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出兵西域!(第一更)
明末的地球恰逢小冰河時期,各方的資源其實都比較吃緊。
崇禎十五年的極端天氣,明顯就是小冰河時期的體現。
紫禁城內暖洋洋的,柳如是在一邊彙報著:「今年的煤炭開採總量60億斤。」
60億斤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均攤到個人身上就很少了。
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大明朝已經有2.5億人,60億斤攤下去,每人25斤煤。
還不算火車這種大量消耗煤的交通工具。
不過,崇禎也並不太擔心這一次的寒冷。
畢竟現在的糧食是真的充足,北京城的糧價已經降到0.3兩每石。
酒業的大發展就說明了糧食供給量的充足。
而且隨著南洋被大範圍控制下來,對大陸糧食供給量還在持續增加。
並且,隨著火車以及火車線沿途糧食囤積點的建立,朝廷對糧食在各省的配給能力有了飛躍的提升。
當年顧炎武規劃出來的那一套火車糧食配點體系,明顯在現在起了作用。
只要有吃的,取暖這種事,在保證這樣的煤炭供應量后,其他的民間自己也能想辦法了吧。
柳如是又說了一件事,一下子就讓崇禎心頭緊張起來。
「民間一件做工稍微好一點的棉襖,現在賣到了10兩銀子!」
10兩銀子!
「是有人惡意在抬高價格?」
「不是,是棉襖的供給的確太少了。」
「不應該,我朝並不算太缺棉花,南方各省都有種植,棉衣的普及已經不錯了。」
崇禎有些疑惑起來。
棉花的確在明朝開始普及,中後期一些平民都有棉衣穿。
而經歷了這些年的新政,輕工紡織業大力發展,棉衣應該更便宜才對。
柳如是遲疑了一下,說道:「臣去做了一個小調查,調查的範圍主要在大興縣和海淀新區,有棉衣穿的人的確很多,但大部分人穿的棉衣,棉含量並不多,是屬於很便宜的那種。」
「少部分加厚的棉衣,價格非常昂貴,而達官顯貴則熱衷於穿貂皮大衣,尤其是最近兩年,從關外進來的貂皮數量再劇增。」
「普通百姓的禦寒,還是有些困難的。」
她有補充道:「當然,這是北京。」
她的意思很簡單,陛下,這裡是北京,物資生活條件都很好。
其他地方可能能穿得起好一點的棉衣的就更少了。
柳如是依然很貼切地補充著:「臣也去北京製造局做過調查,不是紡織效率不高,是原材料匱乏。」
棉花匱乏!
「有些私人商社已經開始斷供便宜的棉衣,只做貴的,然後高價賣給有錢人,這樣他們可以節約時間,且賣更多錢,利潤更高。」
你看,這就是私人商社的商業行為。
你要對這種行為進行道德審判嗎?
倒也不至於,因為商業本身如此,一切是利益驅動。
你總不能規定,商人不許生產加厚的棉衣吧?
那樣的話,他們會生產棉量很少的棉衣,多賣幾件。
你總不能直接規定每件的含棉量吧?
這就完全是百分百計劃經濟了,商人們為了賺錢,依然可以動手腳。
到頭來,問題沒有解決,一切白搭。
所以這個時候,國營商社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朝廷可以直接指定國營商社的行為,來平衡市場需求。
柳如是繼續說道:「國營商社的幾個織造廠的棉含量還是合格的,價格也適中,不過由於棉花漲價,國營商社的利潤比往年薄了許多。」
「這些都是小事,能穩定民生,少賺點錢也無所謂。」
崇禎站起來,走到地圖前,他陷入了沉思中。
看來得收復西域了!
棉花的產量要提上日程!
剛打完南洋,現在還能打西域?
能打!
國庫賬目上還躺著1億兩!
隨著南洋的布局,未來每年的收入還會增加。
而且隨著鐵路修到嘉峪關,輜重補給送到玉門關的難度大大降低。
嘉峪關和玉門關之間的城寨也修建起來,算是完全控制住了河西走廊。
為什麼大唐打西域打得這麼快?
李世民剛登基十幾年,就西征幹掉高昌國?
其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唐朝以前,關中自然環境很好,那個時候甘肅的自然環境也很好,甚至還沒有出現大規模沙漠化。
玉門關外人口也很多。
但是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朝,西域的自然環境越來越糟糕,居住的人口也遠不如唐朝。
中間出現大規模的真空地帶。
這個時候在想隨便西進打一場仗?
比唐朝時期難度要大得多,沒有充足的補給線,就算朱元璋活過來,也絕對不會贊同打西域的。
但是張凡這個年代又不一樣了啊,雖然玉門關外依然有許多空地,人口稀少,但是補給體系和朝廷的財政全部都能跟得上了!
就說現在東方的海貿體系,在武力掃除一些障礙后,基本上開始搭建了。
等銀鈔在南洋普及,朝廷就真的有錢了。
如果下一步讓歐洲那些海洋大國也都使用銀鈔,下一個十年,大明朝將直接開掛!
當然,這是后話。
荷蘭船隊戰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西非一帶,估計很快就能傳回歐洲。
崇禎做了一些預測,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殖民算是全完了,在印度的勢力也折損了一大半。
接下來,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保全股票,必然不會在想著越過馬六甲,但還是會派船隊到印度做香料貿易。
其主要勢力範圍可能會放到非洲、美洲的殖民上。
海洋上的事,讓它自己消化消化吧。
十月十二日,軍委會向西部戰區發出最高的戰爭指令。
十月十五日的清晨,一隊隊穿著軍綠色大棉襖的士兵,在北京西站列隊。
小夥子們身姿挺拔,每一個人背後都背著一個包,帶著火槍。
等火車停下來后,軍官們開始大聲喊:「第一師第一旅,上!」
士兵們井然有序地開始上車,上車后,每一個位置都有一個編號,對應著每一個人。
火車站外面有很多民眾,那些都是士兵們的親人,有母親和父親,還有妻子和孩子,他們揮灑著眼淚和上車的人道別,希望他們早一點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