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5.尾張侯有意留學ii.
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諸藩本身就有許多武士在長崎、大阪和江戶的蘭學塾求學。時人對於知識的渴望,僅僅是言語,根本形容不了。
別的不說,單說在忠右衛門家裏借住的福澤諭吉以及吉田鬆陰,那種滿眼小星星的樣子,就可見一斑。
隻不過這三十個人的名額,幕府肯定照顧的還是幕府自己的旗本禦家人。你們諸侯鬧得再凶,上頭也未必肯答應。好家夥,不要錢的出國留學機會,可不得先緊著幕府自己人來嘛。幕府實在選不出好的,也是先輪親藩和譜代哇。
對了……
事情既然公開了,大家也都擺到台麵上說了。整個事件的發展便出現了一幕不可思議的畫麵,尾張藩主,德川慶保有意帶團去英國留學!
今年十六歲的德川慶保因為出身尾張禦連枝,所以尾張藩內對他沒有任何的反對以及挾製。藩政根本不需要他煩心什麽的,甚至他老子在尾張都可以幫忙。常年留在江戶,禦三家身份高貴是高貴了,可是就是幕府養在籠中的金絲雀,根本沒有什麽自由。
心懷振作幕府、挽救頹局之誌的德川慶保在江戶呆的人都要毛了。他覺得這是在浪費他的美好青春,眼下幕府既然派遣學生去往英國留學,那為啥他不能去?
論對德川家慶的忠心,德川慶保自認為不輸給任何人!
他要隻是私下表態,也就算了,無非就是大夥兒茶餘飯後討論一番。不曾想這小子還是個行動派,忠右衛門這邊還沒有揀選學生,他就自己屁顛屁顛的登城拜見德川家慶,表示自己求學的決心,希望帶隊去英國求學。
德川家慶當場就拒絕了他,雖然德川慶保距離將軍的寶座很遙遠,可到底他也是將軍預備役之一。身份貴重,一切都以安穩為重,怎麽可以遠涉重洋。這一去四五年,山高路遠,要是有個波折,尾張藩怎麽辦?
可這小子這回居然鐵了心了,再三懇求德川家慶,並表示第一批留學生去了英國,屁事沒有,肯定沒有什麽危險的,還請將軍様應允。
得了,德川家慶很是不悅,起身就走,根本就不搭理德川慶保。還讓當時在一旁的鬆平齊宣,把德川慶保給帶走,不要在眼前晃悠了。
客觀來說,英國和幕府的關係真的很一般,甚至差一點開戰。作為德川將軍繼承人之一,繼承順位排名第五的德川慶保,就這樣跑去英國留學的話,要是出現個什麽閃失呢?甚至被英國人綁了作為人質,或者成為英國人擁立的傀儡,對幕府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曆史上德川昭武出使歐洲,參加萬國博覽會,還在法國留學。都是建立在法國和幕府合作,不僅給幕府大筆貸款,還直接派兵協助幕府建立新軍的情況下。
有一說一,現在確實不是什麽好時機。
“尾張侯這是怎麽了?突然想著要去英國留學?”忠右衛門碰見鬆平齊宣,自然有心問一問,這裏麵是不是還有什麽隱情。
“我怎知道,他竟是個那般固執的人。”都是自家親戚,鬆平齊宣當然不能罵人。
德川慶保是個固執的人,這事忠右衛門到是有所了解,曆史上的鬆平容保可不就是個固執的人嘛。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仍舊持佐幕的姿態,結果他佐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都投了,你上哪兒說理去。
“所以上様不許,尾張侯還待如何?”忠右衛門有些好奇,這小子會怎麽樣。
“今日又求見上様,不過未準。想來後麵還會求見的吧。”
“唔……”
“大人,尾張侯在外尋你。”兩人正在聊著,外邊的一名侍從過來,說是德川慶保來找忠右衛門。
“你小子有的煩咯,哈哈哈哈哈……”鬆平齊宣拍手大笑,他也沒想到德川慶保找不著德川家慶,就來找忠右衛門。
“這種事,我又做不得主,尾張侯何必呢。”忠右衛門也是苦笑,怎麽就找上咱的門了。
可惜官大一級壓死人,德川慶保乃是禦三家,忠右衛門不可能避而不見,隻能硬著頭皮去見咯。鬆平齊宣雖然忙,可是有戲看,卻也跟著一道往外走。兩人沒走幾步,德川慶保已經找了過來。
“拜見尾張侯。”忠右衛門低頭行禮。
“快快快,忠右衛門快隨我去中奧拜見上様,你乃外國掛,深知外國厲害,正好說服上様允我去那英國。”德川慶保一把拉住忠右衛門的手,就往前拽。
別看德川慶保才十六歲,可這小子居然長得還挺高,已經和鬆平齊宣差不多了,也就比忠右衛門矮一點點罷了。
“殿下殿下殿下,上様都未必願意召見我等,去了又有何用?”忠右衛門牽住德川慶保的手,肯定要勸一勸的。
“不去試試怎知道?”
“您不是已經試過了嗎?”
“我身為禦三家,拱衛幕府,藩屏德川,正該學習西洋技藝,好未來報效世子,哪裏不可了?”德川慶保這話其實也有點道理。
眼下德川幕府的統治者本身,也就是德川家慶對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其實並不是很關心。隻有對幕府統治有用的東西,他才會讓人去學一下。比如大炮,比如洋槍,又比如開發礦山。其餘的東西,他都沒啥興趣。
如果統治者本身是個封建保守主義者,那麽這個變法改革能走多遠呢?其答案是很明顯的,絕對走不遠。
身為統治階級的德川慶保要是願意學習西方,改變封建的那一套玩意兒,其實對於之後幕府的變法改革是有好處的。現在天下是德川的天下,要想真的挽救德川,還需要德川他自己有這個改變的心思。
“那殿下有沒有想過,一旦英國來戰,身處於英國的殿下,該何以自處?”忠右衛門有一點讚同德川慶保去留學,但是屁股在佐幕這裏,想的肯定更多一些。
“隱姓埋名便是,大不了易作他人,不教英夷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