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8章 戶部
四月十八日,正式就職於戶部尚書。
戶部衙門跟禮部衙門比鄰而居,右側是吏部衙門,只是戶部衙門跟吏部衙門中間有一條夾道,夾道可以通往後面的工部衙門、兵部衙門、太醫院和欽天監等中央衙門。
由於今日林晧然前來上任,戶部左侍郎馬森和戶部右侍郎黃養蒙已經等候在衙門前,恭候著新任尚書的到任。
戶部除了左右侍郎外,下設十三司郎中,分屬浙江、湖廣、江西、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司清吏司。
每司設郎中一人,秩正五品;員外郎一人,秩從五品;主事二人,秩正六品。此外還有照磨所、廣積庫、內、外承運庫、軍儲倉等職司。跟著府衙的六科目相類似,每司的責任可分為民、度、金、倉四科。
民科,主管所屬省府、州、縣地理、人物、圖志,古今沿革,山川險易,土地肥瘠、寬狹,戶口、物產多寡登耗之數;度支科,主管會計夏稅、秋糧存留起運及賞賚、祿秩的經費;金科,主管市舶、魚、鹽、茶、鈔稅課及贓罰的收折;倉科,主管漕運、軍儲,出納科糧。
正是由於事務繁多,戶部的官吏達到了三百人之多,卻是六部人員最多的衙門,而這些人悉數等候在這裡。
「來了!」
當林晧然的儀仗隊出現的時候,便有差役從巷道口急匆匆跑地回來通稟於兩位侍郎,眾官吏亦是跟著激動起來。
跟著就職知府有所不同,京官的就職儀式歷來是一切從簡。
林晧然的儀仗隊雖然豎起了一對對亮瞎人眼的旗牌,但並沒有鳴鑼打鼓,顯得很是低調地乘坐轎子前來上任。
很快地,那個八抬大轎來到了戶部衙門前,緩緩地落地后,身穿正二品嶄新緋紅官服的林晧然從轎子中走了出來。
三品文官的補子是孔雀,而二品文官的補子則是錦雞,這隻佇立於青石上的錦雞顯得格外的威風凜凜。
「下官恭侯正堂大人上任!」
戶部左侍郎馬森和戶部右侍郎黃養蒙都是福建人,馬森的體型偏瘦,黃養蒙的體型則是矮胖,亦是率領眾官吏恭恭敬敬地進行跪拜道。
林晧然望著面前黑壓壓一大片的官吏,其中不乏熟悉的身影。既有他的同年好友楊富田,亦有剛剛入職戶部的學生蒙詔,還有廣東的同鄉海瑞。
官場便是如此,官員間的關係顯得是千絲萬縷,特別是師生、同年和同鄉的關係令官員間幾乎是無所遁形。
「馬侍郎、黃侍郎,請起!諸位,都起來吧!」林晧然上前先是對著兩位侍郎親切地虛扶,然後對著一眾官吏又是淡淡地說道。
眾官員恭敬地謝過後,亦是紛紛從地上站了起來,只是大多數官員的眼睛頗為複雜地望向了林晧然,其中便是包括雲南司主事海瑞。
「正堂大人,衙內已經打掃乾淨,請您移駕上任!」馬森已經年近六旬,臉容顯得俏瘦,整個人頗有官相,對著林晧然溫和地說道。
林晧然輕輕地點頭,抬頭望了一眼戶部的大門,便是直接走進了這座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戶部衙門。
戶部衙門跟禮部衙門和吏部衙門的佔地一致,不過門面更顯氣派,而裡面亦是經常進行修葺,院中的青磚顯得平整而乾淨。
終究是執管天下錢糧的衙門,卻是不可能過於虧待自己,哪怕有著「官不修衙」的傳統,但經常性翻修一部分亦是很有必要的。
林晧然穿過正院,徑直來到了正堂,拜正堂印。這是戶部的部印,整個戶部衙門僅此一枚,一切戶部的公文均需加蓋此印方能正式生效。
隨著林晧然往堂上坐下,眾官員依次上前參拜,紛紛主動報上官職和姓名。
禮部僅僅有四司,但戶部卻足足有十三司,是六部擁有最多司級官員的衙門,以致林晧然沒能一下子全部記下來。
只是他大概有些猜測,由於戶部同樣秉承著異地任官的原則,通常都是南人管北省、北人管南省,倒是有著規律可循。另外,楊富田、蒙詔和海瑞都是相熟之人,想要記全亦是數日功夫的事情。
眾官員在逐一拜過林晧然後,則是悄然地回到所屬的位置,靜靜地等候著這位早已經名震天下的新尚書訓話。
林晧然望著面前的一眾官吏,知道戶部跟禮部有所不同。
禮部主要是科舉、教育和接待外賓等事務,算是比較務虛的工作,很多事情按部就班即可,所以李春芳那種老好人便能夠管理好禮部。
反觀戶部,執管著大明朝廷的錢糧,跟著十三省有直接的業務往來。不僅需要更多靈活變通的手段,而且還涉及到巨額錢財,卻需要更加鐵腕的手段才能治理好戶部。若是還想要多做一些事情,那麼就更需要鐵腕的手段。
林晧然的臉色微正,對著在場的官員訓話道:「本正堂剛剛到任,雖於戶部事務不熟,然本正堂想要先跟諸位約法三章。汝等皆要依照遵行,此舉算是先禮後兵也!」
由於戶部右侍郎是常駐於通州兼任倉管總督,戶部左侍郎則會時常前往九邊監督軍餉,故而戶部不再有明確的左右侍郎分工,通常都是戶部尚書主管一切。
眾官吏亦是早已經打聽到林晧然的官風,現在近距離地領教到這個鐵面部堂,亦是暗暗地捏了一把汗,硬著頭皮齊聲地回應道:「請正堂大人訓示,下官定當遵行!」
林晧然輕輕地點頭,便是一本正經地道:「素聞有官員時常缺席,以往如何散漫,本官不予追究。然至本正堂上任之日起,每日點卯不可無故缺席,外派歸京者最遲返京次日卯時前來本部報備,逾越者均按太祖的定製而罰!」
堂下的諸多官員聽到林晧然緊抓考勤,心中頓時是暗暗叫苦。
他們戶部的事務比較多,且需要的專業比較強,故而不少官員到戶部其實是混日子,缺勤的情況是比比皆是。很多從外地返京的官員由於離開的時候比較長,他們都是先跟家人團聚數日,這才會慢吞吞地前來報備。
眾官吏面對著如此嚴苛的新正堂,亦是乖乖地硬著頭皮回應道:「下官謹遵正堂大人訓示!」
林晧然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裡,顯得鐵面無私地繼續道:「戶部執管大明的錢糧之事,每司負責一省之地,事務極為繁雜,非勤務者不可任也!今十三司郎中須全副精神注在事務,今日事今日畢,遲則生遲,弊亂之始也。今後事務本正堂均定下限期,限期不決則記過,記過多過者則……以失職而論矣!」
這……郎中失職?
眾官員聽到這番話,在感受到林晧然的鐵碗之時,亦是暗暗憐憫地望向了十三位郎中。卻是萬萬沒有想到,林晧然的第一板斧斬向了十三位郎中。
戶部郎中在京城算得上是地位崇高的官員,雖然沒能像吏部考功司郎中和文選司郎中那般可以直接無視督撫,但他們則是能夠節制於管轄屬省內的布政司和府縣級等官員。
偏偏地,他們今日卻是遇上了林晧然,脖子上被懸上了一把斬刀。
林晧然現在已經身居戶部尚書,將來入閣拜相是板上釘釘之事,內閣又有當朝次輔吳山撐腰。一旦他真想要將某位郎中進行調任,其實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哪怕各方爭鬥如何,亦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卒再打上一場,特別徐階早已經言明政務還諸司。以前在嚴訥的手下還能得過且過,但現在則很可能要被外放了。
「下官謹遵正堂大人訓示!」十三位郎中心裡是暗暗叫苦,只是面對著這位素有革新之名的新正堂,亦是紛紛無奈地拱手回應道。
他們其實亦是明白,林晧然給他們十三位郎中施加壓力,而他們想要保住自己的位置的話,那麼則相應地要對下面施加壓力了。
林晧然看著十三位郎中的態度還算端正,便又是正色地訓示道:「受不得窮,則立不得品。戶部的堂食今後不得再開小灶,自本部堂而下,皆一起同堂同食,由專人管理!」
這……
原本事不關己的員外郎和主事則是暗暗叫苦,戶部的伙食是有了名的好,而他們官員更是好上加好。只是偏偏地,林晧然竟然指向了這裡,直接取消了他們吃小灶的權利。
咦?
下面的胥吏倒是頗為意外,不由得對這位新尚書生起了一些好感。
他們雖然沒有埋怨戶部的伙食,但看著跟那些官員的差距,心裡難免會有心理落差。特別這些官員對戶部賬務頗為外行,真正幹活的卻是他們這些胥吏,現在伙食能夠處於一個水準線上,卻是令到他們的心裡感到了一些平衡。
海瑞在聽到這約法三章,亦是重新審視著這位高高在上的同鄉。
「下官謹遵正堂大人訓示!」眾官員一併施禮,面對著如此強勢的新正堂,亦是只能勉強接受這個安排了。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林晧然出任戶部尚書,那麼一切自然是由他說得算了。
跟著官員說完這一切后,則是讓他們各自散去,而他則是開始熟悉這裡的新環境。
戶部正堂後面是二堂,點卯的場所便在此,兩側是正堂屬吏的辦事之所。再後面則是一處庭院,籤押房和火房均在這裡。
籤押房只是比先前的稍大,但再進則是一間擺放著四個書架的房間。上面堆放著書籍、卷宗,有著一張羅漢床,這裡可作作息或休閑之用。
另外還有一道小門,裡面的東牆放置了一張精緻的雕花大床,旁邊的衣櫃和洗漱用品均是齊全,宛如是自家的卧室般。
隨著地方的提高,待遇已然是有所相同,這亦是為何大家是削尖腦袋亦要千方百計地往上鑽的源動力。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林晧然在籤押房上掛起一個警示自己的話語,便是拉開了他執掌戶部的生涯。
這個嘉靖四十四年的四月,已然是顯得很不平靜。
隨著林晧然和高拱離開禮部,詞臣體系迎來了一次大調整。
太常寺卿兼國子監祭酒高儀升任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陳以勤直接升任禮部右侍郎,南京國子監祭酒潘成改任大常寺卿兼國子監祭酒,右贊善兼翰林檢討殷士儋升為翰林侍講。
不過在這場調整中,原本有望再進一步的裕王的老師翰林院侍讀學士胡正蒙突然病故,這位嘉靖四十四年的副主考官就此離開人世。
卻不知是張居正的命格太好,還是陳謹流年不利,原本他同樣有機會再進一步的,但因父喪要返鄉守制。
陳謹是嘉靖三十二年的狀元郎,又有著徐階為恩師,可謂是前程似錦。只是在嘉靖三十四年,他奉命離京冊封藩府,因病逾期落職,被外放任惠州推官。
翌年,因治理地方政績卓著,經徐階提攜升任南京太僕寺丞,不久改任尚寶司丞,轉授南京國子監司業,今遷右春坊中允兼翰林侍讀。
正是在徐階的悉心栽培下,陳謹雖然有過外放的波折,但現在亦算是迎頭趕上,此次完全能夠謀得翰林侍讀學士的職位。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陳謹因為父喪而要回鄉守制三年,卻是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已然是要落後於張居正等人。
另一方面,由於胡松出任吏部尚書,加上徐階穩居於首輔之位,徐階對嚴黨殘餘分子的清算悄然開始。
吏部右侍郎朱衡「升任」南京刑部尚書,刑部右侍郎萬虞愷調任南京刑部右侍郎,甚至戶部右侍郎胡黃養蒙亦是受到彈劾。
另外,刑部以刑部尚書黃光升為首的官員上疏朝廷,請求調任刑科給事中歐陽一敬。
正是在這種種的亂象之中,五月已然是悄然來臨了,亦是迎來了五月的第一場大暴雨,正是瘋狂地洗刷著京城的宅子和青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