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6)
總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真品唐三彩與高仿唐三彩釉裏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開片細,真品開片極為細,差別就在一個“極”字,其中奧妙不是比較著看很難明誰細、誰更細。
時光曆經百年可以滲透釉麵,把一些褐、黑等色的雜質帶入釉裏,凝結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會出現這一情況。釉的開片雖不是很細,但紋路是非常緊密的,絕無向兩邊分開的現象,可雜質竟穿透紋路滲入釉裏慢慢積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積物,沉積在釉下的雜質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見。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奇怪,隻要有足夠長久的時間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沒有這一現象,就是因為它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短時間的“速成”是毫無結果的,即使有雜質侵入,也不會透入肌理。
唐三彩,已經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立體的物件,也不是陪葬用的物件了,已經從地下走上了地上,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上麵介紹唐三彩的時候對其曆史也做了詳細的明,唐三彩逐漸的往平麵三彩發展,也就是郭愛和等一些大師研究開發的平麵釉畫,並開發了三彩藝這個品牌。
古代陶瓷的製作工藝,是古陶瓷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而一般收藏者卻往往容易忽視這個問題。這個忽略?唐三彩內壁指紋壓痕,一方麵是因為我們常常會把精力集中於觀察陶瓷的器型、釉色和開片這種外在的因素;另一方麵原因是,對於一般收藏者來,不可能親臨現場了解陶瓷的製作工藝,他們很少去過現代陶瓷的製作場所,更少去過我國各地遺留下來燒陶遺址,他們不了解遺址中各種爐窯的構造,因而,他們對製陶工藝所遺留在古代陶瓷上的痕跡,關注極少,從而使一些對於鑒定古陶瓷真偽十分有效的痕跡被忽略,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撼。
唐三彩陶俑內壁上的指紋,就是這樣一種痕跡。它是古代唐朝的製陶工匠留下的製陶印記,更是今人鑒定唐三彩真偽的標誌。圖6—7和圖6—8兩張照片,拍攝的是唐三彩女樂俑的內壁,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內壁上的指紋。之所以提供兩張照片,是要明,這種留下指紋的唐三彩,不是個別的現象,是細心的收藏家在各種人物俑上經常可以發現的特征,所以這個特征可以作為鑒定唐三彩真偽的依據。
請讀者分析一下這兩張照片,就可以發現,這兩張照片上的指紋都不是一個手指留下的痕跡,而是兩個以上的指紋,或者是同一個指紋重疊而成的多個指紋。這個現象明,唐代的工匠在製作唐三彩時,不斷用手指捏塑坭坯,因而在內壁上留下了這種重疊的指紋痕跡。
從黃冶窯遺址出土的唐三彩製品來看,唐三彩的製作是采用模製成型工藝,這種工藝,有著嚴格的造型要求,所以,唐三彩製品,尤其是一些底部開口的人物俑,在脫模後,其細部特別是接縫處,都會經過手塑加工。這個特殊的工藝流程,既帶著強烈的時代特征,又要求十分高超的手藝,這種手藝,在唐三彩製品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終於使現代的收藏家看到了這些不著名的唐代工匠的指紋。
這些指紋,既是我們鑒定真假唐三彩的依據,更使我們對唐代的工藝匠師頂禮膜拜。
唐三彩這類收藏品,收藏者可自己動手加固處理。處理前要先觀察器物的損壞程度,不要盲目使用各種化學材料,要先製定修複保養方案。釉色沒有酥鬆脫落隻是表麵泛出白絨絨的物質且用手叩不掉釉的,表明釉料比較結實;反之,則明釉坯酥鬆。情況不同,采取的保養辦法也不一樣。例如:
對釉麵比較牢固,坯胎比較致密堅硬的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蒸餾水浸泡除鹽法:將這類器物放在蒸餾水中浸泡,二三換一次水,浸泡三四次後取出晾幹即可,表麵可加保護層保護。二是紙漿糊敷法:將紙切碎後用去離子水浸泡,每更換一次,後即可使用。將紙漿糊敷在要去除鹽類的器物上,換一次紙漿,次後即可,去除紙漿後要晾幹表麵塗保護層。
釉坯不好,坯胎體酥鬆的,這類釉陶不能輕易用水洗刷。有條件的可采用減壓滲透加固法,將器物放在真空幹燥器內滲透加固,加固劑的配方和配比要根據陶胎的酥鬆程度、顆粒的粗細、陶胎的薄厚等情況來配。加固烘幹後不能讓加固劑泛於表麵、出現光澤,更不能改變物品的顏色。還可采用噴塗、刷、滴等加法加固,將試劑配好後在器物的內外采用氣泵噴塗、毛筆刷塗、針管滴的辦法加固。加固時不要操之過急,要根據器物吸收情況慢慢進行,由局部到整體。加固用紅外燈烘烤至溶劑揮發。加固表麵多餘的液體可用丙酮擦除。
浸透和表麵加固劑可采用:%三甲樹脂丙酮溶液;5-15%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的在纖維素酒精溶液;%硝基纖維素丙酮溶液;5%聚乙烯醇溶液等等。
去除釉麵的汙垢,石灰質覆蓋層可用%稀鹽酸溶液擦洗;石膏類覆蓋物,可用硫酸銨溶液熱泡;矽質類覆蓋物,可用1%氫氟酸溶液擦式;食物腐敗物、煙薰汙跡,則可用乙醚、丙酮、甲苯、碳酸鈉溶液等擦洗。所有用過化學試劑的文物都應在蒸餾水中浸泡幹淨。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裏麵,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製作,並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麵,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屬於唐代生產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其精湛的燒製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中國古代傳統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始於南北朝,盛於唐,洛陽為主要產地。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豔,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牡丹石之鄉是聞名於世的洛陽龍門石窟東十餘公裏萬安山下的偃師市寇店鎮五龍村,此鎮因宋朝名相寇準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萬安山的褶皺中。據專家考證,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中,由晶體狀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隨其他岩漿流動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於大理石硬度的石質,那些或散或聚的晶體則是相當於玉石質量硬度的石質,在自然時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靈秀,匯詩情畫意之美韻,成為美石中的奇葩。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也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邙山位於洛陽北麵、橫臥黃河之南,是塊風水寶地,漢唐以來成為著名的墓葬區,因而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民諺。這裏曆朝古墓交叉重疊,“幾無臥牛之地”。最早發現唐三彩是在清末,清政府興建開封至洛陽的鐵路工程穿過邙山腳下,破壞了此處的無數古跡,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貴遺物中未曾一聞的唐三彩便就此問世。
“唐三彩”這個名詞在史料中沒有記載,直到民國初年北平南琉璃廠的市麵上,突然從外地流入大量這些釉色鮮豔的人物、馬駝、器皿等陶器,以黃、綠、白色為多見,還有紅、褐、藍、紫等色,無論單彩、兩彩或多彩,都造型生動,釉彩豔麗,引起轟動。古董商私下稱其為唐三彩。“三”是個極數,用以形容多彩陶也甚恰當,所以這個名詞也很快為陶瓷家所接受,人們遂以唐三彩命名這類陶器,沿用至今。同時唐三彩也引起了羅振玉等一批學者的研究,證明這些色彩美麗的古物確為唐代遺物。
洛陽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陶器,離洛陽不遠的河南鞏縣就是燒製唐三彩的故鄉。距鞏縣縣城約10公裏的大、黃冶村,在唐代燒製以黃釉為主的三彩器,故稱黃冶(瓷)。據窯址出土的標本分析,鞏縣窯三彩的特點是:除少數紅陶胎為普通陶土燒成外,多數是比較純淨的白色高嶺土,因燒成溫度的差異,呈白色或粉紅色。燒成溫度較瓷器略低,在0℃之間,其中三彩俑的燒成溫度900℃左右,三彩器皿的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黃冶村是發現最早的燒製唐三彩窯址。
洛陽唐三彩多集中於隋唐東都城的四郊,即城北邙山,城南關林和龍門,城西穀水一帶。在偃師、孟津、伊川等地的唐墓中也多有出土。從發掘資料的綜合研究得知,洛陽唐三彩出現在武則至中宗時期(公元年)的墓葬中,玄宗開元寶初期以後的唐墓中很少見到。這個時期正當唐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朝政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洛陽唐三彩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囊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仿品則因為生產時間不長,器物表麵沒有經過酸、堿、鹽等地下化學物質的千年腐蝕,釉麵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麵光滑而順手,沒有真品的“澀滯”感。經過打磨作舊的仿品,雖然看表麵沒有那種光滑明亮的感覺,但這種仿製品往往在器物表麵留下了磨擦的痕跡。如果側光仔細觀察,在釉麵就能看到經過打磨而產生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撫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覺。真品三彩柱型器都是使用模製法成型,雙模左右拚合而成,局部修胎。器物底部或主體下部中間留有一孔洞,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留有合模時的痕跡,並可以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仿製品則用現代高精度的打磨器處理,反倒雙模拚合處畫蛇添足。唐三彩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劃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礦有力。
高仿唐三彩的釉裏開片雖也淺淡細密,狀若魚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開片亦似乎有一種微微上翹的內壁指紋壓痕感覺,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開片密密麻麻,極為細,細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開片也有差異:黃色釉開片最為細;深黃色釉開片最為細密,更像民間所的“芝麻釉”、“翹皮紋”;褐色釉類似燒焦狀的釉麵開片則多呈爆裂狀,與胎體分離似乎更明顯;綠色釉開片則沒有黃色釉開片細;白色釉開片與紅色釉開片大致相同;藍色釉和墨綠釉則多數開冰裂紋,走紋雖也細密,但紋片很少有上翹現象;真品唐三彩器的開片往往是比較複雜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麵的開片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地方開片均勻極細碎,而釉薄之處開片細而不碎紋路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