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椰雕(2)
一把狹長的刻刀在粗礪的椰殼上靈活遊走,一隻隻蝴蝶繞著排排鏤空的圓點翩翩如飛;將燈接入椰殼內,投射的束束光影將變幻出不同的圖案。雖然這是一件尚未完成的椰雕燈罩,人們還是被吳名駒巧妙的設計和技藝折服了。
今年8月,吳名駒走進上海世博會寶鋼大舞台椰雕項目傳習區,就被遊客團團包圍著,他們或駐足觀看拍照,或在吳名駒指導下親身過一把“椰雕癮”。
走進吳名駒的椰雕世界,你會發現癡迷也是一種幸福。
今年5歲的吳名駒,話輕柔,略帶靦腆,看起來像個二十多歲的大男孩。當他拿起刻刀在椰殼上精雕細作時,那一臉的沉靜和專注,讓人真切地相信,原來他愛上椰雕已近0年。
吳名駒的家鄉保明村坐落在海口市羊山地區的龍橋鎮,上世紀海南有名的椰雕村富道村也在此地。上初一那年,自幼喜愛雕刻的吳名駒到富道村去玩,偶然看到村裏老藝人文傳述創作的椰雕藝術品,頓時著迷不已,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
曆史上,海南椰雕曾被譽為“南貢品”,一路北上進入皇城宮牆。昔日繁華成夢影,如今富道村裏惟一懂得全套椰雕技藝的老藝人僅剩下文傳述。
他一直想把這門祖先留下來的手藝傳給年輕人,但村裏沒有一個年輕人願意跟他學,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一樣,情願替別人做配件加工,也不願觸碰精深的椰雕工藝。僅一眼之緣,16歲的吳名駒成了文傳述最後一名徒弟,老人將全套椰雕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在文傳述老人指點下,很有賦的吳名駒進步極快。為了豐富自己的學養,吳名駒還自修了繪畫、音樂和其他雕刻種類,包括泥塑、木雕、玻璃鋼雕等。
“這孩子身上有著一股鑽研學藝的韌勁,對藝術的悟性極高,泥土、木頭、椰殼、玻璃鋼等看不起眼的材料到了他的手裏,一經雕琢,就變成了精巧的雕刻作品。”文傳述老人不住地誇道。
與師長們不一樣,吳名駒喜歡創新求奇,時常會在傳統椰雕創作中融入現代藝術,或將椰雕與其他材質結合。他曾創作過一個1尺多高的椰雕花瓶,是用三角形的椰殼一片片拚起來的,花瓶上用貝殼鑲了跳舞人形,得到文傳述老人的讚許。“每每這時,我師傅總會點頭認可,其實這樣改進一下也不錯。”吳名駒。
“雖然學習的種類很多,但我最鍾愛的還是椰雕,椰殼的材質細膩輕薄,最適合精工細雕,這和我的個性很相契。”吳名駒,“但椰雕的工具又很簡單,基本上就是大不一的刻刀,需要有相當的力度才能刻動堅硬的椰殼,這時需要你拂去煩躁,靜靜地沉下去,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
在創作貝鑲跳舞人形椰雕時,吳名駒曾遇到過一點挫折,“萬事開頭難,當耗費心血創作的作品被市場拒之門外時,我也曾想過放棄,轉行算了。但是朋友們的勸和內心對椰雕的喜愛,最終讓我堅持走到現在。”
然而,這一個“堅持”卻寫滿了艱辛。吳名駒回憶,曾經有過幾年時間,自己一直生活在窮困潦倒邊緣。那時,市場上大量充斥著機械加工的椰雕工藝品,對椰雕藝術品並不“感冒”,吳名駒又不願意去給人做泥塑、木雕,索性就呆在家裏獨自鑽研椰雕技藝,好幾次家裏幾乎都揭不開鍋,“即使現在,被人請去做一木雕的工錢仍遠遠高出椰雕十幾倍,但我還是無法放棄椰雕。”
功夫不負有心人,月0日,在省委宣傳部、省文體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省文聯聯合舉辦的海南民俗工藝品製作“能人絕活”評選展示活動中,吳名駒獲得“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高檔精美椰雕工藝品之所以失去市場,主要是創新跟不上,而不是電腦設計和機械化加工衝擊造成的。”吳名駒分析,椰雕傳統工藝如果不能結合市場進行開發創新,肯定會被市場淘汰。
新椰藝近年來之所以興起,正是因為開發出了飾品、服裝配件等一批價廉物美的產品。不過,新椰藝也存在技術含量低、市場跟風壓價等缺陷。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麵傳承發揚傳統工藝,一方麵提升新椰藝的技術含量,這樣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材料可以多樣,圖案可以複雜,色彩可以變化,功能可以講究實用,但真正的椰雕還是要體現傳統技巧、傳統風格。”
在龍橋鎮,椰雕被視為幸福吉祥的象征。每當婚嫁之時或年節吉日,當地人家裏總要擺出一對用椰殼做的糖罐,雖然不一定精雕細琢,但圓圓滿滿的椰殼代表著喜慶如意。
行走瓊北火山地帶,常被一幅幅充滿田園氣息的鄉村生活畫卷所打動:殘破的村牆,深幽的村道、古老的石屋、參的古樹、散發泥土香的田地、路邊聊的老人、夕陽下放學的孩童……
這些生活畫卷深深在吳名駒心裏紮了根。他渴望:有一,能用椰雕把火山人的生活細節真實地記錄下來,以獨特的方式永遠地留存下來。
從前幾年開始,吳名駒已悄悄地進行這項工作。在他的設想中,火山生活適合用白描手法表現。於是,無數個夜晚,他一遍遍地畫出火山生活的各個場景,又在電腦上製作出白描手法的效果圖,力求得出最滿意的圖案後才下刀雕刻。
這是一個椰雕的“梯度夢想”。吳名駒告訴海火山生活畫卷係列創作結束後,他將轉向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追求,那就是將瓊州百景搬上椰雕。“我們海南處處皆美景,涯海角、鹿回頭、萬泉河、火山口這些地方不但風景美麗,而且都有動人的故事傳,為何不把這些元素注入椰雕創作呢?”
這個靈感,來自他曾經的一件作品“華鳳還巢”。008年時,吳名駒由奧運主會場鳥巢激發靈感,用一塊花梨木雕刻出得意作品“華鳳還巢”:整個“華鳳還巢”形同鳥巢體育館,有巢有鳥,給人一種展翅飛翔的感覺,寓意著北京奧運會如同鳥兒一樣展翅飛翔,把中華民族的奧林匹克精神傳向世界。
外形古樸拙憨的椰殼罐,山水、樹木、樓閣浮雕栩栩如生,色澤濃淡漸變自然成。更讓人稱奇的是,罐蓋被手工挖出雕成綻放的花形,幾乎無縫隙地鑲進椰罐。這件名為《江山如此多嬌》的椰罐,其實也可以視為吳名駒創作瓊州百景前的一次“練兵”。他,“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工藝上,一個完整椰殼精雕細琢的作品才是最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眼下,吳名駒有三個願望:將從師傅那裏學到的東西整理成書,讓椰雕這門技藝世代流傳下去;開辦椰雕技藝培訓班,讓更多的人學習椰雕;創辦一家椰雕公司,依靠精細的椰雕技藝打造上乘的藝術品,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盈利。
從事椰雕,需要精雕細琢,更需要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
外形古樸拙憨的椰殼,經過椰雕手藝人修整打磨、賦形雕刻,便擁有了新的生命,化身為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
曆史上,海南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傳統手工藝的技藝上。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椰雕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穿越時光阻隔,銘刻曆史之記憶,它不僅是工匠們世代相傳的謀生手段,還蘊含著瓊州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時至今日,海南椰雕雖然已輝煌不再,但民間手藝人依然默默堅守和傳承著這一雕刻技藝。
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委會美貼村是個美麗的村莊,村前池塘綠波蕩漾,村旁村後古樹參、竹葉青翠、椰樹成林。美貼村不僅是一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美麗鄉村,也是一個有著豐厚人文韻味的古村。在村內行走,處處可見數百年曆史的遺跡。這裏有明代進士馮顒的故居遺址,也是清末愛國詩人馮驥聲的故裏。
在村裏,隱居著一位名叫朱凡的民間椰雕工藝師,他以執著的匠人精神,憑著一把刻刀,詮釋著工藝人的匠心之美。
朱凡的椰雕工作室在一座瓊北傳統民居的院子旁,是個非常簡陋的棚子,室內到處堆著他的家當,棚子內外設有簡易的工作台。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也絲毫沒有影響朱凡的創作熱情,他沉醉在自己的椰雕世界中,一眨眼就走過了0年。他自己有個夢想,希望用一生的努力,做好椰雕,留存住這門獨特的技藝。
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朱凡,原本在銀行工作,後來轉行到旅遊企業。一次行走在海口街頭,買了一個椰雕工藝品,椰雕展現出來的精美技藝讓他為之著迷。
無意間與椰雕的邂逅,從此讓他與椰雕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做好椰雕,他選擇遠離城市的喧囂,深居簡出隱於鄉村。他買回刻刀,從零開始,琢磨椰雕工藝,沉醉在自己的椰雕世界中。
朱凡與傳統的匠人並不相同,在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椰雕,並非師承,也非科班出生,憑著對椰雕的熱愛執著,一邊雕刻一邊學習,從書本上、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靈感,靜心學習和體會傳統椰雕中的奧秘。
朱凡,他回到鄉下,默默鑽研椰雕技藝,作為自己餘生的事業,內心裏曾經有過很多矛盾和困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沉澱住自己的心性,做到心無旁騖,甘於寂寞,鍥而不舍;平時還要不被雜事所擾,遵守著自定的作息時間,不管外麵的世界怎麽變化。如果沒有客人的到訪,每上午9時,朱凡就開始工作,每製作椰雕超過8時。
從選材、製圖、雕刻、拚接、拋光,直至一件椰雕作品的完成,朱凡總是做得一絲不苟,在他眼中,容不得一點瑕疵。每在刀鋒上遊走,手受傷是家常便飯。有的作品工藝複雜、耗時耗力,數月才能完成。雕刻過程雖然很辛苦,但看到自己一刀刀雕刻出來的作品,活靈活現地擺在自己麵前時,心裏就有一種自豪感。
0年的孤獨修行,在方寸之間揮刀如筆,從工藝到藝術,他信步而過,終於摸索和練就了一套爐火純青的純手工椰雕工藝。
作為一名椰雕設計者和雕刻者,朱凡量料取材、因材施藝,把椰雕的自然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朱凡從拿起刻刀之時,就潛心鑽研椰雕技藝,從雕刻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學習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博采眾長,不斷創新,漸漸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加工製作椰雕的工藝——榫卯結構。
俗話“榫卯萬年牢”,不用一顆鐵釘,僅靠榫卯工藝,便可做到扣合嚴密、間不容發、衣無縫,使用千年而依舊堅固美麗。凹凸之間,以製為衡,藏秀於內,曆經千年而日久彌香,這便是榫卯工藝的迷人之處。
榫卯是比漢字更早的民族記憶,蘊含了古代匠人的博大智慧,是中國傳統木藝的靈魂。數千年間,榫卯衍生出千百種花樣,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家具、玩具等多個領域。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
朱凡在椰雕作品創作過程中精巧地運用榫卯工藝,通過椰雕構件凹凸部位的嚴密扣合,達到“衣無縫”的程度,從而起到連接、固定的作用。這個雕法難度很大,要克服一個易熱脹冷縮的問題,這是朱凡整個椰雕作品的絕妙之處。工匠工藝水平的高低,通過榫卯結構就能清晰地反映出來。朱凡運用榫卯結構製作的椰雕作品,滲透著自己的心血,充分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朱凡的椰雕工藝還運用了平麵浮雕、立體浮雕、沉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手法,其雕刻的茶杯、茶葉罐、香爐、椰殼碗、酒盞等等椰雕作品,雕工細膩、工藝奇巧、巧玲瓏、畫麵雅致,經久耐用,融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
更為難得的是,朱凡椰雕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椰殼材料的基本特征,以傳統榫卯工藝製作的椰雕作品,是現今海南椰雕作品中特色最突出的純手工技藝。
手工的體溫,融入每一道工序,在隨時都可能會開裂的椰殼上展現化腐朽為神奇的雕刻功力。當一個個原始的椰殼在手中雕琢變成精美的藝術品時,令人叫絕。
醉心於椰雕手工藝的朱凡,雕花循夢,把人們對於吉祥美好的追求融入到椰雕作品中。
018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海南賽區總決賽於7月8日上午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作為嘉賓應邀參加開幕式的朱凡,現場展示了椰雕技藝和椰雕作品,並用椰雕葫蘆絲現場演奏,贏得了與會人員的掌聲。
正是對椰雕技藝的堅持,讓朱凡在這一路上收獲了各種認可。而他的椰雕作品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對於慕名而來的學生,他總是表現出特別熱情,認真給學生講解海南椰雕曆史,展示自己的椰雕作品,盡可能地讓他們多了解海南這一特色技藝。
兩次到美貼村采訪朱凡,他給筆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可以用“驚歎”二字來形容。他所展示出來的,不僅是精湛的雕刻技藝,更是一種令人感動的專注的匠人精神。從零基礎起步,到現在一件件獨具海南特色的精美椰雕作品從他的巧手中不斷誕生,是默默堅守與砥礪前行的結果。
朱凡,傳統手工椰雕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件成型的椰雕工藝品的形成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鑲嵌、拋光、修飾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稍不注意,就會前功盡棄。
一件好的椰雕作品,從選料開始,就要格外用心。椰殼是越老越好,裂的嫩的都不能用。不同形狀的椰殼,可以因材選用,設計出不同形狀的椰雕作品。這些都要靠雕刻者的悟性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藝和創作靈感來完成。
朱凡平時是低調的,也是沉穩的,源於他始終對海南椰雕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以及椰雕的發展與弘揚,信心滿滿。
曾被譽為“南貢品”的海南椰雕,曆史上曾長驅直入皇城宮牆,承載無數榮耀。
藝人們守著時光的寂寞,隱去了浮燥,褪卻了雜念,揮刀如筆,精雕細刻,賦予這平凡的果核以高貴的藝術生命,並流傳千古。
海南種植椰子已有000多年的曆史。漢代《南越筆玩》中記載,“瓊州多椰,昔在漢成帝時椰子席,見重於世”。可見,漢代時海南椰子已晉身為朝廷貢品。
宋代隨著商貿興起,大量椰子跨海輸往中原大陸。至明代,海南椰子種植更是遍及島東沿海。在對椰子的認知和喜愛日漸濃重的時候,椰雕作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符號與載體,開始光華四射。
最初利用椰殼的,應是海南島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會製陶器和獨木舟,但相比複雜的製陶技術,荒野裏隨手可得的椰殼耐酸耐堿,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簡單而隨性。
196年,中國社科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寫的《黎族研究資料選輯》第二輯裏,描述了椰殼出現在黎族人的日常生活:“用裝有木柄的椰子殼造成的杓……從鍋或飯甕裏把粥裝進飯碗……”“汲水的碗也有用椰子殼和瓢簞的……”
但是椰雕雛型的出現,後人目前隻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載:“椰子樹,亦類海棕,結實大如甌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殼,固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
當時民間有傳,椰殼有“有毒即裂”的特點,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粵東筆記》也載,唐代大臣李德裕貶居崖州時,曾將椰殼鋸製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清兩代時,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有“南貢品”之譽。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
清宮飲用乳茶,需配以品質精良、做工精到的禦用碗。當時,廣東就進貢了用椰殼做的乳茶碗,碗外壁為椰子殼,藝匠在薄薄的椰殼麵上,巧手凸雕鬆竹梅紋飾,內壁嵌銀裏。
椰子銀裏碗古樸而輕巧,是清宮中為數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僅在中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飲乳茶時它也是首選的飲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書中,也多次出現“椰雕墨盒”。
《中國藝術品鑒賞百科》中,把椰雕歸為果核雕刻雜項。書中認為,椰殼雕工藝最初隻做成簡單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後經文人雅士的題詩賦詞,逐漸使椰殼雕藝術向完美的境地轉變,但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宮進奉,特別是雍正時期,椰殼雕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為禮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時光流逝,昔日的“南貢品”已從“舊時王謝堂前燕”,走入尋常百姓家。據海口市檔案館提供的196年《海口市手工業出口情況調查報告》,在抗日戰爭前,海南椰雕已暢銷南洋群島和歐洲各國,還在越南河內的國際物產特覽會上榮獲一等獎。
當時,椰雕生產的藝人有百餘人,年產量高達兩萬多件,其中一萬多件出口外銷。那時候,應是海南椰雕的旺盛時期。
抗戰爆發後,戰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藝人流離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銷一度中斷。
至1950年海南解放時,存活下來的椰雕藝人僅剩十餘人。海南椰雕,無奈地走過了曆史上最暗淡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後,海南椰雕開始恢複生機。1955年,海南地區第一家椰雕工藝廠———海南特別手工藝廠成立,它就是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的前身。隨著市場需求擴大,椰雕產品開始進入了批量生產。
同時,一些有椰雕手藝的藝人也開始創辦個體椰雕廠,逐漸形成了以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文昌市工藝廠為主的椰雕工企業群體。
海南椰雕先後參加蘇聯、捷克、波蘭、錫蘭、印尼、日本等國際特產特覽會的展出,深得好評,還獲得民主德國頒發的一枚紀念章。1978年,文昌縣工藝廠製作的《鯉魚吐珠》台燈參加全國美術工藝品展覽會,曾獲廣東優質“四新”產品獎。
1987年,椰棕雕四件套參加全國第0屆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交易會,獲優秀旅遊紀念品一等獎……
隨著海南旅遊業風生水起,椰雕也開始由高檔精品向中低檔旅遊工藝品轉型,逐漸廣為人知。
時至今日,海南椰雕工藝品種類已由傳統的00多個拓展到了上千個,僅僅利用椰殼製作工藝品一項,年產值就達數千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的椰雕工藝品廠,多以配件訂單加工居多,主要分布在島內東部和北部地區,其中文昌東郊鎮就有十來家配件加工基地。
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富道村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少時趕上了椰雕發展的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