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19.國家大事在秋收
“嗶嗶嗶嗶嗶!”
忠右衛門都不由得要破口大罵了,真是什麽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擠在這一會子湧了上來。馬上關東天領秋收,這是幕府一年到頭最大的大事。
幕府現在確實不需要依賴年貢農業稅的收入,就能夠支應日常的開銷。可關東這數百萬石大米不好好采收歸倉的話,那是要動搖國本的。
十萬二十萬災民,幕府可以輕易的解決掉。不論是依賴江戶的禦米藏,還是橫濱的進口米,立時就能喂飽這十萬張嘴。可上百萬人要是餓了肚子,那就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決的事啦。
是以到了這個時候,幕府上下得總動員,全力保障秋收工作的順利推進。並且使得這數百萬石大米,全部進入幕府以及各地的官私倉廩。
若果僅僅是這麽一件事也就罷了,經曆了約一年的準備,幕府的三家股友,已經準備好要開始發行紙幣了。並且依托原屬奈良屋的兩替屋和店鋪,建立了“第一銀行”。
實際上就是用奈良屋上百年在日本商界以及老百姓中的誠信口碑,來保證紙幣發行的順利。
如此大事,原本想著秋糧歸倉之後,按部就班,慎而重之的好好推行。結果剛說要在橫濱建立第一銀行,橫濱就特娘的出現了英國公使遇襲一事。
就算幕府高層知道,隻要巴夏禮沒事,就不大能夠影響英日之間的邦交。可是一般的小老百姓怎麽想?奈良屋可是執全國商界之牛耳的大豪商。和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都聯係密切,現在英法等處都遭遇襲擊,會不會影響奈良屋的出口?
奈良屋要是出口受挫,會不會導致他的生意一落千丈?須知日本的生絲絕大多數都是供出口使用的,國內所需相比出口數額,幾乎不值一提。若是出口減少,立刻就會導致蠶農破產,絲廠關閉。
這時候奈良屋發紙幣,絕對不合時宜!
“……”忠右衛門難得的沒有坐在首座,而是在廊上來回的踱步,
一邊來回轉,一邊想怎麽處理這麽多交雜在一塊兒的事情。英法的交涉能敷衍嗎?關東的秋收能推遲嗎?紙幣的發行能取消嗎?
每一件都有不能的理由,京都方麵到底接受不接受幕府編的瞎話也還不知道。而且所謂的投書者永井雅樂才剛開始過堂詢問,根本沒查出個一二三四五來。
京都這個內部的爛攤子不處理好,那些爛瘡一定會繼續往外蹦。擺明了橫濱和神戶的事情,就是耐不住蹦出來的爛瘡。
重點是眼前這麽多爛事,就沒有一點兒輕重緩急之分,全都是重,全都是急。
“攘外必先安內!”鬆平齊宣想了想,最後還是如此決定到。
“內安何處呢?”有意見就好,忠右衛門轉頭看向鬆平齊宣。
“秋收!”
鬆平齊宣沒有任何的遲疑,因為道理很簡單,尊攘分子搞破壞,那也有一個漸漸地過程。而且主要是小規模小範圍的破壞,爛瘡拖兩三天是絕對死不了人的。大不了就是之後治療的時候,需要多費一點勁罷了。
鈔票原本就預定要等幕府秋收結束,年貢的稻米都歸倉之後,才會在主要的大城市內,開始發行。所以多拖幾天,並不會有實際上的影響。
英法兩國的拓界要求,他們自己也很清楚,不可能立馬就讓幕府低頭。幕府又不是打了敗仗,要簽訂城下之盟了,不簽不行。
外交嘛,重點就在這個交流的“交”上麵,一來二去,拖上個十天半拉月的,屬實正常。就算是巴夏禮和貝利考特,也挑不出幕府的錯來。互相提要求,討價還價,你來我往,談上半年一年,最後簽訂條約,都能算快的。
而秋收就不同了,因為日本沉重的農業稅,所謂的五公五民,那就是個笑話而已。信這個的,那我還信帶清是曆朝曆代稅負最低的呢,嗬嗬。
一般的農民家裏,根本就沒有隔夜之糧。有些人家就是給人養一天蠶,吃一天的飯。許多農民在秋收前的一兩個月就出現了斷糧的危機,靠吃點山菜樹葉啥的吊著命。
秋糧出事,江戶城可能不會立刻亂,但是廣大關東平原上的農村,立刻就會亂!
是以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先把秋收處置好了。隻要老百姓有口吃的,那麽以老百姓本身的順從性,和此時幕府的一貫反動的作風,就不會發生嚴重的一揆。
煽動不起大一揆,關東就不會亂。而江戶有一萬數千新軍傳習隊鎮守,根本不怕什麽宵小作亂。
“臣以為大老所言有理。”助六當先表態。
他之前在橫濱,看出巴夏禮和貝利考特是準備趁著遭遇襲擊,敲詐一下幕府,並不是說勢在必得的。既沒有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姿態,也沒有限時限刻,要求幕府三天內給予答複,不然就炮轟江戶城的說法。
既然如此,那不妨就繼續去橫濱,同英法虛與委蛇,拖上一個月。最後這邊秋收弄好了,再去應付英法。
如果直接晾著巴夏禮和貝利考特,那麽事情就大了,人家的人和財產在日本遭受損失,幕府這邊隻當看不見,邦交一定會因此受損。但是先談著,比如這周先行慰問傷者,給予賠償和照顧。下周就去神戶,看看法國商人的損失情況。
一個月很快的……
“你們呢?”忠右衛門點點頭。
“臣以為秋收確乎第一大事!”大岡忠恕也點頭應是。
其他人沒有反對意見,那麽無可奈何的忠右衛門隻能下令,京都方麵由德川慶保率領新選組,全力調查,務必把永井雅樂的底細弄清楚。“天譴”的謠言也需要出麵辟謠,恢複人心的安定。
英法方麵由助六去處置,忠右衛門先撥六千鎊,四千磅賠給那個受傷的英國軍官,兩千磅賠給法國商人。用金子先堵一堵他們的嘴,能多爭取一天是一天。
剩下的其餘人等,配合幕府的僚吏,以最快的速度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