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紫依歎完氣之後,紫依走上舞台上去然後坐在說道:“反正今天也是皇帝爹爹的壽辰,我就給你解釋一下所謂的‘龍袍’吧,龍袍呢就是皇帝專用的袍,又稱為龍袞,因為龍袍上繡龍形圖案,所以就用此名,龍袍它的特點呢就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還有龍袍還泛指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我以前聽了一個傳說就是有一個皇帝他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因為他說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從那以後曆代沿襲為製度 。
又在某某年 ,又有一個皇帝他叫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每個朝代都是有所變化 的。
龍數一般為9條,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裏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有一個朝代叫做清代,清代它的龍袍上還繡“水腳”( 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複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采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有一個朝代叫做漢代,漢代皇帝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製。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係上絲帶,在頜下係結。
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隻是係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製始於周代,曆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很多很多年很多年的。
龍袍是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那個書記載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有一年年在一個地方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製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龍袍的空地為明黃色,領、袖俱石青色,片金緣。上麵繡有12個困龍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的異名)、宗彝(長尾猴尊)、藻(墊玉的彩色板)、火(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粉(就是繡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就是繡在衣上的花紋)、黻(音府。就是禮服上白與青相間的花紋)的形象,其餘均為排列均勻的如意頭 、蝙蝠和象征富貴的字紋樣。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 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以棉、袷、紗、裘製,各惟其時。
龍袍專供皇帝穿著,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隻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抓,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製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傳說人物在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 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采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的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後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恒穿的龍袍第一次采用黃色。
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征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明清。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如意頭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之分。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圓領,右大襟,馬蹄袖,有扣絆。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
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征著高貴。清朝皇帝的龍袍繡有九條金龍,位置分別為前胸和後背分別有一條正金龍,下麵前後分別有兩條行金龍,肩部左右兩側分別有一條金龍,右麵內襟裏麵還有一條行金龍。每件龍袍從正麵或背麵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條龍,恰好與九五之數相吻合。
龍袍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上麵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
龍袍上除了龍紋,還有十二章紋樣,其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祥雲、蝙蝠等。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取其鎮;龍取其變;華蟲取其文、會繪;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黼若斧形,取其斷;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辯。這些各具含義的紋樣裝飾於帝王的服裝,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龍,應機布教,善於變化;如山,行雲布雨,鎮重四方;如華蟲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淺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滌蕩,清爽潔淨;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為萬物之依賴;如斧,切割果斷;如兩己相背,君臣相濟共事。”總之,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鑒別真正的龍袍主要從做工、麵料和紋樣三大方麵來看。首先,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也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金線或者絲線,尤其緙絲工藝目前很難仿造。其次,我用的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於那個我自己研究的布,我的布善於織金妝彩以及倭緞、神帛的織造;有一個地方的緙絲、刺繡工藝最精;湖絲的品質最為優良,如綾、羅、紡、縐、綢等多由杭州織造。
最後,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多限於皇帝服飾之上,其他皇宮貴族服飾上均不可有此紋樣,所以說紋樣是鑒定龍袍的最好方法。
還有哦,就是從古到今,龍一直作為我們形象的一個代表性標誌而為中外所普遍認同。
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龍成了我們的象征、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象征。
對每一個龍的傳人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
為了表示對皇帝珍重,把皇帝比作龍”,說完看了看驚呆了的眾人說道:“你們懂了嗎?”
軒轅成聽了紫依的話,軒轅成高興慘了,軒轅成立刻把紫依做的這件龍袍封為皇家物品,並且大笑道:“哈哈,說得很好,哈哈”。
軒轅澈聽言想道:“依兒,你到底哪裏來的這麽多道理,難道真的隻是傳說嗎?為什麽你總是那麽神秘,依兒,可不可以向我坦白一些事情,我越來越覺得我根本就不了解你”。
其他國家的使者都很希望得到那件龍袍,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軒轅國是一個大國,不是自己能惹的,就算自己得到龍袍也不敢穿,那拿來還有什麽用呢,還不如就讓龍袍在此地,這樣,自己也不會過得心驚膽戰的,所以眾人都打消了得到龍袍的念頭。
軒轅淩看著這龍袍,軒轅淩心想:“龍袍,嗬嗬,代表龍,那麽,本王遲早要做這條龍”。
蘇珊則是在想象軒轅俊穿著這龍袍的樣子,想著想著蘇珊嘴角就露出了笑容。
軒轅俊則是在想象軒轅澈穿著龍袍的樣子,一定是很威武,很像龍。
南宮默則是在心裏想:“依兒,我越來越舍不得你了,但是,嗬嗬,為了你的幸福,我必須放手,我隻能在你的身後默默支持著你”。
南宮逸則是在心裏想:“澈王妃,不愧是奇特女的”,想完南宮逸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看向軒轅靜雅。
紫依又說道:“皇帝爹爹,不如這時候你去換上試試”。
軒轅成聽言點點頭就朝著內屋裏走去。
紫依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靠著軒轅澈。
軒轅澈淡淡地說道:“依兒,你的想法都很獨特,你總是讓人離不開視線”。
紫依淡淡一笑,然後吃著葡萄。
過了一會兒,軒轅成穿著龍袍走了出來,待軒轅成剛剛走到龍椅旁邊的時候,下麵的文武百官都跪在地上大叫:“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軒轅成轉過身來說道:“眾位愛卿平身”。
紫依見狀欣慰的笑了,因為,軒轅成穿著這套龍袍真的很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