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魯“三桓”的形成 (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春秋第一百九十三年)
這幾年裏麵,魯國也不太平,國內發生著政治上的演變,魯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三桓”的形成,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到這這一年,就越來越明確了。
我們可以理順一下“三桓”形成的過程。
魯國政權,自從進入本章的昭公時代後,就開始被“三桓”把持,這已經是魯國一個難以解決的痼疾。
之後,在魯昭公二十五年的時候,宋國的宋元公,曾經有過一段對於魯國國君和“三桓”之間的精辟分析:
魯國的國政,此時在“三桓”中的季氏的手中,已經是傳承三代了,季氏把持朝政。魯國國君喪失權利也已經曆了四位國君,形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麵,在國君沒有民眾的擁護,而能夠實現自己誌向的,在曆史上還從來沒有過的。因此,國君才以此來鎮撫人民,根據《詩經,大雅·瞻卬》中:“人之雲亡,心之憂矣”的解釋:良臣百姓皆逃亡,心之憂愁填哀傷。
所以,魯國國君喪失了人民的支持,怎麽能夠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還是安心等候老天爺的安排吧,輕舉妄動就是自找麻煩。
可見,宋元公看的很透。
可是,魯國的國君魯昭公並沒參悟這個道理,而是單純的看到了權臣專權,認為隻要是打倒了權臣,他就能順利的收回朝政,而沒有深入的理解百姓的苦楚,去認真的安撫百姓,獲得百姓的支持,這才是獲取執政權利的基礎。
正所謂“水能行舟,也能覆舟”,老百姓就是水,權臣就是風,水,若是沉穩,再大的風也不能撼動,而若水不安定,必然會見風起浪,權臣也能興風作浪。
這一年,魯君開始討伐“三桓”中實力最大的季氏,而沒有采取慢慢弱化其實力的做法,霸王硬上弓,終於釀成的大禍,變成了一個讓自己到處流亡的國君,直到身死異鄉,可悲可歎,又可憐,在此我們就看看是怎樣發生的。
三桓,是春秋魯國卿大夫孟氏(亦稱仲氏)、叔孫氏、季氏三家的合稱。因為三家出自魯桓公之後,故史稱“三桓“。
魯桓公有:慶父、同、牙、友四個兒子。慶父是庶長子,是為孟,這就是孟氏。嫡長子“同”,即莊公,因他這一枝子即為皇族,是魯國的正統,君主係列。老三“牙”,排行叔字輩,就是叔孫氏。老四“友”,排行稱謂:季,這就是季氏。
以上四個兄弟中,除了一個國君外,其他的後代都是“三桓”係列。
所以“三桓”的始祖,就是從公子慶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開始,其後代分別被稱作孟氏、叔孫氏、季氏。
前麵我們知道,老大孟氏,由於參與了叛亂,被打擊,所以勢力一直的低迷,知道後來才慢慢的仗著皇族的血統,發展起來了。老三叔牙,因為說錯了話,被逼的自殺了(見魯隱公末年),也是勢力受損。隻有老四季友,參與扶持國君,勢力最強盛。
開始的時期,“三桓”隻是個貴族的稱謂,勢力換不是很大。
進入了魯昭公時代以後,“三桓”中的季氏慢慢的壯大起來了。
首先,在魯襄公死後,魯襄公的太子也過度悲傷死亡了,魯國麵臨新的國君擁立問題。此時,季武子就建議:擁立太子媽媽敬歸的妹妹齊歸,所生的兒子“裯”為國君,但是叔孫穆子認為既然太子死了,就應該從庶長子中立一個年長的兒子為君,可是季武子堅持擁立裯,並得以執行。所以,現在的魯昭公裯,就是季氏堅持擁立的,這原本就是對國君最大的功勞了,應該得到國君的寵愛,但是似乎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發展。
魯昭公元年,楚國和晉國一起召開諸侯和平聯盟大會。
會議期間,莒國前來告狀,說魯國的季武子私下侵略莒國,嚴重了違背諸侯和平的盟約,這也是也瞧不起楚國和晉國兩位大哥,這是嚴重的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
此時,正好代表魯國參加會議的叔孫穆子也在會,所以在世界剛和平的大環境下,魯國竟然不顧盟約,擅自進攻鄰國,就是不給大哥麵子,尤其是一直想找事的楚國更不幹了。因此,楚國一怒之下,就像當場殺掉叔孫穆子,算是警告魯國。
殺害一個重要國家的使臣,可不是件好玩的事情。
晉國看的非常清楚,而且晉國和魯國都是“姬姓”的同姓國家,一個在西北,一個東方,相互協助,不願意因此而造成兩國的決裂。後來,在晉國的說情下,叔孫穆子總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順利的回國了。
其實,叔孫穆子知道入侵莒國不是魯君的主意,而是季武子為了擴大自己采邑的地盤,所擅自搞的軍事行動。但是,由於季武子的這個魯莽的行動,差一點讓自己在參加國際會議中喪命,這也是一件很危險的活動,搞政治的,腦子都比別人多想一些問題,這裏麵還藏著什麽道道,叔孫穆子也是說不好。
不過,叔孫穆子算是在刀頭子上,走了一遭。
因此,穆子回來後,就不見季武子,此時季武子也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叔孫豹(穆子)差點帶來生命的危險,為了緩和關係,就親自登門謝罪,這樣雙方才算是和解了。
魯昭公四年,叔孫穆子叔孫豹家裏發生的內亂,也就是那個穆子在年輕時期逃亡齊國避難的時候,在泗水縣認識的那個女子生的野種“豎牛”搞的鬼。
豎牛,害死了穆子的嫡長子,逼跑了嫡長子的弟弟,餓死了病中叔孫穆子,為了掌握叔孫家族的財產,擁立了叔孫昭子,並且殺死了被逼跑的那個兒子,這樣一來,似乎是豎牛的計謀已經成功了。
但是沒想到,幸福來的太快,去的也如閃電。
被新擁立的叔孫氏宗主叔孫昭子,並沒有感謝豎牛的擁立,而是“過河拆橋”,反而逼迫族人殺死了擁立自己的豎牛,這樣才獲得的叔孫家族的認可,成為了叔孫氏的宗主。但是,經過“豎牛之亂”後,叔孫氏家族元氣大傷,已經沒有和季孫氏抗衡的勢力了。
魯昭公六年,季孫氏的季武子,親自到晉國,主要是感謝不追究自己魯莽侵略莒國的行動,晉國非常熱情的接待了他,準備用接待國君的禮節接待季武子季孫宿,好在季武子也懂禮,沒有衝昏頭腦,堅決的推辭了,這樣就獲得了晉國的好印象,而且還送給季武子很多的禮物。
魯昭公七年,十一月,季武子季孫宿去世了。
在此期間,季武子的兒子季悼子,應該繼承季孫氏的家族宗主位置,但是由於身體不好,就實際上沒有參與家族及魯國在此期間的各項實際活動,而是由季悼子的兒子,季武子的孫子季孫意如,實際上執掌家族的政權。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秋天七月,季孫意如帶兵再次進攻莒國,並且占領了莒國的郠邑,並向魯國的宗廟敬獻了俘虜,而且是用殺人來祭祀於亳社的,很是殘酷。
此時,正好晉國的國君晉平公也死了,加上魯國馬上派了叔孫昭子前往祭奠,算是沒有因此而造成太多的國際風波。
魯昭公十二年,七月份,身體一直不好的季悼子就死了,於是季孫氏就由季悼子的兒子,季武子的孫子季平子意如,繼承了季氏家族宗主位置。
季平子季孫如意,終於成了季孫氏的宗主。
剛上任的季平子,對自己家族的根據地“費邑”的行政長官,季孫氏的家臣南蒯,很不以為然。
南蒯的父親就是南遺,那個曾經在叔孫穆子家族“豎牛之亂”中,幫助了豎牛,並接受了豎牛給的三十座城邑賄賂的那個人,也曾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家族自主建立根據地費城時,南遺是出過力的,並且做了費城長官。
可是,這個新上任的季家新任宗主季平子,不念舊情,對南蒯很輕慢。南蒯很是不服氣。
這就出問題了,倆個都是年輕人,脾氣都很大,既然不對付,那就對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