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蜀之盟”楚國的餘暉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前麵說了,在晉、魯聯合攻齊國之前,魯國是準備和楚國結盟,形成楚、魯聯盟,並約定一起攻打齊國的。
之所以沒聯盟成,主要是因為楚莊王和魯宣公在同一年都死了,所以導致聯盟計劃擱淺,剛上台的魯文公和已經逐步把持朝政的“三桓”,開始轉變新的政策,轉而將注意力投向晉國,於是魯國與晉國結盟,一起攻齊,從而發生了晉、齊爭鋒的“鞌之戰”。
衛國是跟著魯國打轉轉的小弟,開始也準備跟著魯國一起,參與於楚國的結盟,後來又跟著魯國轉向了晉國。
這樣一來,楚國就一下子就失去了兩個潛在的盟友,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機緣不巧和,沒有緣分,對於楚國來說,既然已經失掉了魯國,就不能再失去齊國了。
於是,楚國才在晉國魯國攻擊齊國的時候,接受了齊國主動結盟的請求,楚國和齊國雙方建立了戰略聯盟關係。
從而,在“鞌之戰”之前,局部形成了:齊國和楚國的聯盟,對抗晉國、魯國和衛國聯盟的形態。
北方的晉國、魯國、衛國一起痛扁齊國期間。
作為盟邦的楚國,肯定要出兵支援,此時楚莊王的弟弟子重已經是令尹了,所以就準備發動“陽橋戰役”以策應齊國。
陽橋,大約是現在泰安市的北部地區,屬於衛國的地域,打擊衛國的後背,對於支援齊國有很大的幫助。
楚令尹子重說:
“咱們的君主年幼,大臣們又比不上先前的大夫們,隻有軍隊人數眾多,才能進行這次戰爭。
《詩經》說:‘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意思就是:‘依靠眾多的武士,周文王才能安定天下。’
你們想想,就是周文王,還要用眾多的兵士幫助,何況我等呢?而且先君莊王囑咐說:"沒有仁德,要達到遠的地方,不如很好地體恤人民,而善於使用他們。"”
楚國的大臣都感到很有道理,於是,開始在全國清理戶口,免除債務。政府的施舍,甚至一直到達了無妻老人的特困戶身上,楚國還救濟困難貧乏之家,努力消除貧窮,積極赦免罪犯。
這就讓楚國國內的矛盾緩和,重新有了鬥爭的實力。
這次“陽橋戰役”,已經把楚國軍隊全部動員起來,甚至連楚王的親兵也參加行動。
其中令人感動的是,蔡國和許國的國君,也跟著參加了這次的軍事行動,兩個國君乘坐一輛戰車參加戰鬥,由彭名駕車戰車,蔡國景公為車左,許國靈公為車右。
一輛戰車,兩個國王,當時這兩位國君也年紀小,都是在出師前,勉強實行了冠禮,估計是虛報了年齡吧,基本上就是一對兒小孩參加戰鬥,但是他們的象征意義特別巨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蔡國和許國已經是名存實亡,國君都要為楚國征戰,降為了卿大夫的地位。
楚軍鋒芒,銳利無比。
魯成公二年,冬天,楚軍侵伐衛國,勢如破竹。
魯國派兵救助,於是楚兵便在“蜀地”(這個地區可不是四川的蜀地,而是在中原的一個地區)轉而進攻魯國的軍隊。你想想,魯國和衛國綁在一起,都連齊國都打不過,怎能和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強國楚國對抗,失敗是必然的了。此時的晉國軍隊已經全部撤回了山西,就是送信過去,恐怕也要十幾天的時間,因此,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是這個道理。
魯成公一看不好,趕快派臧宣叔前去“蜀地”去抵抗楚軍,他臧宣叔可不是個傻子,心想:別說我去,就是大王親征,也不能取勝,就推辭不去,找了個理由說:
“楚軍遠來時間又長,肯定就要退兵了。我去並不需做什麽事,萬一楚軍退了,我無功而接受有功的名譽,我不敢這樣做。“。
這不是在胡說八道嗎,但是“三桓”專權,魯君就是個傀儡,他沒有獨立的執政人格,況且年紀又小,也沒有辦法。
此時,楚軍進犯到了“陽橋”,魯國的孟孫請求讓他去給楚國送木工、女縫衣工、織帛工人各一百人為賄賂,在他的眼中看來:因為楚國邊鄙,缺少優秀的手工勞動者,這些都是人材,這次不送禮了,直接送人材,搞人才戰略,以打動楚國退兵。
然後,又讓魯成公的兒子公子公衡,去楚國當人質,用這些條件請求與楚國訂立盟約。
楚國對魯國不是要滅國,是要征伐們,目的就是強迫魯國和衛國與自己聯盟,效果達到了,就不要殺戮了,收了禮,結了盟,就可以回家了,因此子重答應與魯國議和。
魯成公二年的十一月。
魯、楚、蔡、許、秦、宋、陳、衛、鄭、齊等國家,分別在魯成公同楚國的公子嬰齊(子重)、蔡景公、許靈公、秦國的右大夫說、宋國的華元、陳國的公孫寧、衛國的孫良夫、鄭國的公子去疾,以及齊國的大夫的代表下,在魯國的“蜀”地舉行了盟誓。
按照《春秋》體例,卿大夫們的會盟一般都不寫,因為這種盟會不起作用,是空盟,也叫做匱盟。這些參加楚國盟會的國家都是畏懼晉國,而偷偷地與楚國訂立盟約,所以說是“空盟“。
《春秋》經中是這樣記載: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沒有象《左傳》一樣的記載蔡國和許國,之所以不寫蔡景公、許靈公參加會盟,是因為他們乘坐了楚國的戰車,這叫做失去地位。
君子說:“地位是可以不慎重對待的嗎?”
蔡國、許國的國君一旦失掉他們的地位,就不能被列入諸侯的行列中了,何況比他們更低的人呢!
所以,《詩經》說:“在位者不懈怠,人民就能得到休息。”正是說的要慎重對待他們的地位。“
楚軍回國到達了宋國,當做質子的魯國公子公衡,就找了個機會逃回魯國去了。
臧宣叔說:
“公衡不能忍受到楚國幾年的不安穩,而拋棄魯國,國家將怎麽辦呢?誰能有辦法呢?他的後人一定會有遭受禍害的,國家被放棄了。”
在這次的軍事行動中,晉國沒有出兵支援,就是因為楚國的人馬眾多,行動迅速。所以說,楚國采取的人海戰術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君子們說:
“大眾,是不可不重視的。
楚國大夫執政,都可以利用大眾來戰勝敵人,更可況是賢明的國君而善於使用大眾呢。”
這就是“人民”的力量,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
人民的戰爭,更是不可以抵抗的。
楚國此時借著楚莊王生前所打下的基礎,將楚國的勢力擴展到了最大的程度,雖然說“蜀之盟”並非那樣的牢固,但是起碼上,楚國進軍中原爭霸的目的,是實現了。回想一白多年前,中原諸侯,誰能想到,一個被中原諸侯所摒棄的楚人,竟然成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曆史的浪潮在前進。
春秋時期的五霸是誰?始終是一個後人爭論的話題,因為人們各自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到底誰才是春秋的五霸,但是無論如何,怎樣的排列,在“春秋五霸”中,永遠也少不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人,這才是無可爭議的事實,至於剩下的那兩個霸主是誰,那就要看角度問題了。
《春秋左傳》說到這裏,就已經將三個霸主,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了。
讓我們在默念一下他們的名字,薑小白齊桓公(齊國),姬重耳晉文公(晉國),羋熊呂楚莊王(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