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全國表彰
沈棨常年在邊境待著,雖然是文官,但身上或多或少有軍隊氣息,行事作風都比一般的文官要幹脆、果敢,也更加心狠手辣。
張凡一直秉承著“茅坑裏的石頭都有用”的原則。
從昭獄離開後,坐著馬車一路朝皇宮的方向行去。
崇禎掀開旁邊的窗簾,看見一大車一大車的水泥正在從城門口的方向往城內送進來。
前麵的一些工人忙得汗流浹背,但幹勁十足,因為有錢拿啊,一個月一兩銀子,對大明朝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非常多了。
路邊賣報郎正在大聲吆喝著:大明日報,大明日報,從北京城到大興縣的水泥路已經修完,半個月之後就可以通行,半個月之後就可以同行咯!
那小男孩舉著報紙,正在賣力地吆喝著。
崇禎讓王承恩過去買了一份報紙過來。
崇禎看完報紙,滿意地點了點頭,北京水泥製造局現在的規模正在逐漸增加,後端的產業鏈正在趨向成熟。
無論是供應量還是供應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
至少現在完全可以滿足從順天府到山海關的水泥路鋪設了。
而且現在的北京城主幹道已經鋪了一大半,整個城區看起來明顯幹淨整潔了許多。
北京城內已經有人預測了,一旦大興縣到北京城的水泥路通了之後,糧食的價格可能會出現小幅度下跌。
現在的北京城的糧價,因為有去年遼東之戰的後遺症,糧價在9文每斤。
有人傳聞之後會降到8文每斤。
甚至還有人分析,一旦有更多的水泥路開通後,糧價還會繼續下降。
因為運輸的效率大大增加了,這加速了商品的流通。
這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回到皇宮後,崇禎幹了一件事。
什麽事?
他立刻讓人給禮部傳話,在大明日報上大肆表揚正在湖廣省督察的李自成。
凡是現在有大明日報報社的地方,都要刊登,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不僅要表揚李自成,還要把那些被處死的官員的罪名寫上去,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做了什麽。
讓他們受到千夫所指!
管理不僅僅是懲罰,還要賞,所謂賞罰分明,便是如此。
而且事情發生之後,要立刻將過程發布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效果。
不僅如此,還能振奮人心,且在官場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最重要的是,還能收獲人心,在民間刷民望。
皇帝的民望越高,未來做更大的事情,後盾的力量才更強,才更有底氣。
本來北京和南京的許多官員對皇帝在湖廣省的行為頗有微辭了,對李自成這種官場異類更是恨之入骨。
結果第二天,曝光湖廣省諸多官員貪汙腐敗的新聞發布在了大明日報上,大肆表揚李自成的新聞也發布在了大明日報上,首先爆炸的是京師的某些官員。
內閣大學士來宗道一大早看到這樣的新聞,差點沒有一口氣背過去。
他是三朝元老,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四朝了。
萬曆、泰昌、天啟、崇禎。
而且是儒林大佬,杭州蕭山人,那地方是盛產讀書人的地方。
他兒子來谘諏接過來一看,麵色震撼:“父親,陛下不僅不懲罰李自成那個卑鄙小人,還在大明日報上大肆表彰,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他李自成是懲罰貪官汙吏的好官了,咱們的人倒是成了腐敗不堪的貪官,這樣下去,以後誰還敢跟著父親您!”
來宗道這才真切感受到皇帝為何殺那麽多人,也要把大明日報給鋪下去了。
而且在農村裏,還有專門的人每天給老百姓講解大明日報的內容。
皇帝這是要把朝廷的影響力,紮根到最底層,直接影響到平頭百姓。
大明日報現在覆蓋的範圍到哪裏了呢?
北直隸基本已經全部覆蓋。
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每一個省至少已經覆蓋了一半以上了。
大明日報報社,先是到州府,再從州府下沉到縣,再下沉到甲裏,它正在形成一張網,一套體係。
這一次崇禎表彰李自成,通報湖廣省貪汙案,先是京師大明日報刊登,隨即草稿快速從北京發出去,沿著這個巨大的網傳播。
消息迅速下沉。
這種影響是空前的。
就說京師,現在北京街頭無數老百姓都在熱議當今天子對貪官汙吏的懲處,這是多麽的振奮人心。
而且還有不少人在談論那位新上任的神秘的督察司禦司使李自成。
大明日報裏明確地介紹了李自成的來曆:陝西米脂人,之前在銀川驛站做驛卒,後來被皇帝破格提拔在西北養馬半年,隨後召入京師,皇帝成立新政督察司,李自成擔任新政督察禦司使,開始全力監察全國新政執行。
這是一份非常簡單的簡介,但足以振奮人心,點燃無數人。
為什麽?
因為沒有科舉,沒有賄賂,沒有走關係,不是官僚體係裏的人。
他直接被破格錄取了,成了大明如今熾手可熱的人物,讓貪官聞風喪膽。
這對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未來的希望。
這對朝廷來說,是一種正麵形象的塑造,也對即將到來的高考來說,是一種正麵的激勵。
為什麽說對即將到來的高考也有好處?
高考這東西,被穿越者崇禎搞出來,在大明朝的讀書人眼裏是被瞧不起的。
儒學的科舉才是正道,是無數讀書人的選擇。
而高考的內容都是什麽?
是農學、工學、力學、法學等等。
這些在古代是屬於雜學,是被儒學排斥的,被讀書人鄙視的。
而皇帝建立的北京大學,開設的高考,卻考這些東西,當然被全天下的讀書人看不起。
而地方上的輿論又掌握在讀書人手中,若是某個甲裏有人對高考感興趣,要去參加,自然是被那些讀書人所鄙視的。
可現在不同了,現在那些底層的不少人看完、聽完這一次大明日報的內容後,他們的認知桎梏似乎被打破了。
原來不必非要科舉,也能被朝廷重用,甚至也能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