會那麽蠢。
保守派們都做好了這一條新政被潑冷水的準備,也做好了好幾套溫和的方案來做局麵的救火員,以此獲得政治聲望。
結果二月初一這一天,銀行的突然出現,真是讓所有人措手不及。
偏偏銀行體係是獨立於行政體係之外的,是內閣無法幹涉的。
廷議開始了,口水仗也就開始了,大臣們一個個握著小拳頭,朝李長庚和陳子龍噴口水,大有一副要上前幹架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