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捧著左傳品春秋> 第32章 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第三十九年)

第32章 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第三十九年)

  公元前684年,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征伐魯國。


  為什麽?就是因為去年魯國出兵為公子糾爭位,而征伐齊國的複仇戰。


  齊桓公終於坐穩了國君的位置,殺死了公子糾,收服了管仲,此時齊國的局麵算是穩定下來了。但是對於魯莊公來說,心裏總是憋不下這口氣,原本想培養出自己扶持的公子糾,結果讓齊國給殺死了,更令他生氣的是,被鮑叔牙一通忽悠,把管仲給騙到了齊國成了宰相,這不是自己搬起石頭打了自己的腳嗎,而且還讓人家齊國好一頓揍,打了敗仗,於是魯莊公就開始準備新的武裝行動。


  消息很快就傳到齊國,齊桓公想起魯國在他爭位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總也是舍不得一口氣,如果按照管仲的爭霸方案,還不知道要幾年後才能出了這口氣,幹脆,你魯國也不用準備了,我齊國也征伐魯國一下,讓你們也嚐嚐被侵略的滋味。


  此時,管仲並不讚成齊國征伐魯國,於是勸阻齊桓公,但是鮑叔牙不服,在他眼中魯國已經是手下敗將了,征伐一下,也未嚐不可,於是就建議齊國出兵。


  齊國侵略軍來了,就要抵抗,必須迎戰。


  這次的兩國征伐位置發生了變化,上次是魯國征伐齊國,是非正義的,所以失敗了;這次是齊國征伐魯國,也是非正義的,魯國一定要擺開陣勢決戰一場,別讓齊國瞧不起。


  這時候,魯國的牛人出台了。


  曹劌和曹沫(魯莊十三年在柯第會盟的曹沫),到底曹劌和曹沫是不是一個人,在《春秋左傳》中沒有介紹,但是關於曹劌,在《管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典籍中出現過,《管子》中叫曹劌,《呂氏春秋》中叫曹翽,《戰國策》中叫曹沫。因為按照當時魯國的發音,“劌”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個人,這是可信的。


  我們先說以曹劌為名稱的這次“長勺之戰”,之後再說一曹沫為名的“柯之盟事件”,這兩人應該就是一個人。名稱不同而已。


  曹劌知道了齊國要來征伐魯國的事情後,就要去麵見魯莊公,探討關於如何針對這次敵軍侵略的事情。曹劌周圍的老鄉朋友對他說:“那些每天吃肉的人,所要謀劃的事情,你又去摻和什麽?”


  這句話如果放在今天的曆史環境中,可能會產生歧異,每天吃肉的人,是什麽人?每天吃肉又有什麽了不起的。


  其實,這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曆史環境中的一種表達意思,在那個物質非常貧瘠的時代裏麵,吃肉對於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一般恐怕也就過年吃一次吧,更何況是每天吃肉的人,就連在朝廷當官的官員,也不一定能夠達到,誰能每天吃肉?隻有國君或者極少的高級官員才有這個待遇,也就是說,用每天吃肉,來比喻那些國家高層的官僚或者是國君。


  因此,用今天的話來說,翻譯過來曹劌老鄉的話是這樣的:

  “老曹,這次戰爭是針對那些,每天吃著山珍海味的國君和貴族們事情,也是他們需要操心和謀劃的,你老曹這個普通的官員去攙和什麽?”


  於是,曹劌說: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這些人,其實都被營養燒壞了腦子,根本就沒有什麽思想,他們隻顧眼前了利益的得失,不能做出具有高度正確性的遠見卓識。所以,我,老曹,才去為他們謀劃一下。(《左傳》: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於是,曹劌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國君的忠誠態度,入宮求見了魯莊公。


  按照這個節奏,應該是魯莊公剛吃完肉,打著飽嗝,斜靠著扶手,剔著牙,接見了曹劌大人,曹劌就問魯莊公:

  “尊敬的元首,齊國軍隊已經開過來了,我們憑什麽與敵軍作戰?”


  魯莊公,微微一笑,打了個飽嗝,說:

  “我有吃的,有穿的,都不敢獨自享受,分給他人一起享用,比如剛才的熊掌,我就分給了上卿大夫半隻,昨天吃的鹿茸,我分給了下卿大夫兩片,這還不夠意思,他們肯定能為我效力的。”


  曹劌哈哈大笑:


  “這都是小恩小惠,再說大王的熊掌和鹿茸能分給幾個人,肯定不能向所有的人分送,比如我,昨天還在家裏啃餅子,就沒有得到大王的熊掌和鹿茸,更何況眾多的老百姓呢?分山珍的時候,他們沒有,打仗賣命的時候,讓他們去,恐怕不行。”


  魯莊公一聽,很有道理,就說:

  “老曹,我經常對用於祭祀先祖的貢品等,嚴格按照規矩執行,絕不敢任意的增加或者減少,而且還讓主持人如實的向祖先反應我們的真是情況,我想我們的祖先肯定會保佑我們的。”


  曹劌搖了搖頭,心裏知道這是迷信思想,但是在那個年代裏麵誰敢亂說,隻能委婉的表示:

  “我的領導,如實祭拜告慰先祖沒有錯,但是這都是給先祖的一點很小的誠心,這是你應該做的事情,拿著你應該做的事情,來要求先祖做出更多的保佑,恐怕先祖也不會給你降福的,阿門!”


  魯莊公一聽也有道理,就有些著急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我就沒有一點可以取勝的基礎了:

  “曹劌,我們魯國,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說我不能每一件完全的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但是一定會查明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按照合情合法的方針去辦理,這總可以了吧!”


  曹劌一看大王急了,也不敢再忽悠了,就很嚴肅的說:

  “啊呀,我的大王,你太英明了,這是為老百姓盡力做事的一種表現,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老百姓肯定會記住你的好處,為你拚命了,憑這個完全可以和齊國打一仗。不過,如果開仗的時候,你一定要帶著我去,我給你好好的參謀一下。”


  魯莊公一聽,說來說去,你曹劌其實就想跟著去打一仗,這個很簡單,我同意,趕快回家收拾行李,跟著我出征吧。


  長勺,在哪裏?就是現在的曲阜東邊的地方,大致在現在曲阜高鐵站周圍。


  於是,曹劌和魯莊公一起乘坐一輛戰車,帶兵前往了長勺之地。


  魯西南地區的這年正月,天氣十分的寒冷,兩國甲士列陣以待,在魯莊公的戰車上曹劌,代表大王進行最後的戰前動員:


  魯國的將士們,今天我們十分有幸的跟著大王迎戰齊國的侵略軍,他們不顧仁義道理,為了王位,竟然殺死了公子糾,為此我們表示強烈的抗議和反對,可是齊國侵略成性,竟然不顧國家之間的和平,非法公然的侵略我們魯國,要搶你們的土地,淫你們的妻子,這是國際恐怖主義行徑,我們是正義之師,為了祖國,為了大王,為了保衛你們的家小,誓死反擊,你們有沒有決心?


  魯軍大吼:殺——,殺——,殺——


  曹劌一看軍隊的士氣提上來了,就高聲宣布:三軍將士,嚴陣以待,聽我們擊鼓,奮勇殺敵。


  魯軍齊聲:諾——


  齊國軍隊一看魯軍這邊喊聲震天,估計要發動進攻了,於是,開始擊鼓。


  魯莊公也準備擊鼓發動進攻,曹劌卻製止魯君說:大王,現在還不是時候,沉住氣,有好戲,等一下。


  魯莊公就停止擊鼓,繼續等候。


  齊國軍隊一通擊鼓後,三軍將士怒吼震天,弓箭手張弓搭箭,步兵甲士提刀抬槍,準備發動進攻,與魯軍一戰。可是等了半天,魯軍並沒有行動,齊國將領有些詫異,於是再次命令擊鼓,二通戰鼓,響聲震天,齊國將士再次做好準備,又是等了半天,魯軍什麽動靜都沒有,齊國全軍上下看著魯軍沒有聲息,認為是魯軍膽怯,剛才緊張和發麻的雙手,開始放鬆下來,第一次擊鼓的緊張心情也放鬆下來了。


  魯莊公看了一眼曹劌,心裏問可以開始了吧,但是看著曹劌堅毅的神態,沒有任何表示,就暗暗的佩服他,也就冷靜下來了。


  齊軍,一看魯軍還是沒有動靜,剛才準備開始戰鬥的緊張心情,在寒冷的天氣下和厚重的鎧甲下,雖然放鬆下來,可是雙手被寒風凍的紅腫,握不住刀把,由於拒寒而穿的棉衣,在放鬆後又感覺到渾身開始流汗,雙手寒冷,渾身熱汗,內外交加,是個什麽感覺。可大帥未發布休息的命令,還要堅持。


  齊君將領也認為魯軍膽怯,不敢進攻,便命令再次進行擊鼓,若三通鼓響,魯軍仍未進攻,那齊君打算暫時休戰,明天再整軍以戰,所以齊君開始第三次擊鼓,齊國將士再次上馬,搭箭,抬刀、提槍、舉盾準備戰鬥。


  可是,魯軍竟然還是悄無聲息,齊國三軍開始竊竊私語,大家的精神鬆懈下來了,估計魯軍真的不會迎戰了,看來我們齊國的軍隊還是威名遠揚,魯國肯定是懼怕我們,哈哈。


  此時的曹劌,已經完全進入的臨戰角色,在齊軍開始第三通擊鼓的時候,已經悄悄的派人向魯軍的三軍傳遞下去消息,告訴魯軍,進攻馬上就要開始了,聽大王擊鼓後,就奮勇殺敵,魯軍都悄悄的做好了準備,開始了第一輪的戰前準備,士氣高昂。


  魯莊公從身邊擊鼓的士兵手中拿過鼓槌,看著曹劌,一點也不關心對方陣營中擊鼓聲了,曹劌靜靜的聽著齊國軍隊第三通擊鼓聲響起,點了點頭,抬起自己的右手,高高的舉著。


  咚——,咚——,咚——,齊國軍隊第三遍擊鼓聲音響起,此時魯軍已經像是要出發的豹子,收緊了渾身的肌肉,就等最後的一擊,魯莊公也舉起雙手準備擊鼓,大師曹劌還是伸出一個手指,表示讓大王在等一下。


  齊君三通鼓響後,魯軍仍是沒有聲音,齊軍的全體將士慢慢的將手中的武器放下,開始擦汗、私語和放鬆一下發麻的手腳,陣型不再嚴謹,隊伍開始鬆懈了,就在此時,齊君聽到——


  魯軍陣營中,咚——,咚——,咚——,開始擊鼓,這是魯軍的第一通鼓響,而且魯軍上下同時發出巨大的吼聲,全軍開始全速衝擊,發動了進攻。


  齊軍上下,全都愣住了,心裏想,魯軍這是什麽節奏,我們打鼓,他們沒聲,等我們剛打完鼓,他們開始擊鼓了,這個節奏,雙方一點也沒有對上啊!

  可是當看到魯軍排山倒海的將士衝過來的時候,齊軍才開始慌張起來了,連忙舉起武器迎戰,可是有的還沒有整理好,因為剛才在擦汗而解開的鎧甲,有的雙手顫抖的重新從箭壺裏麵抽出已經放進去的箭簇,還有的在準備舉盾等等一係列的混亂,頓時,被魯軍衝亂了隊形,齊君開始潰敗。


  魯莊公一看哈哈大笑,準備下令追敵。


  曹劌連忙製止,馬上跳下戰車,仔細的看了齊君的車轍,然後又跳上戰車,扶著大旗站在了車子的橫梁上,遠遠的眺望齊君敗退的陣型後,回頭對魯莊公說:請大王下令追敵。


  此時魯君揮動追敵的大旗後,魯軍漫山遍野的展開了抓兔子的軍事行動,大勝齊軍。


  齊國戰敗了,齊桓公上位後的第二仗,慘敗於魯國。


  魯軍收兵後,魯莊公在軍帳中詢問曹劌。


  “老曹,你快說說你剛才指揮的想法,讓所有的將軍都聽聽——”


  曹劌笑著說:“我的元首,總司令員同誌,這次都是全軍上下和大王的英明領導的結果。沒有什麽可說的”


  魯莊公也笑著說:別客氣了,快,你說說你的想法。


  此時曹劌才開始嚴肅的說:

  “各位將軍,三軍決戰全憑的是勇氣,尤其是在敵我勢力均衡的情況下,一般來說,三軍進攻的第一通戰鼓響起,全軍勇氣處於初戰的激動環境下,精力集中,勇氣倍增;可是第二通戰鼓後,肯定就比第一通戰鼓所激發出來的勇氣要衰竭了很多,當第三通戰鼓的時候,軍隊的勇氣就基本沒有了,處於懈怠的狀態,齊國三通戰鼓已響,軍隊士氣衰竭了,而我們才開始第一通的戰鼓,士氣正旺,你們說說,我們士氣正旺,敵軍士氣已經衰竭,所以就取得了勝利。”


  曹劌頓了頓最後總結說:這就是所謂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成語“一鼓作氣”就是出自這次的戰役典故。


  大家開始議論紛紛,讚許曹劌的觀點,魯莊公繼續問:在我軍要追記的時候,你上躥下跳的,暫時不讓追擊,這是什麽意思?

  曹劌說:大王,再怎麽說,人家齊國也是大國,是軍事強國,具有豐富的軍事作戰技能,很難用正常的一些軍事道理來推測人家,也許人家也知道這個“一鼓作氣”的原理,故意的來個詐敗,豈不危險,於是我就跳下車子先看,敵軍的車轍,是否是有規律和有秩序,如果車轍亂,說明敵軍沒有秩序的敗退,就沒有埋伏。


  然後我又跳上車子的橫梁,觀看敵軍的旗幟和隊形,如果散亂,說明是真敗,如果有規律和秩序,就是詐敗,因此我上躥下跳的觀察了後,發現敵軍是真敗了,才請求大王下令追擊,隻此而已。


  魯莊公從此十分看重曹劌。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就引用過這次“長勺之戰”的戰例,以說明自己的觀點:春秋時,魯與齊戰,魯莊公期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被曹劌阻止,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戰前政治準備是:取信於民,敘述了利於轉入反攻的陣地為長勺,敘述了利於開始反攻的時機是“彼竭我盈”,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是“轍亂旗靡之時”。


  雖然說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說了戰略防禦的原則。


  因此,長勺之戰,一直是現代學習的經典戰役之一,也是當年學生必學的古文之一。


  魯莊公在長勺打了一個大勝仗,非常的高興,關鍵是這個大勝仗是針對國力已經超過自己的齊國,於是也就有些漂了。


  想當年,自己的傳統友幫宋國,遇到被征伐的戰事時,都是向魯國求救或者尋求魯國的幫助,但是這次長勺之戰,宋國竟然不管不問,甚至於連句譴責齊國的表態都沒有,真是不仗義,正好魯國這次戰鬥基本沒有損失,兵已經出了,就順便的譴責一下宋國吧,於是便帶兵在宋國的邊境搞了一此帶有“責罰性質”的象征性的伐宋行動,其實就是武裝大遊行性質的軍事威脅而已。


  其實這次的行動,也是反映了魯莊公的政治不成熟。


  你想,你已經打敗了了齊國,就不要在樹立對手了,對於宋國,如果魯君有埋怨,完全可以通過政治行使,采取一個外交譴責聲明,這樣大打口水戰,必竟不是實際的戰爭行為,一旦動用軍隊,性質就變了,因此,《春秋》的記載:對魯莊公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不讚許的,所以就用了“春秋筆法”記載。


  又來了春秋筆法,到底這裏是怎樣的春秋筆法,先看看春秋記載:“二月,公侵宋”。就這一句,為什麽侵宋?什麽也沒說,侵,是什麽意思?

  根據“春秋筆法”的記載手法: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公羊傳)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大致就是,按照春秋筆法的記載,在春秋這部書中,對於戰爭的筆法是:帶著部隊從別國的國境通過,然後象征性的走一下就回來,就是“侵’的意思,並非大張旗鼓的進入,帶有明顯的責罰意思。


  如果責罰沒有效果,直接帶領部隊深入對方的國境內部,準備要打仗了,其意思就是征伐的意思,比起粗略的象征性過境,要準備的精細一些,叫做伐。


  如果發生了實際的戰鬥,短兵相接,見血了,死人了,就是戰的意思,不能書寫為伐。而是書寫戰字。


  如果是帶領部隊包圍了對方的國都,就是比單純的殺兩個人,打個仗更嚴重的軍事行動了,於是就用圍字表示,而不僅僅是寫戰字了。


  如果是帶兵直接攻入了對方的國都,而且攻下了國都後,並沒有實行軍事占領,直接退兵了,就書寫“入”字,顯然,入比圍更為嚴重。


  直接把對方的國家給滅掉了,吞並了,取其國家,就是書寫“滅”字,而不寫其他的“圍”或者“入”字,是最嚴重的軍事後果。


  所以在《春秋》中,都是根據軍事行動的最嚴重的情況來進行表述,這就是春秋筆法,現在演化到今天,這些中國古老文字的意義已經模糊的很多,區分的不太明確了,所以看古書,一定要知道這些字的意義,才能看明白裏麵的道理。比如,這次的“公侵宋”,就是帶兵路過宋國的國境而回到魯國,這是侵的意思,之所以記載時間“二月”。是因為這是對大國的侵,比較重視,所以就書寫了時間,如果的是對小國,就不寫時間了。


  魯莊公的這次頭腦發熱的軍事行動,為魯國帶來了不良的後果,宋國得到魯國的這個侵略示威後,也感到十分的麻煩,環顧四周,齊國的薑小白剛剛上位,接著就是一個敗仗,至於以後會怎樣,在兩國沒有正式溝通前,局勢不明。


  而魯國接著長勺之戰的勝利,風頭正勁,單獨的宋國和魯國對抗,恐怕也不會沾什麽便宜,思來想去,宋國隻好采取的忍讓的行動,將臨近魯國的這個地區的老百姓遷往了宿地,忍住了這口惡氣。


  但是魯國這個冒昧的行動,也在無意間改變了宋國的曆史進程,這就是曆史,這就是“春秋時代”環環相扣的曆史過程。否則我們不連貫的看,會搞的有些莫名其妙,比如,如果單純的談“長勺之戰”,就不知道這個戰役的來源,是因為前麵發生了魯國曾征伐齊國的事情而導致,也許就不明白為什麽齊國要征伐魯國,還以為是閑著沒事,吃飽了撐的相互征伐著玩而已。


  好像是隻要是大國,強國,就可以任意的征伐別國,這是片斷性的曆史觀念。


  好了,我們接著說,因為魯國的這次對齊國的勝利,以及後續的對宋國的過境軍事行動,帶來後麵一個惡果和戰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