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鄭國的災後重建 (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春秋第一百九十九年)
子產安排好一係列工作後——
就讓在城下的老百姓排列好隊伍,有秩序的登上城牆,避開大火。負責守城的兵士們,馬上下發武器裝備,讓他們也登上城牆進行守衛,一方麵保衛老百姓,一方麵守衛首都的安全。子太叔看到目前這樣的混亂,子產還讓兵士守衛城牆,現在的局麵,就是全部救火還來不及,所以就有些嘲諷的人對子產說:
“這樣興師動眾的守衛城牆,恐怕是晉國要來討伐我們了吧!”
子產嚴肅的說:
“我聽說,小國無論何時,忘記了守備,都是很危險的,更何況我們鄭國發生的大火災呢?隻所以國家不被輕視,就是因為隨時都有防備的思想。”
這個事情引起了晉國的精神緊張和不滿。
事後,晉國的邊境官員傳來消息說:
“你們鄭國發生了大火災,我們晉國的國君和大夫們都很擔憂,馬上進行占卜,四下裏祭祀名山大川,不吝惜自己的犧牲敬獻和玉帛,保佑鄭國,鄭國有難,也是我們晉國國君所擔憂的。
可是你們卻憤然的分發武器登上城牆守備,這是準備向誰進行問罪,我們晉國邊境的城邑很擔心,老百姓也很害怕,所以不敢不報告。”
子產一聽哈哈大笑,說:
“正如你說的這樣,我們的災難,就是貴國國君的擔憂,我們國家可能由於政事不修,所以上天降下了這個災難,但是又害怕奸邪的小人趁機禍亂,偷雞摸狗,並引誘貪婪的惡人,以發生對我們國家不利的事情,集中了我們國君的憂慮。
如果有幸我們不被滅亡,我們還可以向你們解釋清楚,如果不幸我們被滅國了,國君即便是擔憂,也來不及了,那樣也沒有機會向你們解釋了。鄭國雖然還和其他的國家接壤,不得不防,但是隻要是有難的時候,隻能希望和依靠晉國了,哪裏還敢對晉國有二心,你們神經過敏了,請放心吧。”
這場大火真是厲害。
燒得鄭國基本上成了一片廢墟,可見大火的威力。
第二天,火勢漸漸小了下來。
子產命令所有的官員各自管理好自己轄區內的勞役人員。讓在城外的老百姓幫助祝史在都城北麵,幫助清理地麵,並修築新的祭台,馬上向水神和火神進行祭祀和禱告,讓水神幫助滅火,讓火神趕快離開鄭國,然後又在都城的四麵進行禱告和祭祀,這是古人都認為最好的滅火手段。
接著開始登記被燒毀的房屋、人家、財產,並且免除他們的賦稅,分發各種建築的物資,開展生產自救,修建家園。
同時,組織人員開始集合一起,到祖廟裏麵一起嚎啕大哭三日,國家關閉市場交易,派人到各個諸侯國進行通報,尋求支援,鄭國的手段很有效,連宋國和衛國也都跟著鄭國的樣子學習,對抗發生自己國內的嚴重火災。
其中,隻有陳國不開展救火行動,任由大火焚燒,誠懇的接受上天的懲罰,很虔誠,也很糊塗。
其他國家接到了四國火災的消息後,都紛紛的前來慰問和幫助,隻有許國不管不問,一副與他們無關的樣子。
所以,天下的君子們都說:
“陳國和許國見死不救,見災不救,恐怕這兩個國家不得好死,會率先滅亡吧。”
這次大火,鄭國損失最嚴重。
大火發生在五月,一直到了七月,鄭國才有能力開始修建被焚燒的家園,在子產的帶領下,首先鄭國開始大規模的修建宗廟,並且誠懇的祭祀四方的神靈,然後再救助火災。
有了災難,老百姓已經流離失所,沒有能力了,隻能依靠國內的人民子弟兵了,所以說,每個國家的部隊,一般既是國防的保衛者,也是國家救災的前鋒,所以子產組織了鄭國的精兵強將,開始進行閱兵,親自講話,做救災的動員工作,讓兵士們開始清理場地。
在這場清理的工作中,首先要將城中各個被燒毀的建築進行拆除,進行清理,後續重建。在那個時候,一般來說,無論是國家還是家族,都是先拆個人居住的家室,最後萬不得已時,才能再拆自己的廟宇和宗祠,這也是尊重先人和神靈的表示。
鄭國的大臣子太叔,在這次的清除工作中動起了小心眼,他想先拆掉家廟,保留居住的家室,否則自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子太叔的家廟在道路的南邊,而他的居室在道路的北邊,而且比較的狹小。現在的拆除工作就已經到了這裏,不過距離子產要求首都清除的完工期限,已經超過了三天,時間非常的緊急,全城都在拚命的幹活。
於是,子太叔就讓自己的家人們和清除場地的兵士們一起,排在道路南邊,自己家廟的北邊牆根,麵向著家廟,並說:“如果子產上朝時候經過這裏,命令你們趕快幹活的時候,你們直接向麵對的方向幹活。”這就是先拆家廟的意思。
正好子產上朝經過這裏,看到還沒有清理完現場,就發怒了,命令兵士們趕快幹活,兵士們開始按照子太叔的安排,準備向南邊的家廟進行拆除,當子產走到了十字路口,站下來觀察周圍的工程情況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馬上就派人製止兵士們,讓他們向北先拆除北邊的居室。
這樣一來,子太叔的計劃破產了,他的居室首先被拆除了,估計晚上也要先睡帳篷了。
這個小插曲很有意思,但是反映了當時鄭國國都焚燒的嚴重性質,連大臣的家都保不住了,全部都要拆毀,你說這場大火,嚴不嚴重。
子產在這場大火中也算是指揮得當,恐怕也算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最早的消防指揮大隊長了吧。
這場大火事件的二年後。
即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鄭國子產有病。
他對太叔說:
“我死以後,您必然執政。隻有有德的人,才能夠用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莫如嚴厲。火猛烈,百姓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懦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死得就很多。所以說,為政寬大,難以治理好國家。”
果然,數月之後,鄭國的一代偉人,子產去世,子太叔執政。
子太叔不忍心為政嚴厲,而務行寬大政策,致使鄭國盜賊很多,聚集在萑苻之澤。子太叔後悔沒有早按子產囑咐辦,於是發動徒兵攻打萑苻之澤,將盜賊全部殺死。此後,鄭的盜賊稍有收斂。
孔子聽到子產死訊,流著淚說:“他的仁愛,是古人的遺風!”
子太叔接替子產在鄭國執政,他按照子產“為政宜猛”的意見,發兵攻殺萑苻之盜。
孔子稱讚這件事情說:
“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要用嚴厲來糾正。
嚴厲,百姓就傷殘;傷殘,就實施寬大。用寬大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大,這既是“寬柔相濟”的手段,政事便會因此而調和。
《詩》說:百姓已很辛勞,差不多就可以稍稍安康。賜恩給中原各國,用以安定四方。這便是實施寬大。
但不要放縱隨聲附和的人,以約束那些歹徒。應當製止侵奪殘暴,因為他們從來不怕法度。這是用嚴厲來糾正。
安撫邊遠,柔服近地,來安定我王。這是用和來使國家平靜。又說:不急不緩,不剛不柔,施政從容不迫,百種福祿臨頭。這便是和協的頂點。”
這也算是孔子借助子產之死,而發表一篇為政的論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