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 玉龍雪山
“……言歸正傳吧,知道我為什麽會來雲南跟你們會合嗎?前麵我說過血玉一事,漢生你是不是自從帶上血玉就感覺氣血調和得非常好?從來沒有過不適?”
華禹看了眼一臉‘諂媚’的安宏司,不屑地撇了撇嘴,這老頭,聽說他兒子有救了,變臉可是比變天還快。但想著還有正事要說,他也懶得跟他計較,扭頭看向陳漢生問道。
“恩,這麽多年我身體都還不錯,沒有生過什麽病。偶爾感冒、發個燒,也不過一兩天就好了。華伯伯,難道這跟血玉有關?”
血玉自從戴在自己身上,陳漢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它所傳導至自己身上的那抹若有似無的溫暖氣息。因為習以為常了,所以要不是華禹今天提起,陳漢生可能都忘了自己身上還戴著一塊血玉。
“恩,你身上那塊血玉,跟鳳鳴戴的那塊其實都產自同一個山脈,那就是玉龍雪山。到目前為止,作為藏傳佛教神山的玉龍雪山,深受當地人的敬仰,他們並不喜歡讓人們去攀登。所以會賦予玉龍雪山許多神秘的故事背景。
許多登山愛好者,一直隻當這些故事是當地山民故意編排出來,為的就是阻止他們登山。他們將無法成功挑戰玉龍雪山歸因於雪山的溫度帶變化非常大,山上氣流時常不穩定,經常產生雪崩現象,氣流的不穩定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差距非常之大。
但經過這一兩年的走訪,我才明白當地人所杜撰出來的那些故事,有至少三分之二的內容是有據可查的。
比方說,在玉龍雪山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有個叫旭馹的小部落,他們世世代代守衛著雪山,當我無意間闖入他們的領地時,竟看到在他們的祠庵裏供奉著用一整塊六十厘米長的血玉雕刻而成的火龍。
山民們告訴我,那是他們世代供奉的神龍,至於那座龍是神秘時候雕刻而成的,由誰放在祠庵裏的,他們不得而知。
漢生,那血玉的成分跟你身上戴的血玉是一模一樣的。山民們雖然不知道他們的血玉火龍由誰創造的,但這血玉他們可以萬分確定,是產自玉龍雪山。
也正是因為血玉的存在,所以即便身處四千多米的極寒高度,那個隻有一百來號人的旭馹部落的山民們,不過身穿我們春秋天穿戴的薄衣衫,就能度過歲歲年年。”
隨著華禹的解說繼續深入,整個正廳裏,出現了死一般的沉靜。就連安宏司這位見多識廣的收藏高手,也聽得是連個眼睛都不敢眨巴一下。
“華伯伯,您的意思是,這血玉具有自動散熱功能?任誰戴了都會有同樣的體暖效果?”
陳漢生也迷糊了,這信息量太大了,他不得不挑自己尚能輕易捕捉到的細節,問道。
“不,山民們告訴我,這血玉隻對被神龍眷顧的人有效。像我,到了那裏以後,亦然要穿著帶過去的登山羽絨服。不然別說我會被凍死,若是不用羽絨口罩蒙著臉,我連呼吸都是困難的。”
華禹搖了搖頭,認真地回應道。
“這事放在以前,我會覺得純屬扯淡。但正因為在旭馹部落看到了我和那些山民們的不同。我才相信這世界上,並且在雲南的玉龍雪山上,可能真的存在著神龍本尊。漢生,你應該就是被神龍眷顧的人之一,這點或許等你登上了玉龍雪山就知道了。”
接二連三神乎其神的言辭從華禹口中說出,不僅震驚了旁聽的魁子,就連陳漢生這位重生了一世的人都像在聽玄幻的故事。‘神龍’這個名字似乎離他太過遙遠,若不是華禹的為人在那,陳漢生都要懷疑他是故意要引誘自己上玉龍雪山了。
“華兄,既然山民們不喜歡外人登玉龍雪山,那你為何能到達海拔四千多米的半山腰?還有,你是獨自一人上去的?”
就在陳漢生不知該如何接華禹的話音時,安宏司代他問出了口。
“這事說來話長了,本來我是跟著山腳下一名向導,還有幾個想要一探玉龍雪山風貌的驢友一起上山的,但攀登到海拔兩千五百多米的地方時,突然遭遇了暴風雪引起的雪崩,一名驢友轉瞬間被掩埋在了浩瀚的白雪中。
包括向導在內的其他幾人死裏逃生後,剛開始見怪不怪地,大家夥想著等暴風雪過去了,再繼續上山。當晚我們就在一個突起的有十幾平米見方的山石頭下露營,一來能夠躲避漫天的風雪,二來也正好借助那塊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度過一晚……”
說到這裏華禹神色微變,雖然他試圖借助喝水這個動作來掩蓋自己的異樣,但在座的幾人還是捕捉到了他的不自在。
“華兄,後來呢?那幾人後來沒跟你一起爬上去?”
見華禹喝過一口茶之後,眼神飄忽不定地看向的某一處,頓了近一兩分鍾,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真相的安宏司壓低嗓音問道。
“第二天一早我醒來的時候,他們就不在了,而我身邊原本應該躺著那幾人的空地上竟出現了斑斑血跡,並且還有著托移的痕跡,那痕跡一直延伸到帳篷外的雪地中,沒了蹤影……”
經曆過無數生死的華禹,話說到這裏,也禁不住打了個寒戰。或許他是想到了當時在漫天雪地裏,隻有他一人麵對著那種讓人望而生寒的場景,是何等的無助和恐懼。即便見慣了生與死,但當時在那種境況下,估計華禹也是嚇得夠嗆吧。
“華兄,別急,再喝點水,這事若是你……”
怕華禹因為過往驚悚之事無法緩過神來,安宏司將麵前茶幾上的水杯遞了過去,希望對方能緩和緩和一下情緒,免得傷了身子。
“不用,你們一定很好奇是什麽東西把包括向導在內的幾人抓走了,也應該想知道我後來發生了什麽?”華禹稍微調整了情緒,掃了眼房內認真聽自己講話的幾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