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3)
保安族為何會開始打製刀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
傳從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有一年突然出現了一個魔鬼,隔三差五就下山到村子裏掠取姑娘。勇敢善良的鐵匠哈克木,為了能消滅魔鬼,手持鋼刀前去與魔鬼搏鬥,卻怎麽也傷不到魔鬼。
正當哈克木一籌莫展時,一位老人給他托夢:“孩子,有一種叫“波日季”的腰刀可製服魔鬼,對麵山上有個池,池西邊有棵老樹,你按照此樹的葉子打一把腰刀,並記住在刀麵上要鑿上有樹葉的圖案,這樣的做出來的刀就能夠消滅魔鬼了”。
哈克木遵照托夢老人的話精心打製了“波日季”腰刀,殺死了魔鬼,救出了許多姑娘,而從此保安族人民也開始打製刀具了。“波日季”就是最早的保安刀的樣子。
傳總是浪漫的,但根據曆史學家的研究,保安族之所以以打製刀具著稱,也是環境所迫。保安族的先祖雖然是中亞的色目人工匠,但是定居在青海後,他們也是以種地為業,是個典型的農耕民族。
但自1865年保安族移居大河家地區之後,保安族內部的貧富差距發生了顯著變化。大多數保安族人賴以生存的土地日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結果導致大量失去土地的保安族農民迫於生計而進入手工業,以打製刀具謀生或者補貼家用。
最早的刀匠被人鄙視,被稱為“討吃的匠人”。但也就是在這種生存和輿論的壓力下,保安族刀匠精益求精,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將保安刀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名片”。
很多保安刀上都有一個“一把手”的圖案,到這個圖案的來曆,還和一段民國往事有關。民國時期,大河家地區處在民國軍閥馬步芳的統治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這時當地的貪官汙吏為了討好馬步芳,強令當地一位有名的保安刀匠在一個月內打造一百把質量優良的保安刀,否則就砍掉他的一隻手。刀匠不從,最終惱羞成怒的貪官汙吏就砍掉了這名刀匠的一隻手。
而當地同族刀匠為了紀念這位剛直不阿的匠人,就開始在刀上鑿刻五指並攏的“一把手”圖案,解放後這成為了保安刀的出口統一標識。
和其他中國名刀一樣,保安刀也並非隻有一種,而是有各種各樣的形製。其中比較出名的除了前麵提到的“波日季”外,還有“什樣錦”、“馬頭刀”和“魚刀”等形製。
“波日季”整個刀體形態呈長方形,刀刃與刀柄之間的比例為1∶1,刀柄與刀刃的長度相近,刀柄寬度於0,呈橢圓形,便於抓握,其整體比例便於在就餐時使用大塊肉類,割肉剔骨。
“什樣錦”屬於方頭直刀,特點是刀扳平直,刀刃折轉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強勁的切割麵,顯得剛直威猛。其名“什樣錦”為唐菖蒲花的別稱,葉似長劍,寓意愛戀、長壽、康寧、福祿。其刀柄是由銀、銅、石、珠、牛角等十樣東西疊加製作而成的,璀璨奪目。
以上這兩種刀屬於傳統的保安刀具,其特點是刀柄端直,既無護手,也無刃舌。“魚刀”則是一種來自印度的折刀改進而成的,改進後的保安魚刀汲取了印度魚刀的巧還有著保安刀的堅韌,十分實用。
“馬頭刀”則是一種式樣簡樸、價格低廉、使用輕便,切、割、刮、削都十分稱手的刀,深得牧區人民的歡迎。
保安刀之所以堅固鋒利,主要是在打造時有一道特別的工藝。這一道工藝的名字叫作“加鋼”,具體方法是在鍛打刀坯的時候,在刀坯中間才開一個空槽,將鋼片塞入其中,然後再反複鍛打。
這樣最終製成的保安刀屬於包鋼刀,刀刃部分為堅硬鋒利的鋼材,包著刀刃的部分則是韌性較強的鋼材,如此做成的刀不僅鋒利而且堅韌耐用。
保安刀中的精品則被稱為“折花刀”,其主要特點在於刀身的製作更加複雜,在“加鋼”工序中,不是隻加一片鋼片,而是前後一共加入四十片鋼片,與四十片鐵片合並鍛打,再將毛坯置入爐中鍛燒,兩頭用火鉗夾牢,像擰麻花一樣先右擰後左擰,這樣燒化一次擰一次,達到右擰8轉,左擰7轉,最後做成的刀不僅堅韌鋒利,在刀麵上還會有繁複的花紋。
這種“折花刀”在過去需要刀匠花費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製成,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個月左右便能做好。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從事打造保安刀打造的保安族人越來越少,但是打造保安刀的保安族刀匠仍然不乏其人,繼續傳承著這凝固的曆史。其中有著保安族人民不屈不撓鬥爭的縮影,也有貪官汙吏、土豪劣紳讓保安族人民流下血淚。
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一直是維係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境內的積石山縣大河家。現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教。這裏水草肥美、林木蔥鬱,泉水潺潺。據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
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製技藝一直是維係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保安腰刀與藏刀,蒙古刀齊名。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致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
保安人打製腰刀的曆史久遠,保安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7年成吉思汗東征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區。
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後,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出現了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行業。
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通的冶鐵技術使他們具備了雄厚的製刀資質。保安族遷徙到大河家以後,受生活條件的影響,他們自己製作的腰刀在用以自衛的同時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質,於是保安族開始用腰刀交換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從此,保安族腰刀和經濟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規格多為5寸、7寸、10寸三種。
刀麵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刀柄均用什樣錦鑲嵌而成,圖案協調華麗。金黃、翠綠、湛藍、黛黑、銀白、桃紅……
五彩繽紛,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刀鞘上端有個孔,掛有別致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幾下子,可把鐵棒削得火星閃爍,鐵屑飛濺。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舊鋒利無比,這大概就是古人所的“削鐵如泥”吧!
保安腰刀還有一個特點,如果試刀鋒,可從頭上鋝下幾根頭發來,把其中一根頭發橫放在刀刃上,隻要輕輕一吹,頭發立刻斷了;接著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斷為兩截。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衛生。
保安腰刀鋒利無比。削鐵,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發,隻要把頭發放在刀刃上用口輕輕一吹,頭發立即就斷。傳統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工序多者達80多道,少者也有0-40道。一般是先把擇好的鐵反複鍛打,然後劈開加鋼,最後淬火而成。其中製坯時的加鋼、煉燒後的淬水至關重要,恰到好處的處理能保證刀具剛韌相濟。
僅製作刀柄一項,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麵上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豔麗,猶如彩錦;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鋼製鑷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樣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曆史上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保安族人民經數百年歲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鍛造出來的民族文化瑰寶。
保安人製作腰刀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保安人經過七八百年打製保安腰刀的豐富經曆,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生產工藝流程,特別從定居於大河家以後,保安人憑著勤勉與智慧,在艱辛的打刀生涯中,從傳統打刀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吸納先進技術,提高錘煉技術,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以工藝精巧,樣式美觀,刀刃鋒利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保安腰刀與人們熟知的藏刀、蒙古刀一樣,既是生活用具,也是一種裝飾品。當然,也是饋贈貴賓親友的首選禮品。保安腰刀作為保安族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民族文化,以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而風行與西北一帶,甚至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也頗有名氣。因為保安腰刀不僅是保安族傳統工藝的一部分,他更是保安族人民血液與靈魂的一部分。
冶灑力海,保安族,197年剩餘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甘河灘村,家族世代打製保安腰刀,伯父冶陝家寶係魚刀的創始人,父親冶古白更是保安族地區有名的製刀能手,007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安族要到鍛製技藝”傳承人。
冶灑力海從就出入家中的腰刀作坊,耳濡目染,深得保安腰刀的製作要領。16歲時便可以獨立完成所有工序,善於製作馬頭刀、波日季、雅吾其等品種,尤其擅長家族獨門傳授的魚刀。目前,冶灑力海是首屈一指的魚刀製作能手,他一直堅持以純手工打製魚刀,製作的魚刀精致美觀、經久耐用,在保安族地區享有盛譽。
打製一把傳統的保安腰刀,要經過選料、熔化、鍛打、加鋼、淬火、刻膛、起刃、鑽眼、整形、定製花紋、打磨拋光等40多道工序,有的刀子甚至有80多道工序。由於在加鋼淬火、刀體修飾等方麵的技術日漸精湛嫻熟和多樣化,保安腰刀的品種也得以不斷增繁,相繼出現了十樣錦、波日季、雅吾其、雙落、滿把子、珠算刀、折花刀、魚刀、西瓜頭、馬頭刀等各種特色品類。
僅製作一把刀柄一項,就要對黃銅片、紅銅絲、白鐵絲、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別進行加工,然後將其巧妙疊合膠鉚而成,雕繪上種種栩栩如生的精美圖案,拋光打磨完畢,頓生五光十色、耀眼奪目。
而刀麵上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豔麗,猶如彩錦,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銅製鑷子,增添了刀鞘樣式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每戶保安人家都有鐵匠,每位鐵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麵圖案,有的圖案是某位鐵匠的標誌代號,有的圖案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傳,或者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
保安腰刀熔鑄著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華,見證者保安族形成發展的曆史,真是的反映著保安族的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風格,蘊含著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代表作。
享譽世界的保安腰刀曾經是保安族人民的一種文明圖騰和象征,它讓保安族的文化傳承曆史在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文化中走過了一段艱辛而又不乏光環的苦旅。然而,在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曆史潮流和時代最強音的今,保安腰刀卻麵臨著一種令人擔憂的尷尬。
在006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前夕,作為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保安腰刀的鍛製技藝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角度講,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保安腰刀的保護現狀並非十分樂觀。
保安腰刀的產生和發展一直伴隨著保安族的發展曆史,體現著保安族人的勤勞智慧和審美意識。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傳統工藝品,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製造工藝、豐富奇特的文化內涵、完美精致的造型以及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的特點而享譽海內外,與新疆的英吉莎刀、雲南的阿昌刀齊名下。
甘肅省文化廳廳長馬少青不僅是一位地道的保安族人,同時也是保安族族源問題的潛心研究者。他,關於保安族的族源之,在學術界眾紛紜。
一種是以蒙古人為主的法,另一種是回族為主的法,第三種是以色目人為主的法。第三種觀點的支撐是,保安族以信仰***教的色目人與回、藏、蒙、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
馬少青比較讚成這種法,他認為這種觀點較可信,並且尊重了本民族的意願,也與各種曆史傳、語言特色、人種特征以及生活習俗等相吻合。
保安族族源問題也許仍是今後一個時期進行研究探討的話題,但也許就是這樣一個複雜變遷的曆史軌跡,才讓保安腰刀蒙上了一層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神秘色彩。
保安腰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曆史,長期以來,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獨特的冶鐵技術創造了燦爛的腰刀文化。新中國成立前,保安族貧苦農民為了謀生,男子大多從事副業,冶鐵手工業是其主要項目之一。
據大河家鎮一位年長的保安族老匠人講,那時高趙李家村共有100多戶人家,其中鐵匠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有的一戶人家就有兩個鐵匠,甚至一家幾代人都從事冶鐵手工業。到1949年,高趙李家村的男人幾乎全部是鐵匠。
他,冶鐵技術的傳授,大都是父子相傳,技術高超的匠人才收學徒。冶鐵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種,半年打鐵,農忙時務農,農閑時打鐵。隻有少數人完全脫離農業生產。
也許正是在這樣一個獨特而又頗具民族文化內涵的環境氛圍的作用與刺激下,1957年,當時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製刀工匠組織起來,在大河家鎮建立了刀具廠,並開始成批生產保安腰刀。
其後,隨著保安腰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產品逐漸暢銷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地,有的還遠銷我國港澳地區及日本、印度、沙特、尼泊爾及西歐各國。
搜【完本網】秒記網址:anЬenМΕ 書籍無錯全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