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提起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可能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指戰國時期的西施(沉魚)、西漢時期的昭君(落雁)、東漢時期的貂蟬(閉月)、盛唐時期的玉環(羞花),而先秦之前的“四大禍國美女”,恐怕有人就不一定能說的全了。
為什麽在一個男人掌權的社會形態中,總是願意把禍國歸結到女人身上,這可能是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獨特的風景表現吧。
夏朝君王夏桀的寵妃妹喜,商代商紂寵愛的妲己,西周末年周幽王癡迷的褒姒,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寵愛的西施,這就是所謂的“四大禍國美女”了。而我們這本書的主題是春秋,春秋起始的時間是西周的結束時期,也就是周幽王的那個時代,因此周幽王寵愛的美女褒姒,才是與我們有關的一個女人。
“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曆史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已經是膾炙人口。
周幽王為了博得美女的一笑,竟然點燃了召集諸侯的烽火預警,讓前來救援的諸侯人馬混亂,十分的狼狽,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從而被演繹成一段因此而導致滅國的故事。
其實,真正西周滅亡的內因,還是周幽王的無道,這和一個寵愛的妃子,關係並不是那樣的重要和絕對,根本原因是周幽王荒淫無道,加強了對庶民的剝削,內外政治的交困,以及和四周戎狄的連年戰爭,才是西周王朝最終毀滅的根源。
褒姒,是周幽王寵愛的妃子,為周幽王生了一個兒子叫伯服,所以周幽王想立褒姒為王後,但是周幽王之前就有一個申國的公主為王後,這就是申後,她為周幽王生了現在的太子宜臼。
所以,按照倫理道法,宜臼才是正宗的西周繼承人。
可是,褒姒是美人,深得周幽王的寵愛,而且褒姒和當朝的一**邪小人勾結,禍亂朝政,竟然獲得了周幽王的支持。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實本分的申王後隻能麵臨被廢黜的結局,太子宜臼逃亡,也就跑到了親姥爺家“申國”去避難了。
曆史真是這樣的嗎?
先讓我們來看看詩經是怎麽說的——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於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用現在的大白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魚在水藻遊啊遊,擺尾又搖頭。王在京鎬居,快樂飲美酒。
魚在水藻遊啊遊,貌美婀娜尾。王在京鎬居,歡飲真逍遙。
魚在水藻遊啊遊,依草多嬌媚。王在京鎬居,安樂好地方。
根據《毛詩序》以為這首詩是:“刺幽王也。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為什麽諷刺周幽王,因為在周幽王三年,納妾了大美人褒姒,於是作為王後的申後自然是醋壇子打翻,這一切都令周幽王不爽,於是便放任自流,幹脆廢掉了申後和太子,才導致太子宜臼逃亡到了姥爺家申國。
太子宜臼姥爺家“申國”是什麽來曆?聽名字似乎是無名之輩,也許無非是一個附庸小諸侯罷了,是這樣嗎?
其實,還真是不是這樣,因為——
申國來源可謂非常久遠,據考證他們是在黃河中遊一帶的叔齊之子孫,後來渡過大河,移到陝西地區故邰國、扶風之地聚群而居,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時,叔齊子孫協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因稱申侯。
《詩經·大雅·崧高》,就是周王室大臣尹吉甫贈給當時在王室為卿士,而又出為方伯的申伯的。這首詩歌頌了申伯輔佐周室、鎮撫南方侯國的功勞,以及周宣王對申伯的優渥封贈和不同尋常的禮遇。
詩歌很長,有興趣的,可以找來讀讀。
因此,在閱讀先秦曆史中,《詩經》是不可或缺的曆史文獻,並非單純的風雅文學作品,本書中,我們也將會沿著《詩經》的脈絡去發現一些問題,品味這個遠古的精神食糧,反而也會更有助於去理解《詩經》的內容和來源。
我們還是回到申國——
剛才說了《詩經·大雅·崧高》中描寫的申伯,就是當時周王朝周宣王的親舅舅。也就是說:周宣王的爸爸,周厲王的夫人是申國的公主。周宣王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周幽王,然後周幽王也娶了申國的公主。換句話說,西周最後一個周王的奶奶和自己的老婆,都是申國的公主出身,你說這個申國,經過三代的與周王朝的姻親關係,已經是勢力極大的重要王室外戚了。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信息,這個申國,更早之前被稱為“申戎”或“薑戎”,申戎實力很強,為西戎之首,隻不過是在周王季時代投奔了周人後,被封為諸侯的。
這就告訴我們,申國和戎狄有著千絲萬縷的割不斷的聯係,也是潛在的外援勢力。
這樣一說你就明白了,申國國小勢力大。
周幽王見太子宜臼跑到了姥爺家,竟然派兵討伐申國,這簡直是騎在人家頭上拉屎,太欺負人了,申侯看到自己的女兒被廢,外甥又有生命危險,這不是欺負申家沒人了嗎?於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申國聯合繒國和犬狄一起,組成聯合部隊,進攻西周首都鎬京。聯軍攻破了西周首都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了。
一個堂堂大周王朝的首都鎬京,就是那麽容易被攻破了嗎?
還是讓我們來看一段《詩經》是怎麽說的,你也許就明白一些原因了——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
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
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醘妻煽方處。
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胡為我作,不即我謀?
徹我牆屋,田卒汙萊。曰予不戕,禮則然矣。
皇父孔聖,作都於向。擇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如果看不明白,就別費腦子了,看看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吧:
雷電轟鳴又閃亮,天不安來地不寧。江河條條如沸騰,山峰座座盡坍崩。
高岸竟然成深穀,深穀卻又變高峰。可歎當世執政者,不修善政止災凶。
皇父顯要為卿士,番氏官職是司徒。塚宰之職家伯掌,仲允禦前做膳夫。
內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馬職。楀氏掌教官師氏,美妻惑王勢正熾。
歎息一聲這皇父,難道真不識時務?為何調我去服役,事先一點不告訴?
拆我牆來毀我屋,田被水淹終荒蕪。還說不是我殘暴,禮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實在很聖明,遠建向都避災殃。選擇親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
不願留下一老臣,讓他守衛我君王。有車馬人被挑走,遷往新居地在向。
這段詩經的意思告訴我們四個重要的信息:
1,當年陝西關中大地震了;
2,周王室政壇很混亂且有美妻亂政,這個美妻是誰?不說大家也明白;
3,地震給首都鎬京造成的很大損害,房倒屋塌城牆毀;
4,大量的首都人員遷往的別的地方,鎬京留守很薄弱。
雖然說地震發生在公元前781年,但是在過去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裏麵,僅憑十年的功夫,難以恢複到周王朝鼎盛時期的狀態,內憂、外患、天災、人禍。
西周首都就這樣陷落了。
褒姒一笑,更多的因素隻是人們對周王荒淫無道的一種聲討,於是編成故事流傳下來了。
周幽王死了,被姥爺強力扶持的太子宜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平王。
犬狄主力軍占領了鎬京,實行三光政策,使鎬京一片廢墟。
息國的息侯,也沒想到後果這樣的嚴重,而且已經無力控製局麵了,麵對已經搶紅眼的犬狄部隊,勸走這些麵對著豐厚財富的犬狄之師,已經就是天方夜譚了,申侯的外甥宜臼雖然已經當了周王,申國完成了這次伐周的最終目的,但總不能讓新任的周王和犬戎們在一起生活吧,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申侯隻能秘密的向周圍的各路諸侯發送消息,要求諸侯們前來勤王,幫助趕跑犬狄之師。
聽到了王室的召喚,看到了首都危急的狀態。
衛國的衛武公、晉國的晉文侯、鄭國的鄭武公、還有周幽王爺爺周宣王派到西方征伐西戎後,被封在犬丘的老秦人部隊,呼啦啦,都趕了過來,前後一陣子的圍攻,就趕跑了犬狄。
剛繼位的周平王宜臼,總算是喘了一口氣。
但是,他看到周王室的首都鎬京,經過了天災的打擊以及這次兵戎的戰火,已經是破爛不堪,雖然說周平王在位期間的業績平平,可是卻在此時辦了一件大事。
周王室東遷——
周平王東遷——春秋開始
周王室決定東遷了。
於是,在晉、鄭、衛、秦人等諸侯的武力保護下,周平王在其登基的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將周王室的國都遷往了洛邑,從此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遷到了中原地區。這就是曆史上的稱謂的:東周王朝。自東周遷都第四十八年後,即公元前722年,也就是進入了我們本書《春秋》和《左傳》的開篇紀年起點。
囉囉嗦嗦的這一通,就是要告訴我們春秋的開始來源,讓我們知道“春秋”的起跑線在哪裏,在曆史的哪一個節點上。總不能一上來,就是公元前那一年?什麽事?等等,讓人莫不著頭腦。
這樣囉嗦了一通,也就讓我們知道,原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的大約五十年,就是春秋的開始。
接著,我們馬上再快速的理順一下,春秋開始之前各路諸侯的關係和地位,你就會更明白在春秋開始的諸侯之間的利益和關係了。
周平王東遷,參與的各路諸侯都立下了大功。
尤其是衛國的衛武公和鄭國的鄭武公,雖然就是諡號為“武”,可是他們確是衛文鄭武:一個全局,一個戰鬥;一個是起到了領導的作用,一個是奮勇殺敵不怕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衛國的衛武公在東遷後,當場就被提升了一級爵位,由原來的侯爵國家,變成了公爵國家,這可是很大的榮耀啊,按照當時周王朝的爵位製度: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等級,第一等就是公爵。基本上都是皇親國戚,而且很少,周朝開始的公爵國家也就是宋國了,因為人家宋國,可是被周朝滅掉的殷商的後裔,血統正統,貴族氣質,所以在周朝一立國,就是公爵,獨此一份。
至於什麽立下汗馬功勞的周公旦,薑子牙等,分封在魯國和齊國,也不過是個二等的侯爵國家。
周平王也想借機把鄭國給提升為公爵爵位的國家,但鄭武公堅決的推辭了。
為什麽?鄭國的國君是不是傻子?給官爵不要。
其實,道理很簡單,鄭國的資曆不夠啊!
你也許會說,鄭國不是春秋第一個小霸國家嗎,怎麽不行了?其實這都是後來的話,在周王室東遷這個時間階段中,鄭國還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他比秦國建國僅早三十五年,是絕對的年輕同誌,新兵蛋子。
也就是說:秦國是東周開始才將編製轉正為諸侯的,而鄭國是在東周開始前三十五年才轉正,被分封為諸侯的。
這樣你就明白了一個概念,參與春秋諸侯爭霸賽的鄭國和秦國,都是新誕生的種子選手,宋國、衛國、齊國、魯國才是老牌選手;而後來大大有名的晉國和楚國,此時正在刀耕火種,學習文明的過程中。
所以,春秋爭霸的第一輪選手,就是集中在中原地區的國家。說白了,也就是鄭國、宋國、衛國、魯國、齊國,再加上一些蔡國、陳國、邾國、息國等等一圈的小弟諸侯們跟著瞎忙活。
這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的原因。
鄭國的東遷,直接進入到了中原地區的核心地帶,周圍是老的諸侯國,因此地理發生重大的變化。
鄭國,(姬姓,現在河南新鄭市南新鄭縣北)爵位伯爵,三等諸侯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即西周末年,其擔任周王朝的司徒官職,建國於陝西華縣。
公元前744年,第一任國王鄭桓公,派太子掘突(後鄭武公)遷國至現在的河南新鄭地區,開始參與了中原地帶的爭霸戰。東周起始,鄭國才建國有三十五年曆史,是個典型的新國家,國君因擔負周王室管理工作的卿士受封,之後因周王室東遷立功,受到重用,得以攜天子以令諸侯。
鄭國之所以能夠占據這樣的地位和高地,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在周幽王時期,周幽王即愛美人,又玩“烽火戲諸侯”的遊戲,荒淫無度,最終被西戎攻破鎬京(西安)死亡時,鄭國的國君鄭桓公正好也在鎬京任職,便跟著周幽王一起戰鬥而亡了,這就是鄭國的第一代國君為國家“捐過軀”。
之後、鄭國世子掘突(後來的鄭武公)出兵勤王,協助秦國、晉國、衛國一起光複西周首都鎬京,趕跑了西戎,在當時周幽王犧牲了的狀態下,鄭世子掘突親自前往申國將周太子宜臼(周平王)迎接回鎬京即位,這就是鄭國的第二代國君為國家“立過功”。
第一代鄭國國君姬友(鄭桓公),憑的是血統和捐軀,為新建鄭國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鄭國國君掘突(鄭武公),憑的是軍事才能和忠誠,為新建的鄭國,贏得了疆土和榮譽;
第三代鄭國國君就是春秋開始,被***佩服的鄭莊公,一個大腦子的國王,在他的經營和謀慮下,讓鄭國在後來的春秋五霸大佬們正式出台之前,成為春秋初期第一輪決鬥勝利的小霸,鄭莊公就是當時的春秋小霸主。
你想想:鄭國國君本身就是周王朝姬姓正朔,血統純正,又是周王朝中的重要卿士,況且在周王朝遇到困難的時候,國君們前仆後繼,又是捐軀、又是拚命、又是迎立,而且辦這幾件大事的都是鄭莊公的爺爺和爸爸,這就必然的決定了周平王在東遷之後,雖然鄭國僅是一個建國才35年的三等小國,也不會影響其鄭國國君(莊公寤生)在王室的重要位置,這就是鄭國為何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卿士,並管理周王軍隊的原因了。
所以,第二代鄭國國君鄭武公還是回絕了周平王的爵位提升,要了實權,而沒要名聲,雖然鄭國也屬於姬姓的王室血親同姓,但是剛搬遷到中原地區,那麽多當地的諸侯地頭蛇,都是侯爵,自己這個年輕的國家一來,就是公爵,肯定不行。這說明鄭武公十分的聰明,而非是傻子,鄭國和衛國的曆史,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就推辭了。
所以,一切都順理成章了,為了表示褒獎,周平王就讓鄭國繼續繼承爸爸的遺誌,在周王室擔任重要的執政卿士了,這也算是報答,為鄭國在春秋開始就成為霸主,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最後還有——
在西周末年的“勤王扶周”和“周室東遷”中,秦人(之前周室因秦人出兵敗戎,封為西陲大夫,官職)出兵幫助周王室平息叛亂,為周幽王了報仇,並且派兵協助周平王東遷洛邑,老秦人這次立下了汗馬功勞。
東遷後的周平王,萬分感動,思來想去,自己的首都經搬離了陝西關內地區,算是暫時逃脫了犬戎那群野蠻的瘋子騷擾,估計這個地方誰也不願意呆,隻有秦人,多年在此混地皮,常年和犬戎做鬥爭,有豐富的革命經驗和群眾基礎,應該能有能力安定此處,幹脆,就把陝西“歧地”以西這一大塊關中之地,封給秦人吧,這裏基本都是民風強悍、野蠻無知的戎人和野人部落,隻要秦國能打下多少,都給秦國!也算是幫著我們周朝守著故土,一舉兩得。
周平王一高興,就正式的將秦人列為了諸侯。
這就是秦國成為諸侯國的開始。
大秦帝國開始誕生了——
當然秦國封為諸侯,已經是很大的恩典,爵位自然不能太高,需要一步步的努力,秦國列為諸侯的爵位為三等伯爵國。這也是為什麽後來嗬嗬名聲的大秦帝國,在春秋的開始並沒有太大的波瀾的原因,因為:
周平王,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
周平王說:
“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於是,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從此秦國身份正式轉正,與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成為了一方諸侯。
秦國分封後,忙於建國立業,不亦樂乎,東征西殺,在陝西關中平原上,拚命發展,慢慢將自己的首都,一步步從隴縣,發展到眉縣,再到鳳翔,距離西安越來越近。此時他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中原的事情。
對不起,現在的中原“諸侯爭霸錦標賽”角逐,我們秦國暫不參加。因此、在春秋初期的諸侯爭霸賽中可以忽略不計。
小結
周王東遷後,東周王朝開始紀年:起始於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結束,共計:549年漫長的曆史。
其中,因為有了魯國的編年史《春秋》,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曆史,共計241年的曆史,因此被後人稱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計254年的曆史,被後人稱為是“戰國時期”。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東周曆史是由兩部分組成了: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
本書,就是依據魯國的編年史《春秋》經書,結合左丘明的《左傳》補充,而形成的一段曆史故事,因此叫做:捧著《左傳》品《春秋》。
波瀾壯闊的“春秋曆史”就要翻開篇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