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琉璃(1)
一到琉璃,亦作“瑠璃”,首先就會想到其瑰麗的外表下蘊藏著傳奇的色彩,琉璃擁有多種多樣的顏色,在古時候人們也稱它為“五色石”,是中國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也是玻璃的古稱,由於古時民間很難得到,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但是如今似乎很少有人提到。
《史記》載,陶朱公(範蠡)晚年隱居,潛心燒製琉璃,以此為樂,他的真金琉璃盆,在民間被奉為聚寶盆,他為官時手執的牙笏,演變成財神手中的如意,其歲末返利給客戶的做法,到今成為“利市”習俗。
古法琉璃也因此被稱為財神信物,具有“招財”之功,佛教傳到中國後,奉琉璃為至寶。經書中這樣寫道:“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古法琉璃因此成為佛家七寶之冠,為消病避邪之靈物。
相傳西施淚別範蠡時淒切的淚花滴落於胸前的信物“蠡”上,這鑄劍時的堅貞之物,也為之動情。“流蠡”之稱,由此而來。
琉璃之美,存於光影遊戲之間,流於人物靈犀之巔。影有影意,卻令光愈加曼妙;人有人情,卻使物更具靈性;鑄舍刻意,玉竟得氣息之趣;琢舍繁複,器竟現悠然之樂。和諧之美,是謂大美。取舍之意,是謂大得。
琉璃雕件內常見或大或、或浮或沉的氣泡,而這些氣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這些氣泡遊走於晶瑩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於柔情似水的顏色帶之間。
是快意灑脫,是情意綿綿,還是浩然氣魄,琉璃在訴,我們在傾聽,這也使得藝術裝飾中的帶色琉璃器皿更顯別具一格。
琉璃采用脫蠟鑄造法創作,設計完圖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進行泥模雕刻。精湛的雕刻工藝,或精致生動,或粗曠大氣,為後續的工藝,奠定堅實的基礎。
琉璃擁有非常豐富飽滿的色澤,這也是與普通水晶的不同之處。各種顏色的流動、交融,訴著不同的故事。紅:是傳統特有的喜慶味道;黃:是皇親貴族的華麗轉身;藍和綠是回歸質樸的從容跳躍,是高貴閑適的別樣情懷。
琉璃之淨難掩其與生俱來的貴族之氣,高潔的氣質背後蘊藏著富貴吉祥的深邃靈意。猶如水中錦鯉,靈動斑斕,生動而不生澀。富貴於內,吉祥於身,呼之欲出。
綠色琉璃:保平安代表和平、生命和幸福;有益於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可加強勇氣,並溶化他人蓄意的排斥。具有強大的淨化功能,適合經常出差和喜歡旅遊的人。
琥珀色琉璃:宜催財,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代表明亮、溫和與創新;能助人投射出權威的能量,加強人的果斷力,對事業的騰飛有很大的作用。適合正在努力奮鬥、渴望成功的人。
紫色琉璃:可催情,提高智商與情商。代表高貴、典雅和進步;有利於改善自己的現有狀態,增強自信心。有壓抑人的欲念的功能,舒緩心情,可幫助愛情和事業的成功,可作為定情或慶功之用。
藍色琉璃:可聚福,能給人帶來幸運,代表清新、寧靜與舒適;能減少壓力,平穩情緒,能提高自己的人緣,結交到更多的朋友,適合所有需要好運氣的人。
透明(白)色琉璃:宜於護身護宅,加強活力與生命力,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代表純潔、清爽與輕快;辟邪擋煞,能消除周身環境的負麵影響,減少對身體的傷害,保持愉悅的心態,是能給生活帶來幸福的快樂之源。
琉璃是一種中國古法材料,它已有466年的曆史,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的等級要求,所以民間很少見。到了明代已基本失傳,隻在傳與神怪裏有記載。看過《西遊記》的朋友應該有印象,《西遊記》中的沙僧就是因為打破一個琉璃盞而被貶下庭的。
琉璃因其“火裏來,水裏去”的工藝特點,佛教認為琉璃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在所有典故中,都將“形神如琉璃”視為是佛家修養的最高境界。
擺放或佩帶琉璃可得三種福緣
祛病:修行之人認為琉璃乃藥師佛的化身,能消病驅邪,使人獲得健康之福緣。
堅韌:因燒製繁難,佛教認為琉璃能使人感受提煉真理之艱難,而獲堅韌之力量。
靈感:色彩絢麗、變幻瑰美,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和想象空間,給人靈感和智慧。
中國琉璃是古代漢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致、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
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種顏色(顏色是由各種稀有金屬形成)的人造水晶(含4%的二氧化鉛)為原料,是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製而成的。其色彩流雲漓彩;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琉璃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獨異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開元間,有長安販夫王二狗者,嚐往返淄郡販絲,微利也。
一日,孤館遇盜,財物盡失。二狗歎曰:不助我。遂懸梁欲自盡。冥冥中見一老者,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溫文爾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寶”,高祖賜封財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爾當大富貴,豈可輕生!不聞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寶一枚,乃去。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賜,易名元寶。
中國琉璃是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致、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琉璃內,或大或、或浮或沉的氣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這些氣泡遊走於晶瑩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於柔情似水的顏色帶之間。
是快意灑脫,是情意綿綿,還是浩然氣魄,琉璃在訴,我們在傾聽。不過即使是明代很殘缺的工藝依然是受到品級的保護,當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為藥玉。《明製》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國古代玻璃製作最高水平,持續近三千年的中國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時期,發生了裏程碑式的飛躍和質的革命性變化,其達到的精美程度和藝術水準與當時創造的瓷器、銅器、玉器的藝術成就並駕齊驅。其集熔鑄、雕刻、麽研和冷熱加工技藝於一身,是袖珍濃縮型藝術瑰寶,甚至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品種。
因此,清代乾隆琉璃料器精品,成為高檔次收藏家爭相追逐進藏的對象。清代乾隆之後,琉璃料器開始衰落,至今再沒超越。
下圖便是編有幸見到的琉璃原石,呈不規則形,造型輕巧,質佳,表麵亞光。色彩絢麗、變幻瑰美,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和想象空間,給人靈感和智慧。
給人以滋潤柔和之感,是沒有經過加工雕琢的原料,具有很大的設想、設計和創作空間。可貴之處就在於可塑性高,極具收藏價值!
知道琉璃的人其實很多,尤其在古代,琉璃作為一種特殊的材質,和杏黃色、龍紋一樣,同屬王族專用。最早隻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製品,琉璃的製造工藝也為王室工匠所掌控。
由於琉璃的發現者,也就是範蠡的原因,在先民眼中,人們認為琉璃和水晶一樣,具有記憶與傳承功能,更重要的是,琉璃可以保佑擁有者“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
古代中國對琉璃珠的稱呼有很多種:繆琳、琅軒、琉琳、玻黎、硝子、罐玉、藥玉等,而中國人做玻璃的曆史,雖要晚於西亞地區,卻最晚也在西周年間就開始:河南洛陽與陝西寶雞的西周墓葬裏,就出土過玻璃珠與玻璃管。春秋戰國年間的各地墓葬裏,玻璃製品也更多更豐富,不單有玻璃珠這樣的物件,還以“模壓”“纏絲”等技術,製出各種玻璃製品的首飾。
漢朝的墓葬更出土了玻璃碗與平板玻璃,全是百分百的“中國製造”。
到戰國至兩漢時期,中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時期的鉛鋇玻璃,其色澤、透明度都近似於玉,所以有人古人是在仿製玉器,其實是那時候工藝還不成熟,玻璃因為燒製溫度低,有大量氣泡,且含有鋇,因而透明度不高,很像不透明玉。
這種不透明不可能是古人故意為之,因為清朝時期西方的透明玻璃傳到我國就大受人們喜愛。
在先秦時代就比較發達了,各種器物玲琅滿目,有些戰國時的玻璃杯製品被考古出土與現在玻璃製品不分伯仲,國家定為不允許出國類特級文物,中國自有的玻璃生產工藝直到隋朝都有存在,隻是在隋唐戰亂中大批匠人的消失,以及後來被唐宋興盛起來的更為實用華美的瓷器取代,玻璃製品從此被邊緣化,眾化,技藝流失退化了越來越弱,魏征都在書中感歎唐朝中國玻璃的衰落。
有著同樣命運的還有中國漆器的衰落,同樣是因為瓷器的興盛,其技藝與原材料當時中國壟斷獨有,方便大量製造,造型美觀,解釋耐用,是外銷世界的高精尖奢侈品產品。
到清康熙年間,朝廷詔令內務府造辦處設立一個琉璃(此處指玻璃)工廠,專為宮廷燒製琉璃製品。但當時已有一個燒造釉陶磚瓦的窯場,專門燒造用於建築的琉璃磚、琉璃瓦,而這個窯場一直就叫“琉璃廠”。
因此,為了避免名稱上的混亂,這個新設的琉璃工廠就被定名為“玻璃廠”,其所出製品則一律以玻璃名之,以與建築用琉璃相區別。但這種區別也僅限於朝廷,在民間仍然多名並存,難以統一。
在古代普通人是沒有權利用這種東西的,一般“琉璃”這種東西都是應用於宮廷的飾品和皇帝的碗筷等,清朝皇室內有“琉璃廠”。一旦逾矩便要殺頭。古代的玻璃之所以沒有大量應用於各個方麵,主要還是因為製造技術落後,普通玻璃在冬倒入熱水就會炸裂,沒有很好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