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邲之戰的軍事部署(上)( 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春秋第一百二十六年)
晉國這次出兵增援鄭國的軍隊中,明星將領的陣容,完全是超級豪華組合。
全都是赫赫有名的明星,簡直就是春秋的“夢幻之隊”。
這樣隊伍按理來說,應該每戰必勝,其目標追求的不應該是勝負關係,而是如何戰勝敵人的各種漂亮的打法。但是,問題也就往往出在晉軍都是明星的情況下了,因為都是明星將領,都是大腕,也就說明,他們都想讓戰鬥按照自己的打法進行。所以,最終,晉軍的將領組合就沒有打到一塊去。
你打你的陣地戰,我打我的衝鋒戰,還有什麽運動戰,埋伏戰,個人按照個人的意見戰鬥,於是,就稀裏糊塗了。
反而,最後讓楚國給結結實實的揍了一頓。
所以說,明星不要多,多了就亂,如果明星太多,就必須有一個強力的首領來統領他們,否則,就是一團亂麻。
我們先看看晉國的軍事將領豪華陣容:
晉軍:
主力中軍:
中軍元帥:荀林父(因荀林父任中行之將,故以中行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號,故多稱荀林父。因死後的諡號為“桓“,稱: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
中軍副元帥:先縠(晉國戰神先軫的後人,不是兒子就是孫子,稱為:彘子)
中軍大夫:趙括、趙嬰齊(均是趙衰兒子,趙盾同父異母弟弟)
上軍元帥:士會(又稱為:範武子或隨武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蒍之孫。);
上軍副元帥:郤克(原上軍元帥郤缺之子,號稱:郤獻子)
上軍大夫:鞏朔(晉國大夫,又稱為:鞏伯、士莊伯),
韓穿(曆史已不可考)
下軍元帥:趙朔(趙盾的兒子)
下軍副元帥:欒書(又稱武子,是晉國大夫欒賓的後代,枝子欒盾的兒子)
下軍大夫:荀首(中軍主帥荀林父的弟弟,號稱,智莊子),趙同(趙家人,中軍大夫的同父異母的哥哥)
司馬:韓厥(出自曲沃桓叔之後,韓萬的玄孫,韓國祖先,號稱韓獻子)
楚軍
楚莊王親自統軍,令尹孫叔敖輔佐。
中軍元帥:沈尹(限於目前的資料缺失,一說此人就是孫叔敖,另一說是另外一人,沈尹隻是介紹了此人的封地名號,沈地的尹,名字可能叫巫或蒸等)
左軍元帥:子重(公子嬰齊,羋姓,熊氏,名嬰齊,字子重,是楚穆王之子,楚莊王之弟);
右軍元帥:子反(公子側,羋姓,熊氏,名側,字子反,楚穆王之子,楚莊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春秋時期楚國司馬。)
楚軍,基本上就是一家人掌握著軍隊,思想肯定好統一,加上又是楚莊王親自帶軍,就決定了軍事決策集中製度。
而晉軍可不是這樣了,所有的軍帥,基本上都是名將或者是名將之後,都感覺自己比兩把刷子,還多一把刷子,都是三把刷子,都感覺自己的策略是正確的,因此必然的誰也說服不了誰,亂哄哄的一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臨戰前,雙方軍營中對於占率和戰術狀態的認識吧,也算是一次戰前的軍事會議。
晉國戰前高級軍事會議上,晉軍將領們的意見在激烈的交鋒中,進行——
穩重派的意見:
首先,麵對目前晉軍救援不及,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的局麵,晉軍中軍主帥,也就是這次總負責的三軍總司令,穩重派的第一號人物荀林父(荀恒子)說話了:
“各位將軍——
既然救鄭的目的沒有達到,我們晉軍又是勞軍遠征,戰士們為了趕路非常疲憊,如果再和楚軍交戰,沒有太大的意義,不如暫時退兵,等楚軍撤退了,然後再征伐已經投降的鄭國,這才是穩中求勝的道理。”
其次,穩重派的第二號人物士會(隨武子)也跟著發表了意見:
“我非常同意總司令恒子大人的意見。
凡是用兵之道,根據戰鬥的情況而隨機而動,不能墨守成規,凡是德、刑、政、事、典、禮都沒有違背的國家,是不可與之為敵的,也是不能征討的。
我們來看看楚國,楚國討伐鄭國,就是因為鄭國首鼠兩端,來回搖擺的政策,一旦楚國戰勝了鄭國,就馬上的赦免了他們,這就是德和刑已經具備的,這是其一;
楚國去年征伐陳國,今年征伐鄭國,這些國家的老百姓都沒有因為這些戰爭而喪失土地和耕種,因此楚國國君也沒有受到人民的怨恨和誹謗,這就是楚國的出兵,符合了“政”的常道了,這是其二;
第三,楚國出兵,而楚國國內的各界的老百姓並沒有因此而衰敗了自己的行業,並且兵民之間非常的和睦,這就是說明楚國的“事”處理的很好。
第四、現在出國的令尹是孫叔敖,一代名相,錄用人才,名典法刑,選拔人才,懲治小人,這就是已經具備了典和禮的基本要素了。
以上的問題都說明,現在最好不要與楚國作戰為好。
知難而退,見利則攻,兼並弱小,攻擊昏昧等,這才是用兵的好策略。暫時的退兵,是等待更好的機會,不一定非要進攻楚國,讓我們晉國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與楚國決戰。”
其實,荀林父和士會,看問題非常的準確,道理也講的非常的明白。
尤其是作為統帥三軍的總司令,除了要考慮打勝仗外,還要考了全軍的安全,以及整個戰爭與政治的之間的關係,是三軍最高的政治和軍事的全麵角度,所以穩重才是重要的。因此,國君在一般在選擇三軍總司令的時候,都是願意選擇一個穩重的將軍,而非是一味猛打猛衝的愣頭青。
但是,荀林父和士會兩人忘了,他們已經是名滿天下,又占據晉國軍事職位高峰的人物,和那些渴望著等一場戰爭來顯示自己才華的其他將領們,在思想和認識上,就有一定的區別,難就難在,現在各位將領背後,都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勢力和顯赫的身世,也許隻有晉君在場,才可以一聲令下。可惜的是,現在領軍的不是晉君,而是荀恒子,一個老實人,這就麻煩了。
決戰派的意見:
中軍副元帥先穀(彘(zhi)子)堅決反對總司令和士會的意見,並且提出:
“晉國之所以稱霸,就是因為軍隊的勇武,和將領與大臣的努力,今天我們已經失去了鄭國這個諸侯,不能說是盡到了我們的全力,遇到了敵人不去追擊,不能說是勇武,因為這個原因而導致失去了諸侯的信任和霸主的地位,還不如去死。
況且現在我們晉國已經整頓了軍隊來到這裏,聽說敵人很強大,我們就撤退,非大丈夫也,現在國君命令你為軍中的統帥,但是卻不能象個大丈夫,卻像個小娘們,畏手畏腳,就是諸位能夠做到,我卻不能做這樣的人。”
先穀說完,就用眼斜看著士會,一幅嘲弄的樣子,荀林父一看事情不好,火藥味很濃,不能讓他們發生衝突,於是就當場宣布散會,下午在說。
上午的軍事討論開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