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680章 外匯儲備的問題?(第二更)

第680章 外匯儲備的問題?(第二更)

  皇帝將自己的想法與韓爌說了一遍,一邊聽著的柳如是卻內心震撼,波瀾起伏。

  而韓爌卻不這麼想了,他一張老臉皺起來,每一條皺紋上都爬滿了痛苦。

  按照這套對南洋的戰略,南部軍區的軍費,簡直要上天了。

  更何況還要打西北,這踏馬的不是步子誇大扯到蛋的問題,是要把兩條腿掰開啊卧槽!

  等等!

  腿掰開?

  無用的知識又增加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韓爌當然知道在南洋是可以獲利的。

  問題是風險有點大,要控制整個南洋,幾乎不可能。

  韓爌等人的想法是大明朝能在南洋有幾條賺錢的貿易線就可以了,根本沒有必要在呂宋島、爪哇和馬來駐軍。

  而皇帝的這一套戰略,很顯然,是要將整個南洋變成大明朝的。

  這個挑戰太大了。

  韓爌並沒有與皇帝爭論太過,他覺得皇帝這個想法過於理想化,還是先下去和幾個重要大臣討論討論,再來慢慢引導皇帝的想法。

  可柳如是不一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世事的毒打,在看待問題的時候,總是樂觀的。

  更何況,她對皇帝總是相信的。

  在她心中,皇帝無所不能。

  她怎麼會不相信呢?

  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份,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十一月的時候,鄭芝龍回來了。

  他向皇帝彙報了這一次出去的所有情況,包括陳立一事。

  目前與呂宋島的貿易,基本上就按照這個套路來執行了。

  一邊豎立起民族大義,向海外的漢人表態。

  一邊通過私下的手段,打通呂宋島的生意。

  政治立場和錢,都得要。

  到了十一月中旬的時候,一直待在泉州的周延儒也回了一趟京城。

  他將市舶司所有的情況都彙報了一遍。

  進入到十一月後,從南洋到泉州的貿易線基本上太平了下來。

  如此看來,葡萄牙人那邊也穩定了。

  而整體來說,天津港、登州、海州、上海、泉州和廣州,這六個港口的市舶司海關也都已經準備就位。

  從《海關法》到各地官員、人員、制度,在這兩年,基本全部就位。

  是不是可以立刻開放了?

  還真就可以了!

  現在立刻可以全部開放出來,整個配套已經起來了。

  而且因為這些事,還解決了不少就業的問題。

  例如各地市舶司現在需要的文員,都是從各地大學里選拔的優秀學生進來的。

  僅僅這一點,就讓無數人對大學充滿了嚮往。

  因為社會上升的渠道變得多樣化了。

  以前普通人想要平步青雲,只能通過科舉考試一條路。

  現在?

  進大學!

  進大學不行?

  那就自己去做生意吧,畢竟沿海開放了,長城也開放了。

  無論是海洋,還是草原,現在都有大量的做生意的機會。

  朝廷負責搭好檯子了,你能不能發財,就得靠自己了。

  到崇禎九年年底,大明朝的社會風氣,基本上在往這方面轉變。

  這又造成了一個什麼局面?

  蛋糕越做越大,多方群體都收益,導致皇帝的威信越來越大。

  從讀書人、農民、手工者到軍隊,全部是受益者。

  至少中國古代的內卷社會形態,在這一年,已經明顯發生了改變。

  版圖在擴大,貿易在擴散,糧食在增多,就業機會在增多。

  村頭的老頭也會問路過的年輕人:你去南京城運貨了嗎?

  或者會問在地上打滾的小屁孩:快去學校讀書,將來可以進國營商社!

  哪怕是十一月的雪天,華北平原的水泥道上,那些鋪路的工人,也滿懷激情。

  因為到年底了,又可以結算工錢,可以買一些肉回去給家裡的娃吃了。

  娃長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比什麼都重要。

  周延儒回來可不僅僅只是彙報這麼簡單,彙報奏疏就可以實現。

  他回來,開始要結合沿海現在的實際情況,與內閣商議出一套完整的政策,再下發到各地去執行。

  沒錯,海關確實打開了。

  但不是海關打開了,就沒事了的。

  商人呢?

  配套的產業呢?

  製造原材料呢?

  人工呢?

  海關打開,貿易線是打開了,但生產線還得快速扶持。

  所以,這一次回來的還有李岩。

  為什麼有李岩?

  因為上海現在是他在管。

  上海接下來要作為對外貿易的標杆。

  理由就是江南的產能是整個大明派第一的,一旦開啟對外傾銷,江南的絲綢、茶葉、香料、陶瓷、香皂等等,全部是海量的。

  是其他那些港口根本不能比的。

  接下來大明朝的財政收入,可能有一小半,是需要江南出口貿易賺取的。

  未來幾年,上海港的吞吐量有多大,沒有人知道。

  這對上海港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儘快解決。

  什麼問題?

  外貿銀子的問題。

  啥?

  外貿銀子?

  這是個啥玩意兒?

  就是外匯儲備!

  說簡單點,就是大明朝從南洋和安南購入大量糧食和商品,需要支付銀子給別人。

  大明朝現在的確用的是銀鈔,但是你不可能要求現在南洋的商人接受銀鈔。

  如果一個南洋商人在上海把貨交給你,你給了人家一打銀鈔,人家肯定一臉懵逼:這是個啥?

  你告訴對方這是大明的貨幣,可以在大明和小姐姐談心。

  但人家是要回南洋的。

  所以,即便未來銀鈔成為國際貨幣,但現在還不是,既然不是,就得有外匯儲備。

  這個年代國家交易的通用貨幣是銀子。

  大明朝的銀子儲備肯定不少,畢竟隆慶開關的時候,大量白銀內流。

  可是都儲存在京師。

  總不能讓人家來京師來取吧。

  所以,得派一支軍隊,將銀子分批運到各個港口去,存起來。

  然後各個港口的銀行在那裡做中間人。

  例如明朝商人可以用手裡的銀鈔去銀行兌換銀子和南洋商人做結算。

  好了,最關鍵的問題來了。

  銀子夠不夠?

  目前看肯定夠,但長遠看呢?

  肯定不夠。

  目前國庫銀子有3億多兩。

  可是一旦打通到西方的貿易線呢?

  而且一旦西域收復,陸上絲綢之路也需要外匯儲備。

  那時候3億多兩夠不夠?

  不夠!

  所以怎麼辦?

  很簡單,干日本!

  為什麼?

  日本是最大的產銀國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