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二百九十三章:落後的東方火炮
二百九十三章:落後的東方火炮
圍著一級戰列艦模型的軍官們一邊嘖嘖稱奇一邊在心裏暢想巨艦橫行七大洋的威風模樣。
但是,很快就有人發現了巨大的數據錯誤。
“主公,戰艦上居然有六十斤巨炮?這不合理啊,我們的軍械廠已經有批量鑄造六十斤巨炮的實力了嗎?”
馬上有人跟著問道:“六十斤巨炮嗎?聽說海上主權號就有,但是,這種要前裝而且奇重的火炮,它的發射速度和後坐力在海上交戰的用處著實不大啊,否則以一炮滅一艘戰艦的戰鬥力來說,英國人應該已經占領地中海了。”
賀英尷尬的笑著說道:“各位誤會了,我們現在的有能力批量製造的最大火炮依舊是三十六斤的線膛火炮,這樣的火炮因為刻畫了膛線,已經足夠在海戰上為我們取得巨大的優勢了。歐洲人所製造的四十八磅甚至六十磅以上的重型加農炮我們也嚐試製造出來了試驗品,不過他們唯一的用處就是用作岸防炮或是城防炮,既不可能被陸軍推著走也不能被水軍的軍艦搭載。”
“就是說嘛,我們的三十六斤線膛炮的射程和威力完全可以和歐洲人的重炮相比,何必在追求大炮的體量呢?我們現在裝備的火炮已經可以碾壓整個東方世界了,沒有必要把華而不實的六十斤巨炮搬上船了。”
聽到這位將領所說的楚家軍火炮可以碾壓東方世界,所有人都沒有異議,因為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就拿東方世界被傳的神乎其神的紅衣大炮來說吧。
紅衣大炮又名紅夷大炮,是一種典型的加農炮樣式,起源於十六世紀初,歐洲開始了大航海時代,為了保護艦隊的安全,在戰艦上都裝備著加農炮。
在明朝後期傳入中國,明朝官員將進口的加農炮蓋上紅布,稱作“紅衣大炮”,崇禎帝時期,內憂外患,因此急需大量的火炮來穩定明朝的政權,從而與澳門的葡萄牙人進行長期的火炮交易。
紅衣大炮最傳奇的故事莫過於在明清的寧遠之戰中,來勢洶洶的努爾哈赤在紅衣大炮的火力下,八旗子弟兵被炸得血肉橫飛、屍橫遍野,自己也被炸成了重傷不久也一命嗚呼了。
繼承父親努爾哈赤遺誌的皇太極充分意識到紅衣大炮的威脅有多大,從而做夢也想得到這些大炮,終於在漢奸耿精忠帶去的精銳火炮部隊和俘虜劉漢的精巧工藝下,成功的仿製了紅衣大炮,皇太極也親自為它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並在八旗軍中設置新營‘重軍’又名‘烏真超哈’,也就是炮兵營,開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
但是這種被歐洲人所淘汰下來的火炮的威力著實令人不能信服,哪怕是明清兩邊以此為原型所改進的新型火炮也落後了西方火炮不止一籌。
紅衣大炮威力究竟如何呢?
紅衣大炮炮管長三米,內徑十二厘米多一點,按這個數據來看紅衣大炮屬於十二磅長炮,而且,其彈丸為實心的球形彈,這樣的彈丸殺傷力也著實有限,不像開花彈似的一炮能夠清理出一片無人區。
無論是大明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還是滿清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炮,其發射的彈丸最大也就二十斤都不到的樣子,雖然突破性的掌握了鐵心銅體工藝,讓大炮耐膛壓能力遠超明朝早期仿製的鑄鐵紅夷炮,但是這些大炮都不能被稱之為時代頂尖。
實際上哪怕是滿清最強盛時期鑄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和現在的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不能比。
別說磅數不能相比,哪怕是發射藥的技術明清兩朝也不及歐洲。
雖然說中國才是火藥的發明國,但是歐洲一百多年的改進,人家的火藥質量早就超越了東方,好在楚毅利用作弊一樣的手段一步把這個差距給追趕上並且做到了超越。
現在東方的火炮鑄造對大明帝國極不友好,大明朝廷於崇禎初年就大力發展火炮技術,而且確實花費了重資來學習和研發前膛加農炮製造,也曾一度在明清戰爭中憑借紅夷大炮帶來的軍事優勢換取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勝利。
不過八年前的吳橋兵變之後,大明帝國的軍事研發基地登州收到重創,叛將孔有德在大肆破壞登州之後於兩年後投降後金,將登州數年來訓練的工匠和所鑄火炮一把全帶給了後金,與此同時,腐儒劉宗周等人占據高位,用所謂的元氣論阻礙朝廷進一步雇傭葡萄牙炮手,更是給大明日漸衰落的軍事雪上加霜。
反觀滿清,自九年前就開始變嚐試仿製紅夷大炮,後來孔有德率眾歸附以後,滿清有了專業人士的指導,於一六三四年一年時間便仿製了60門紅夷大炮。
兩年前,也就是崇禎十年,皇太極稱帝的同時,還在沈陽建立了專門的鑄炮場,據楚家軍的暗探所知,滿清所裝備的火炮數量已經勝過了遼東戰場上的大明軍隊。
這也就是後年鬆錦大戰中,清軍的火炮火力完全蓋過明軍,把大明最後的精銳全部葬送的原因了。
吳三桂打開國門之後,滿清的入關統一戰爭中,他們已經養成了攻城必有火炮的習慣,基本上每下一大城,都是紅夷大炮的功勞,科技的差距讓中原大地陷入數百年的黑暗。
據暗探匯報,滿清獨特性的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為鑄鋼,對火炮的不同部位進行複雜的退火、淬火處理,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
紅衣大炮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長於攻城,拙於野戰,更別提守城了。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故在野戰時,多隻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對方情勢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應。
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
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曆複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訓練最有素的英國海軍也隻能三分鍾一發的射速,滿清炮兵每十分鍾能打一到兩發就不錯了。
而且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幹布幫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幹,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炮彈,然後再點放,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
他們的大炮對大明的軍隊是噩夢,但是對上了楚家軍的陸軍,那就隻能被動挨打了,同樣磅數的火炮,楚家軍的火炮更輕、發射更快、火藥優質、發射更遠,建奴如何能夠與之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