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於闖王寶藏的一些考據和猜測
我從小就十分迷戀寶藏的故事,無論中國的或者外國的都十分的迷戀,在哪本雜誌或者報紙上如果看到類似於寶藏的傳聞,都千方百計的剪下來,集中粘貼到一個“大演算”的本裏。
後來看了金庸老先生的《雪山飛狐》,對遼東烏蘭山玉筆峰後的闖王寶藏心馳神往。甚至把學校圖書館裏那本畫有遼寧朝陽一帶的地圖冊反複拿來借閱,進行研究描紅。在地圖上,烏蘭山的位置隻是一個小點,我在上麵不知道畫了多少個紅圈和標注。
再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知道了闖王寶藏不可能藏在遼東。一個滿清最大的敵人,怎麽可能把自己的國家寶藏,埋到敵人的老巢裏?即便是有燈下黑,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想法。那幾十車的財物,千裏迢迢之下,也運不出關啊。
然而我對闖王寶藏終究是不死心的,在前幾年張獻忠的沉船之寶被陸續挖到之後,我更是激動不已。
於是我沿著大順軍的發展脈絡,希望能在紛雜的明朝時人筆記,或者曆史典籍中,再加上一些個人主觀猜想,能查到一些闖王寶藏的線索。(我對寶藏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反正隻要沒挖到,就不能否認它不存在。如果挖到了……咳咳)
總之,最後整理出來的,也就是現在讀者大人您看到這篇文字了。
那麽首先是這個“闖王寶藏”是怎麽來的呢,那就是李自成部隊初期的主要經濟來源————“追髒助餉”
在大順朝初期,一直宣傳的是三年免征錢稅,軍隊所需的銀子,都是通過“追髒助餉”得來的。
在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進入河南之前,李自成已經被明軍打到銷聲匿跡,最多也就千、八百人。顯然這時候李自成是沒錢的。
打下了河南的洛陽之後,開了福王朱常洵的王宮,賺到了第一桶金。具體拿了多少錢不知道,但是從兩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第一個是明人的筆記,說是在李自成攻打襄陽的時候,守城的官軍大罵“王府金錢百萬,卻一毛不拔,空著肚子讓我們殺賊,讓我們都餓死嗎?”(《綏寇紀略》卷八《寄園寄所寄》卷九《二申野錄》卷八)
這裏的金錢百萬是一個虛數,但很顯然福王府裏是有很多錢的。
後來李自成破了福王府,這個錢大致有兩個去處。
其一:是賑濟了百姓,進行募兵擴軍
(《豫變紀略》:遠近饑民荷旗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
當然,這個賑濟肯定不是白白拿出糧食和銀錢給大家用,我想多半是要付出些代價的。
(《平寇誌》卷四、《綏寇紀略》卷九:募人為兵,月給銀五兩,饑民趨之鶩)
其二:運往山裏
顧誠在《明末農民戰爭史》裏說:運往山區,充作軍用(P143頁)
當然,顧老先生寫的書隻能算作曆史參考書籍,不能當做史料來用。但是顧老的考據,我想還是很紮實的,他既然這麽說了,我想“運往山中”的說法肯定是在哪裏看到過。
可惜顧老爺子並沒有說怎麽運的,又運到了哪個山區。
不過李自成大軍的運動軌跡,這一段是很清楚的,十二月份從商洛山中而出,十二月初破郟縣,二十一號破宜陽,再之後便攻打了洛陽。
所以說,如果按照正常思維的話,當時李自成羽翼未豐,突然得到了福王府的大筆銀錢,也一定會有藏些家底的想法。防止以後萬一兵事不利,有了這些銀錢,也可作不時之需。
所以順著自己的進攻路線,把福王府獲得的財寶運回到最近的商洛山中。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推斷。於是我在◆商洛山◆這個地方畫了個重點符號。
再之後的一個月,張獻忠出川破了襄陽,拿了襄陽王宮的很多錢,等李自成後來再得到襄陽的時候,錢都被張獻忠拿走,基本就是個空城了。(《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四:(張獻忠)發銀十五萬以賑災民)
在此之後,李自成走上了發跡的道路。三打開封,最後開封被黃河大水淹了,(這段複雜,三種說法都有典籍佐證,有機會的時候需要單獨討論)整個城市都埋在了淤泥之下。
反正開封裏麵的錢誰都沒得到,後來崇禎皇帝還找了些太監去清淤挖寶,不過收獲也不多。
所以開封城肯定是沒錢賺的,不過後來在陝西西安的秦王宮和山西的太原,李自成都是賺了盆滿體滿。隻是那個時候大順軍已經家大業大。軍費開支已經成了一個甩不掉的重擔。
李自成在陝西東渡黃河以來,可以說明軍望風而降。而這些投降過來的明軍,就是一張張吃飯的嘴。人家投降過來了,崇禎多年積欠的餉銀不說補發一下吧,至少這個月的餉銀現錢總不該虧欠了吧。
所以說我覺得這個時候李自成非但沒攢下什麽錢,恐怕還要花出去不少。一直到重頭戲的來臨,大順軍攻占北京。
所謂◆闖王寶藏的傳說◆也就是來自這裏了。
那麽李自成在北京城弄到了多少錢呢,每個典籍上記載不一。
《甲申紀事》說:銀尚存三千餘萬兩,金子一百五十萬兩。
《甲申核真略》說: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幹萬
《二素記事》:李自成括內庫銀九千幾百萬,金半
研究明末的曆史專家顧誠老先生也認為這筆錢相當的龐大,他的考據是:銀子三千七百萬,金子一百五十萬兩。
之後就是“追髒助餉”了,按照官員的級別,明碼標價。拿不出這些錢就打,甚至打死。
(《甲申核真略》給出了拷掠官員的具體價碼: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五萬、三萬科道五萬吏部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署以千計……)
我想,按照常理來說。這種拷掠除了收黃金、白銀等現錢外,其他一些珍貴首飾,古玩等應該是可以作價的。
當然,後來“追髒助餉”擴大化了,或者說太“公平”了,沒有做到團結一切需要團結的力量,居然追髒助餉到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身上。
導致了遼東吳三桂集團對大順王朝的不信任,最後降而複叛,最後一片石順軍被遼東鐵騎和清軍的聯合部隊打出了驚天大逆轉。
一片石之後,李自成帶著他從北京拷掠而來的財物(闖王寶藏)一路西奔。而吳三桂和多鐸在一片石戰役後,沒有進入北京城修整,而是被多爾袞指派,想在河北境內截留住李自成從北京獲得的大量財寶。
那麽吳三桂和多鐸截留住闖王寶藏了嗎?當然沒有!
在河北境內,清軍的一路追擊,大順軍逃跑之餘,一共打了兩場阻擊戰。
第一場是在慶都打的(河北望都縣),這一仗是穀英(穀可成)殿後,打的絕戶仗。最後穀英部隊為了殿後,阻止清軍的追擊竟然全部戰死沙場,穀英也在此役中陣亡。
穀英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打開史料就可以看到,大順軍以軍功封侯的不過寥寥十數人,蘄侯穀英在大順軍中的排位,應該是前十名的。也就是說可以穩穩進入大順十大開國元帥的人物。
這樣一個大人物居然就在這場阻擊戰中死掉了,雖然史書上的記載隻是寥寥數個字,但此戰之慘烈,也可想而知。
(由於史料缺失,這個大順軍蘄侯究竟叫“穀英”還是叫“穀可成”,又或者叫“穀大成”。現在都是個謎了,暫且叫穀英吧)
第二場阻擊戰是在真定打的,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正定這個地方。李自成親自出戰,據說還受了點輕傷。
然而這兩場仗都沒留住大順軍的主力,最後還是讓大順軍逃了。
在《保定府誌》卷十七有一段記載很有意思,“大內錦綺纏掛在樹上,鑄金為瓴甋拋置道右”
瓴甋就是瓶子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殿後的軍隊在逃跑的時候把綢緞掛在樹上,把一些鑄金的瓶子扔在道旁,來讓追兵撿拾,以遲滯清軍的追擊速度。
那麽從這句話中就能有兩個結論。
第一個:李自成從北京得來的寶藏裏麵確是不光是金銀,還有一些“財寶”。比如這個“鑄金為瓴甋”。你說我能不能理解成宣德爐一類的東西呢?
第二個:這些東西都是殿後的部隊扔在地上的,那麽最前麵跑的主力部隊,拿的寶貝肯定更多,也更好。
換一個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如果後麵有人追殺我,我跑的時候肯定把冰箱彩電這些笨重的東西先扔了,懷裏揣著的是更為精細的大金鐲子,小手表……嗯,或許還有筆記本電腦。
最後,多鐸和吳三桂他們一路追擊到太行山的腳下,史書記載“馬困人疲,不能遠遂”於是回轉了北京。李自成的大軍連同寶藏也過了井陘、固關進入到了山西境內。
李自成攜帶寶藏的大部隊等過了太行山以後,就沒有受到任何攻擊了,李自成帶著“闖王寶藏”安穩的進入了太原城。
這個時候李自成做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就是分派各路人馬守住太原城的幾處礙口,(馬崇禧守固關陳永福守太原,張天琳、薑鑲守大同)
自己居然不在前線指揮山西的作戰,而是帶著部隊回到了陝西。(正是這個決定,也導致了後期山西局勢的全麵敗壞與崩盤)
那麽李自成為什麽急著回西安呢。我認為很大的一個可能就是把“闖王寶藏”運回去!
緊接著,曆史就走到了我這本書《明末第四天災》的開始階段,清廷分派東西兩路大軍直取中原。(進兵路線就不詳細說了,跟本文無關)
李自成和多鐸在潼關大戰了十三天,由於阿濟格軍團這時候也從延安,禦林方向下來了,兩軍夾擊之下,李自成知道西安難保,最後決定放棄西安,以傾國之兵去攻打南京。(如果玩過早期即時戰略遊戲的玩家都知道,這裏有個專有的黑話名詞,叫做“換家!”)
但既然稱作“換家”,首先來說就要搬家,就像我書中所說的那樣,金銀什麽的都好辦,這玩意是硬通貨。
可你手裏拿兩個青花大梅瓶和一卷顧愷之的畫軸,你找誰換錢去啊。要知道那可是亂世,有些地方甚至都人肉相食了,誰還要買你這古董。即便是再好的東西,也一時難以賣上一個好價錢啊。
(關於◆闖王寶藏◆裏到底有什麽寶物,其實我在《明末第四天災》裏也大致猜測了一下,反正我估計也就是這些東西了)
這些東西很多,賣沒出賣,帶又帶不走,那麽怎麽辦呢?我認為埋起來,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那麽埋在哪呢?如果打開地圖就會發現,離西安城最近的山區,就是下麵的八百裏秦川了。
而商洛山區,也是秦嶺的一部分。
這個地方對於李自成來說,可是太熟了。
首先呢,姚雪垠老在《李自成》的小說裏幹脆就說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待了兩年,要知道姚老《李自成》在重要的地方可絕不含糊,看成半部史書並不為過。跟三國演義那種戲說可是完全不同的。
明末曆史專家顧誠老雖然不認可姚老在商洛山中待了兩年的說法,但也說李自成在三省交界的山區裏偃旗息鼓了兩年(當然,這個山區也包含了商洛山),最後是從商洛山的方向進入河南,開始了征戰天下的開端。
而各種史料駁雜不一,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崇禎十一年——崇禎十三年的這段時間,李自成在商洛山的確是大量活動過的。
第二呢,李自成不但對商洛山這地方極熟,而且根據我之前的研究,李自成在得到福王府的寶物後,曾在商洛山中埋了一次。
按照“犯罪心理學”來說,人類的行為模式,很容易重複之前的成功經驗。
既然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埋了一次寶,那能不能埋第二次寶貝呢?我覺得大有可能!
第三點呢,就是李自成的行動軌跡,別忘了李自成放棄西安後,進入湖北境內,是要經過商洛山的。有了之前的猜測,再加上這一條,是不是幾率更大了一些呢?
所以我才在《明末第四天災》中,各種鋪墊,讓熊元霸又是跳崖,又是溯溪而上。跋山涉水,從水經注的鬆果山位置,一直跑到崤山的水流支脈,最後又費勁巴拉的跑到了商洛山區,才撞到了正在埋闖王寶藏的田見秀和張鼐。
那麽肯定有人要問了,你這麽斷定“闖王寶藏”就在商洛山,難道不能在其他地方嗎?比如說九宮山,要知道李自成最後可是死在了九宮山。那麽有沒有可能是李自成想埋寶藏的時候,無意中被程九公撞到打死了呢?
好吧,那麽我們再說一說排除法。在放棄西安之前的事情就不說了,我覺得已經說得很詳細了,那麽再說說李自成放棄西安之後發生的事情。
首先來說,李自成的戰略計劃是“大順軍傾巢沿江而下,攻占南京,以作發展”
這個計劃即使現在我看來,也未必是一個壞的計劃,隻不過執行的中途出了兩件最致命的事件。
第一個致命事件就是田見秀的“仁慈”壞了大事。李自成撤離西安的時候,發現西安的輜重太多沒辦法帶走,於是下令田見秀一把火燒掉。但是田見秀也是窮苦人出身,知道這糧食的珍貴,燒糧食這事,比割自己的肉還難受。
(不用說那個時候,即便是現在,我看到綜藝節目裏糟蹋糧食都不舒服。更不用說那時候農民出身的田見秀了,要知道田見秀可是真正挨過餓,知道民間疾苦的)
所以這個糧食就沒燒,給後來的阿濟格大部隊獲得了輜重上的重要補充。
然而田見秀的這個寬仁的舉動,非但給大順軍帶來了滅頂的災難,給老百姓也同樣帶來滅頂的災難,這是田見秀萬萬沒想的。
李自成知道了這件事後,為了遲滯阿濟格的追兵,進行亡羊補牢。在趕往荊襄的一路上,進行了殘酷的堅壁清野行動,所過之處皆成廢墟。連水井也全部填死。即使有僥幸逃到山裏的居民,回來之後也無法生存了。
第二個致命事件就是放棄襄陽,把所有人都叫上,全力攻打南京。不得不說,由於建國事件短,手下沒有出色的謀臣,這是一個重大的失敗。
當時荊襄都在李自成軍隊的控製之下,而襄陽更是經營了一年之久,當時的襄陽的守將白旺就建議留下一部分人來鎮守襄陽,阻擊阿濟格的追兵,但是李自成拒絕了這個建議。
我旅遊的時候去過襄陽,城牆周圍就是漢水。不到實地你絕對不知道那種震撼程度。可以說在蒙古鐵騎擋在襄陽城外十幾年是絕對有道理的。如果當時聽從了白旺的建議。曆史還不知道會如何改寫。
總之,當時的情形很有意思,整個地圖變成了一場奔向南京的接力賽,跑在最前麵的是左良玉的隊伍,中間的是李自成,最後麵追的是阿濟格。而他們的目標都隻有一個,就是南京。
那麽我為什麽要在這裏花上大量的篇幅說這件事情呢,因為在這種接力賽一般的跑步中,是很難有閑暇再去分出兵力搞什麽“闖王寶藏”的。
另外這裏還有一個誤區是,並不是說李自成的十幾萬人堆成一個小堆或者一個軍團往前跑,其實當時的陣線拉的非常的長。
這就跟淝水之戰的時候一樣,苻堅這邊都打敗回城了,那邊從各地抽調的部隊還沒趕到戰場。
李自成在這一場接力賽中,被阿濟格的部隊追殺得有多急呢。就是這一路上,作為大順軍武將首腦的劉宗敏、文官首腦牛金星、宋獻策全部被俘。老營家屬部隊被抄。甚至準備攻打南京的幾百艘戰船都被截獲。
等這幾百艘好不容易收集起來,準備去攻打南京的戰船被燒掉後,大順軍攻占南京的計劃就徹底破產了。
於是大順軍改變了行軍路線,轉向西南,最後,就是九宮山遇到程九公民團的事件了。
那一起事件完全是一場意外,然而曆史就是這麽愛開玩笑。
頭號人物李自成意外身死,二號人物劉宗敏和牛金星、宋獻策或被殺,或被俘,或投降。
大順軍這個時候其實還是有實力的,並不像大家以為的是,李自成走到九宮山已經窮途末路了。
真正最大的打擊是群龍無首,此時李自成的侄子李過和高一功領著北路軍還在千裏之外。南路軍官職最大的是權將軍田見秀,和李自成最親厚的是幹兒子義侯張鼐。
結果田見秀在焚燒西安糧草輜重的時候出過重大失誤,此時大順軍這麽慘,和田見秀有直接關係。
而張鼐在九宮山和李自成一起出去的,結果李自成死了,幹兒子張鼐自己卻完好無損的跑回來的,這個事任你有千般的理由也無法原諒。
所以說這時候有能力領導大順軍的兩位高級將領都犯了政治錯誤。組織結構一下子就散了。群龍無首,各自為戰。
後來盡管又跟滿清持續作戰了十幾年,終究還是埋骨青山,令人唏噓。
————————————————————————————
總之,按照我的推斷,如果“闖王寶藏”存在的話,那麽一定就是在商洛山區!
等我有錢有閑了,或許會去商洛山裏住上一陣子……感受一下寶藏周圍的香甜空氣……
(對了,最後還要囉嗦幾句,國家寶藏這種東西意淫一下可以,但千萬不能起了貪念,即便是看到了,也不能去挖。
按照我國文物法規定,一切地下埋藏屬國家。(包括沉在水裏的)這個是重罪,不可馬虎。如果有了發現,要第一時間報警。這東西都是國家重寶。
前幾年那個在金沙江水下盜竊張獻忠金印的那個,即便沒槍斃,也是十年以上吧?張獻忠那個最多也就是蜀王的一些不值錢貨色,闖王寶藏可是大明三百年京畿積蓄的精華所在,隨便一個不起眼的東西,估摸也是十年以上的罪過。
所以萬萬不可觸摸法律紅線。覬覦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閑功夫,不如研究一下外國的,比如所羅門王的寶藏和隆美爾的寶藏.……嘿嘿嘿,這個我也有心得,有機會咱們再掰扯)
PS.本篇考據內容大量參考顧誠老爺子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