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出賣朋友惹禍端(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秋第六十七年)
麵對著南方楚國的興起,中原諸侯們在齊國的帶領下不軟不硬的搞了楚國一次,也算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情,齊桓公的霸主天下的形象越來越顯的高大威猛。
楚國的威脅是暫時的消除了,但是中原諸侯之間的勾心鬥角心態又顯示了出來,這也算是國人的老毛病了吧,往往大國的行動,因為自己的體量大,影響大,在真的下決心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還是多少要受到一些羈絆和顧忌的,而小國們之間辦事起來就肆無忌憚、天馬行空了。
齊國帶領的這次伐楚之行,總算是圓滿而又勝利的完成了抗楚的艱巨任務。
陳國和鄭國,理所當然的也都參加這次的聯盟軍事行動,應該是齊國陣營下的小弟弟諸侯國,跟著大哥參加戰鬥,一起享受勝利的果實,可是我們看題目就知道,這兩個國家卻在楚國撤退後,受到了齊國的征伐,這是為何?
這兩個諸侯國的身份,是不是也轉變的太突然了?
如果隻看《春秋》經書,我們恐怕是看不明白的,但是《左傳》中卻記載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要捧著《左傳》品“春秋”才更有味道和意思。
齊桓公能夠通過威脅而逼退的楚國,心裏麵當然很高興,根據這次行動的精神和主題,就是製服楚國,以炫耀齊國霸主“軍事聯盟”的威力,但是組織這麽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後勤非常的繁重,這麽多兵馬的糧草需要操心,自古以來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何況諸侯們紛紛的響應,大家一起吃了海參鮑魚、山珍海味的,都需要提前準備,俗話說: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和實力。
這次盛大的軍事行動,齊國從北方開進到中原臨近南方的地區,需要經過鄭國和陳國的國境,在當時那個交通狀態情況下,穿越一個國家,眾多的軍隊和糧食供用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被經過的國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保障支持,軍隊就像是“蝗蟲”一樣,一來一往,耗資巨大。
於是問題就來了,開始征伐的時候,是經過鄭國和陳國,已經讓這兩個小國負重很大了。返回的時候,按照道理也是要經過鄭國和陳國。鄭國怎麽說也是個大國,勉勵維持吧,但是陳國是一個小國,經濟支撐不了這樣的耗費。
所以在戰勝後的軍營駐紮期間中,陳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代表陳國和鄭國的外交代表,開始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個現實的問題了。陳國的大臣轅濤塗,就來到了鄭國的軍帳中,對鄭國的大臣申侯說:
“鄭國小哥,你們好,俺陳國有個問題向想和你們交流一下,你們看:這次齊國大哥組織的軍事活動雖然很好,但是齊軍經過陳國和鄭國之間,我們兩國的經濟負擔很沉重啊,來的時候已經是花費耗大了,如果齊國回國的時候,還是原路返回,我們要繼續的承擔經濟壓力。
如果能夠說動齊桓公,讓齊君帶領著齊軍從東邊的東夷地區,沿著海邊的道路,繞道回國,這樣就好多了,我們兩國就可以避免額外的經濟負擔了。”
鄭國當然是感受相同,所以鄭國的大臣申侯也不好說什麽,人家陳國的陳濤塗說的對,但是如果一旦齊國知道鄭國不願意接待齊國,以後遇再遭到楚國的侵犯,還怎麽向齊國求救,這個意見鄭國不能提出來,於是十分敷衍的說:
“真是個好主意,好——,我們鄭國沒有意見”。
轅濤塗見得到了申侯認可,就前往了齊桓公處說:
“尊敬的齊國大王,你是我們的霸主,威名揚於四海,現在已經通過這次行動,征服了南方的楚國,為什麽大王不趁著這次的勝利,在回師的時候,從東邊海邊回國,這樣可以再次的鎮撫東夷的地區,一舉兩得。”
齊桓公一聽十分的高興,就準備按照這個辦法執行。
等到鄭國的申候進來拜見齊桓公的時候,齊桓公就問他剛才陳濤塗的回師計劃是否可行?申侯有些擔心了,他不知道剛才陳濤塗是怎樣給齊桓公說的,而且也不知道齊桓公的實際想法,作為中原霸主,按照申侯的分析,做為英明的霸主齊桓公,肯定不會輕易的相信或采納陳濤塗的意見的,這次來詢問鄭國的意見,肯定是向了解一下鄭國的想法,千萬不能說錯了話,否則以後還怎麽求人家齊國幫助鄭國。
所以,思來想去,申侯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說罷,別得罪人家齊國。
申侯慎重的說:
“大王,我覺得轅濤塗的這個計劃雖然很好,但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因為我們的軍隊已經出來了這麽長的時間,已經屬於疲憊之師了,萬一從東方返回的話,途中受到東夷的攻擊的話,恐怕部隊就不一定會取得勝利了,所以直接從陳國和鄭國之間回師,糧草都可以保證,而且道路很近,也是一種好的計劃。
當然了,至於應該采取哪種方式,還是請大王自己決定吧,我們鄭國都是擁護齊國的。”
其實,申侯也是說了另一種可能的情況。
這樣一來,齊國自己決定走哪裏,無論出現什麽問題,都與鄭國是無關。誰想到齊桓公一聽就明白了,申侯的建議是對的,陳濤塗出的是餿主意,所以,齊桓公一生氣,馬上將陳濤塗在軍中扣押了起來。
並且當場將“虎牢關”這個重要的城邑賞賜給了申侯,按理說“虎牢關”是當年鄭國的城邑,齊桓公怎麽能夠隨便賞賜,但是此時的齊桓公如日中天,誰敢對抗他。再一個,通過申侯的這次回答,齊桓公感到申侯對齊國是非常忠心的,將鄭國這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通過齊國的壓力交給親齊的鄭國大臣,也可以抑製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勢力。
所以,申侯因為這次的諫言,卻意外的得到了“虎牢關”。
但是申侯卻得罪了轅濤塗,更重要的是得罪了自己的國君,到底這個鄭國的申侯是什麽人,為什麽在鄭國,卻叫做申侯呢,他是什麽來曆?
我們還記得當年楚文王“伐申滅鄧”的故事吧。
申侯是申國的人,至於是申國女人生的,還是申國人娶了楚國女人生的,都不重要了,他最後跟著楚文王幹革命,楚文王十分的喜愛他,這就等於是楚文王係統裏麵的人,楚文王在,還好說,但是如果楚文王死了,就很難說會怎樣了。
楚文王臨死前,給他了一塊玉壁,讓他趕快的逃跑,楚文王說:
“隻有我了解你這個人,你是非常喜歡利益但是又不貪婪的人,是一個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獲取利益的人,我雖然能夠寬容你的這些問題,但是別人能行嗎?等我死了,後人會向你以吹毛求疵的方法壓榨你的。
所以說,我死了,你就趕快的逃跑吧,不過不要到小國,小國肯定不會容納下你的。”
申侯非常感動,沒想到楚文王竟然這樣的了解自己,平常看著大王大大咧咧的,但是非常的心細,這真可謂“知臣莫如君”啊。
楚文王死後,申侯便逃到了鄭國。
此時,恰好是鄭厲公第二次的複辟剛成功的時候,需要人才,申侯又是楚文王在世的時候所倚重的大臣,是個人才。就這樣申侯成為鄭厲公的得力助手,受到重用,又深得鄭厲公的喜歡,成為了鄭國的重要大臣。
所以,隻要是重要的國際活動,申侯都會代表鄭國參加,沒想到申侯一番意見,竟然出賣了轅濤塗,可把轅濤塗給氣死了,但是現在是沒有辦法,齊桓公把他給逮捕了,失去了人身自由,隻好隱忍著這段的糾葛,默默的等待機會。
齊桓公對於陳國的這個餿主意很是生氣。
魯僖公四年,秋天,齊國就帶著剛投靠中原諸侯聯盟係統的江國和黃國,一起討伐的陳國,目的就是討伐陳國的不忠誠,當然也是殺雞給猴看,讓江國和黃國看看不忠的後果。
另外這樣做,也那個讓江國和黃國一起對抗陳國,不要團結起來,有事情要找齊國大哥處理,這才是霸主考慮的事情。
陳國當然無法和齊國對抗,所謂的討伐就是個形式,三國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陳國國都,投降的文書就送到齊桓公桌前了,而且一再的承認錯誤,表示以後一定要衷心的跟著大哥幹革命。
陳國求和,終於獲得了齊國的認可,並且齊桓公將扣押的轅濤塗釋放回國,也算是給了陳國一個麵子,達到了教訓陳國的目的。
得到釋放的轅濤塗表麵上沒有任何的跡象,回國後繼續當自己的大臣,因為他確實是為了陳國的利益,陳國不會因此而處理他的。
為了表示繼續與鄭國的友好關係,轅濤塗派人找到了鄭國申侯,表達了繼續好好做朋友的願望,送上了重禮,而且祝賀申侯得到了“虎牢關”這個要塞,申侯也非常的高興,認為轅濤塗是一個夠朋友的仗義之人。
轅濤塗知道“虎牢關”對於鄭國的重要性,當年鄭莊公活著的時候,武薑媽媽為自己的小兒子共叔段索要這個要塞,都被鄭莊公拒絕了。現在被一個流亡來的申侯得到了,對於鄭國來說可不是件好事,為了繼續讓申侯得罪鄭君,埋下隱患,轅濤塗就繼續施展自己的忽悠技能,忽悠申侯說:
“這個虎牢關很重要,你一定要加緊修建城池,這可是一件揚威立名的事情啊,你的子孫後代都不會忘了你的。”
申侯心裏很高興,本身就是愛好利益的人,但是還有些猶豫,就隨口對轅濤塗說:“這個主意很好,但是恐怕齊侯不會答應吧。”
轅濤塗說:
“這個好辦,我來給你請求,你就放心的幹吧,相信我,我們是好朋友,鐵哥們啊!”
於是申侯就糊塗了,他不想一下,自己曾經和轅濤塗有很大的過節,就是因為自己的一番話,讓轅濤塗被齊桓公扣押了,而且差點丟掉了性命,這個“虎牢關”也即是因為這個事件而得到的嘉獎,人家轅濤塗看到“虎牢關”,生氣還來不及呢,怎麽會鼓勵你因此而發揚光大下去,這不是有問題嗎。息侯被轅濤塗幾句話就說糊塗了,認為真的可以繼續和轅濤塗發展友誼關係,這真是太天真了。
申侯回到“虎牢關”後就開始重新修築虎牢關城邑,準備按照“大型的五星級風景區”規模修建修虎牢關,根據圖紙設計來說,完工後的虎牢關是非常的壯美和牢固,申侯心裏高興的象“開了一朵花”似的美滋滋。
等到申侯辦完了這一切後,轅濤塗就跑到了鄭君那裏說:
“大王,我雖然是個外國的臣子,但是忠君的思想卻不分內外,你們國家最近有件事情,我是很看不慣,比如:申侯從齊侯那裏得到了虎牢關後,並沒有向你請示並得到批準,就開始修建城池,這是幹什麽?他就是:一來眼中沒有你這個國君,二來這是要造反苗頭嗎。”
鄭君心裏非常的不高興,開始憤恨申侯了,也對齊桓公這個越俎代庖的行為感到憤怒,仇恨的種子,終於在轅濤塗的忽悠下埋藏了。
所以說,為什麽要介紹這一段不是很重要的曆史,其實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
鄭國的申侯在不合時宜的時候,修建城池的事情,給以後齊國征伐鄭國找到了借口。《春秋》都是片斷性的介紹,隻有連貫起來看,才能按照曆史的過程理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