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捧著左傳品春秋> 第133章 超級大國的再對決 (魯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春秋第一百一十五年)

第133章 超級大國的再對決 (魯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春秋第一百一十五年)

  上一個時代,是晉國和楚國爭霸的時代,雙方是不分上下,最終,兩個超級大國演變成了對中原諸侯的爭奪上,而這兩個超級大國,卻變成了幕後的黑手,操縱或指使這目前的小弟們廝殺,拚的你死我活,不亦樂乎。


  最突出和典型的就是“鄭國和宋國”的爭鬥。


  鄭國和宋國,從曆史上來說,就是一對宿敵和冤家。現在更好了,鄭國成了楚國的小弟和急先鋒,而宋國成了晉國在中原統治的捍衛者。


  於是,鄭國和宋國的爭鬥,本質上,就是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怎麽樣,是不是有點象上一個世紀的“冷戰”模式。


  在當初的“魯隱公時代”,以鄭國鄭莊公為首的鄭國軍事集團,和宋國、衛國為首的宋衛聯軍,進行了殊死的長達十幾年的決戰。


  最終,鄭國崛起,鄭莊公勝利,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個小霸國家,而宋國卻在鄭國的打擊下,慢慢開始衰落了,屢戰屢敗,一蹶不振。好在,鄭莊公死了,鄭國也發生了內亂,國力大降,雙方才沒有死掐下去,總算是給了宋國一點喘息的機會,直到後來的宋襄公時期,宋國曾有過短暫的“回光返照”樣子後,但很快就被楚國打的沒有了脾氣。


  此次,宋國一蹶不振,昨日黃花了。


  但是,無論如何,曆史發展現在,雖然鄭國和宋國的國力,已經淪落成二流的諸侯國,但在中原核心地區的兩個重要諸侯國,也隻能是:鄭國和宋國。


  基於鄭國和宋國的這段曆史來說:鄭國和宋國,即便有時,會共同存在於一個聯盟中,但也並非真情實意,他們總是,合久必分,分後必戰。


  當然,這兩個國家更多的曆史形態還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對立集團。


  於是,這兩國家,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了兩個集團的首輪出場隊員,鄭國代表著楚國集團,宋國代表著晉國集團,雙方經常是相互的征伐,來決定國際上政治局勢的走勢。


  魯宣公開始的時代,這兩個國家又一次的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在幕後老板的支持下,進行對決,而且兩國扮演的角色都非常的生動和有意思。


  先說宋國。


  宋國因為在魯文公末期的年代裏(魯文公十六年),宋襄夫人這個老奶奶不喜歡宋昭公,且非常迷戀公子鮑革,因此就暗殺了宋昭公,擁立了公子鮑革當了國君,這就是宋文公。


  這在當時,絕對是不道德的弑君事件。


  宋國這樣的亂成了一鍋粥,作為中原諸侯的大哥,不能不管。因此,晉國不能不管,否則大哥威信何在,中原諸侯小弟如何管理?


  魯文公十七年,春天,也就是這些事件發生的第二年,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諸侯集團,征討宋國。


  誰想到,這次征伐的結果卻非常無奈,因為宋國已經沒有其他的合適公子當國君了,如果把鮑革趕下台,宋國再由誰來當國君?這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所以,公子鮑革竟然變成了一個“既成事實”的國君,晉國也很無奈,結果鮑革得到了諸侯們的認可。


  晉國表麵上很“正義”和“風光”的征討,也就這樣稀裏嘩啦的結束了,宋文公終於得到了諸侯的認可,心中狂喜,也就十分的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結論,新任宋君鮑革對中原諸侯的認可,簡直有些感恩涕零。


  從此,宋國變成了諸侯集團聯盟的鐵杆會員了。


  宋國的動亂還沒有平息。


  在宋昭公被殺後,宋國之前宋武公的族人準備扶持著宋昭公的兒子,一起討伐宋文公,發動了“叛亂”。其實,這個所謂的叛亂,隻不過是針對在位的國君而言的,如果宋昭公在位,那麽宋文公就是叛亂分子,現在宋文公奪位成功,宋昭公的後人就是叛亂分子。因此,很難用一個“叛亂”的詞語,來給宋國國內的政治鬥爭,下一個準確的定論。


  宋文公雖然在登基前表現的十分仁慈,但是登基後絕不手軟,馬上就進行反擊,將宋昭公的兒子全部殺死,甚至於還有自己同母的弟弟公子同,也一起殺死,並驅逐了宋武公、宋穆公的後人,這樣一來,宋國的公族勢力,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宋國算是暫時的安定下來了。


  對此,鄭國是十分有意見的,當年晉國征伐宋國,沒有結論就退兵了,導致的後續宋國的繼續的混亂。


  而且晉國從宋國退兵後,準備幫助魯國征伐齊國,但是又接受了齊懿公的賄賂,也退兵了。


  於是,鄭國鄭穆公有些不屑一顧,很有意見,這算什麽“征討?”,這算什麽“正義?”,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新上任的弑君之賊,等奪得權利後濫殺無辜,豈不是成了有利亂臣的事情了,這不是在鬧著玩嗎。


  為了賄賂放棄正義,晉國不值得親近。


  於是,鄭國對這個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集團組織,灰心了,正在鄭穆公心灰意冷的時候,又碰上了晉靈公在召開國際會議的時候,拒不接待鄭穆公,這真讓鄭國生氣了。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又開始和楚國勾搭起來了。


  俗話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等到了魯文公死了之後,魯宣公上台的那一年。


  出事了——


  問題出在了陳國的身上。


  魯文公十三年的時候,陳國的國君陳公共死了。


  陳國在魯文公十年,由於抗不過楚國的征伐,就已經跟著鄭國一起加入了楚國的聯盟中,屬於楚國集團序列中的小弟。但是在陳國國君死的那個時候,正好也就是晉國和魯國在積極籌備“新城之盟”的時候,當時楚國集團內的鄭國和衛國,在魯國的說和下,暗通曲款,主動的轉向了晉國的集團。


  陳國,那時不但處在哀痛之中,也處在搖擺不定的狀態中。


  陳國最親密的鄭國小哥,已經開始轉向晉國集團,陳國當然就有很多的想法了,思想處在搖擺不定之中。此時,楚國並沒有派人參加陳國國君的喪禮,這可是很無理的行動。所以,陳國新即位的陳靈公就找到了借口,馬上跟著鄭國投向了晉國集團。


  陳國算是跟上了鄭國小哥的腳步了。


  可是,到了魯文公十八年,晉國晉靈公得罪了鄭國鄭穆公後。


  鄭國,就再次的重新轉向了楚國的集團,這次陳國要跟著小哥鄭國繼續變換陣營,就需要一個理由,當然這個理由應該由鄭國和楚國幫助提供了,這也是楚國收複小弟時,應該付出的代價。


  魯宣公元年,秋天,楚國和鄭國共同出兵討伐陳國,陳國,這樣一個小國,怎麽還值得這樣兩個大國家共同的征伐。其實,這就是給陳國一個變換陣營的借口。


  陳國終於找到了投降的理由。


  陳國又轉到了楚國的集團裏麵了,而楚國和鄭國自然知道:出兵陳國,就是送給陳國的理由,陳國轉向了,就等於達到了目的。但是國家的兵戎之事可是大事,耗費很大,兵鋒一動,就要有個真正的實際征伐目的,既然攻打陳國是個幌子,那麽,在目前的中原地帶,還有誰值得楚國和鄭國合兵征伐和征服的了?


  不動腦子也能算出來,當然隻剩下宋國了。


  這就是,楚國和鄭國先征伐陳國,又轉而征伐宋國的來龍去脈。


  宋國被攻,不能不救。


  晉國的趙盾,馬上率領著自己的軍隊和諸侯一起在“棐林”會師,以準備解救宋國的軍事行動。


  當然,解救宋國最好的辦法,就是攻打楚國必救的目標,這就是攻打鄭國,這種戰術,在“春秋”中很是平常,所以到了戰國時期那個“圍魏救趙”的計策,並不是什麽罕見的計策,隻不過是後人賦予這個成語很多的額外意義罷了。


  晉國攻打鄭國,勢在必得,楚國也是勢在必救。


  楚國一看,不好,馬上增兵,派了大將蒍賈帶兵救援鄭國,以免掉鄭國的後顧之憂。救援的楚軍和晉軍在“北林”相遇,一場遭遇戰下來,楚軍抓獲了晉軍的大將解楊,這真是出乎晉軍的意外,到底是楚軍的戰鬥力上升了,還是晉軍的實力下降了。不過,現在楚國的國王是楚莊王,而晉國的國君是晉靈公,從兩個國君身上來說,晉靈公是絕對比不上楚莊王的。


  這樣,我們就大致有個概念了。


  晉國吃了虧,馬上撤兵,鄭國的後顧之憂被解了。


  晉國的趙盾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損失一員大將到還沒有什麽,但是如果不能解救宋國,必然造成中原諸侯的分崩離析的局麵,之前晉國的所有努力,都會付之東流。於是,趙盾馬上就要求重新整軍,繼續征伐鄭國,報複“北林”遭遇戰的失敗,以繼續救援宋國。


  但是,晉靈公非常的不願意,他並沒有什麽大誌,上次自己失誤,已經造成了鄭國的脫離聯盟,晉靈公也沒有感到有什麽了不起的。


  這次,趙盾出兵,已經盡到了晉國解救宋國的責任,從道義上,是說得過去的。關鍵是晉國的身後還有秦國在虎視眈眈,如果不處理好秦晉的關係,一旦秦國趁著晉國出兵,從背後進攻晉國,怎麽辦?

  趙穿此時就出了個主意,提出:晉國主動入侵秦國的保護國崇國,秦國必定會救助崇國,為此晉國順勢提出與秦國講和,就能和秦國搞好關係了。


  趙穿太小瞧秦國人的決心了,這個計策根本不好使,秦國一點也沒有與晉國講和的意思,無論如何要決戰到底,這樣一來,反而讓晉國更被動了,晉靈公對趙氏的專權任性更是生氣了。


  之前,晉國已經失去了一員大將,這應該是趙盾的責任,這次,出了餿主意,反而惹得秦國更加仇恨晉國了,這應該是趙穿的責任。他們回來後,也不寫檢查,不做自我批評,還要繼續出兵,這是要幹什麽,要搞死晉國嗎。


  晉靈公的心中就十分的不願意了。


  但是,現在趙盾把持朝政,晉靈公是沒有太多實權的。因此,也隻能按照趙宣子的意見執行了。但是,心中對趙盾就藏下了很大的不滿,繼續在等待著發酵。


  所以,晉靈公是根本比不上楚莊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