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第七十四章 料器(3)

  早期中國料器多為在彩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精美獨特。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內畫鼻煙壺畫匠,開始以料器鼻煙壺內畫圖案,嬴得人們愛惜。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煙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煙壺。琉璃是將原料熔化後澆注到特製的模具中,一次成形的作品。


  料器則是將矽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工具時而拉,時而粘,有時用剪子鉸,有時用鑷子拽,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有點像捏糖人兒。


  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是藝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興之作。有透明的料獸、有掛屏、煙具、盆景、花鳥魚蟲,還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動,逗人喜愛,其中料器鳥獸采用傳統的技藝仿製成玉石、翡翠、瑪瑙、珊瑚等,顏色逼真,具有獨特風格和韻味。


  最初,料器藝人幹活時,用食用植物油和燈芯草油燈,為了讓燈火著得旺並改為橫向燃燒,做活時必須嘴裏叨個細玻璃管,從側麵向火苗吹氣,來加溫燒烤料棍,所以料器藝人得了個“吹料活兒的”俗稱。


  到19世紀0年代末,改為用氣筒子打氣,直到1965年,才改用煤氣噴燈進行生產,這種生產方式一直延續至今。?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廠設置禦廠,派官監製料器和琉璃製品,專供內宮玩賞和使用,當時被稱為“宮料”、“禦琉璃”。


  民間的料器製作集中在北京崇文區的花市一帶,是北京特有的手工藝品之一。在花市開設“四義公號”化料作坊的趙九皋,花市“誌源號”料器作坊的掌門蔣文亮,“長豐號”料器作坊的當家人汪福,以及集產銷於一身的後起之秀嶽子元,被稱為料器製作的四大門派。


  料器也稱“玻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有“繆琳”、“火齊”、“琉璃”、“頗黎”、“明月珠”等不同法,考古學上則通常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基本上算是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經過提煉加工後製成。


  “北京料器”第七代傳人、著名料器藝術家劉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有了用琉璃製作的日用品和裝飾品。宋代,由於正月十五日觀燈之風盛行,出現了五彩琉璃燈。


  建築上也出現了琉璃磚和琉璃浮雕,同時出現的還有一種透明的琉璃,當時稱作“玻璃”。元代定都北京後,在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先後建立許多琉璃作坊,為修建皇宮提供材料。


  明朝以後北京料器得到迅猛的發展。清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置禦廠,供奉內廷,稱“宮料”、“禦琉璃”。


  由此可見,料器的產生和發展是與琉璃分不開的,它是琉璃工藝的再發展。大約從明代開始,受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所攜帶的精美玻璃製品的影響,中國的皇室決定開發這種新型的藝術品種,因此帶動了料器在明代的繁榮。


  大氣簡潔、內涵深邃是這一時期料器的特色。不過由於易碎的特性,明代的料器傳到現在的已經很罕見了。


  到清代康熙5年(1696),北京出現了首家大規模的料器製造場,由皇家成立。場址就在今的“琉璃廠”。這個地名的得名也源於此。


  劉星,清代是我國古代玻璃器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當時琉璃廠專門生產皇宮禦用的料器,精美獨特,色彩絢麗,工藝複雜。由於流傳於世的數量極少,因此從曆屆拍賣會上可以看到,精品的宮廷料器價格一路走高,例如005年秋拍的時候,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就曾推出過一隻清乾隆?禦製料胎琺琅彩繪山水人物紋杯,成交價超過了190萬元。


  006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推出的一隻清乾隆?白料胎畫琺琅花石鳳紋瓶,成交價為66萬元。在007年香港的拍賣市場上,一件禦製料胎畫琺琅西洋母子圖筆筒更是創下了6400餘萬元的價。料器一躍成為收藏新貴。


  除製作料器的鳥、獸、花以外,在料中添加不同的金屬添加劑,便可仿製出不同種類的工藝品。原來北京料器廠的陳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製“唐三彩”、“青銅器”等文物,其生動的造型和古樸逼真的質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器的品種,涉及範圍較廣,包括日用品、裝飾品、首飾、件雕塑等等,其中數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器物,莫過於巧精致的鼻煙壺,以清代北京出產的最負盛名。


  北京料器材料多采自另一料器福地山東淄博博山,熔點較低並且可塑性較強。僅就顏色而言,單色料胎鼻煙壺就有紅、黃、藍、白、黑等多種顏色之分,還有仿各種玉石顏色的。


  複色料胎鼻煙壺則由兩種或多種顏色料混合配製而成,有斑料、攪料、藕粉料等區別。套料鼻煙壺則套色越多,工藝就越複雜,本身價值也越高。


  這也正因為料器鼻煙壺貴在做工,而不以質地取勝。其中康熙時期的料器鼻煙壺精妙渾樸、簡雅絢爛,但傳世極少;雍正年間的料器鼻煙壺主要由宮廷內府製作,樣式新奇,做工精巧,外觀渾圓大方;乾隆年間製品多為扁的圓形,通體彩繪纖細繁複的紋樣,胎體則多為透明玻璃或涅白玻璃。


  此時的造型也最為多樣,除傳統的瓶、罐、扁、方、雙連、三連、梅等形狀,還出現了嬰戲、動物、瓜果、人物等,算得上是料器史上輝煌中的輝煌。


  事實上,料器在收藏界並非新麵孔。早期中國料器多為彩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鼻煙壺畫匠,開始在料器鼻煙壺內畫圖案,大受好評。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煙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煙壺。


  而談起“琉璃”,很多人或許就更不陌生。“琉璃工坊”等台灣琉璃工藝品品牌近年在大陸的大行其道,讓不少人對琉璃有了直接的觀感。但是劉星表示,與當代的台灣琉璃藝術品不同,傳統的料器無論在製法上還是材料上,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目前的許多琉璃製品實際是鑄模澆鑄而來,因此無論怎樣是“限量版”,都仍然具有可複製性。但傳統的料器是將矽酸鹽及其他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


  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製作全靠人的經驗和手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也被稱為“火中的雕塑”。而純手工的製作工藝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獨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貴。


  從材料上來,不少台灣琉璃的配方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台灣琉璃用的實際是“歐洲玻璃”。但是料器采用的仍舊是中國傳統配方的玻璃,熔點較低,化學成分也有所不同。


  關於老琉璃的看法:


  一是低溫燒結,因溫度不高,器形不是很規矩、表麵不是很光滑;


  二所配染料是然礦物磨研,因燒結時的溫度不勻會有細節上部位上的色變;

  三因受熱不同,且溫度不高,會有因部位不同的熔化層間疊加(迎光去觀看內部,有時候要使用放大鏡),造成整體內部質地的不一樣純清


  據民間傳,明代有一位廣東張姓秀才,赴京應試,三考未中,衣食無著。一閑逛,他偶拾一隻殘破的料鐲,回到旅店後放在爐火上燒烤,捏製出具有自然形狀的彩色石頭,看一看可以當首飾石頭用,就把它送到首飾樓去碰碰運氣。


  待用這些石頭鑲嵌成戒指、耳墜、項鏈後,深受歡迎。從此這位張秀才,再也不進考場了,買點“廣料”,專心致誌地做起了首飾石頭。


  清代,料器進一步發展,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廠設置禦廠,派官監製料器和琉璃製品,專供內宮玩賞和使用,時稱“宮料”“禦琉璃”。


  到了乾隆年間,作為史上出了名“講究”的皇帝——乾隆皇帝,認為“玻璃”或“琉璃”發音不吉利,正式命名帶工藝的琉璃為“料器”。自此,料器這個名詞正式被寫入史冊。


  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年是料器製造的巔峰時期,當時製作和存放料器的廠房、庫房就多達4間,年產數萬件典禮品、陳設品、裝飾品和佛堂用品。乾隆二十年特傳旨做料器鼻煙壺500個、器皿000件,以備賞賜之用。可見當時料器的生產力與地位之高。


  清宮廷造辦處生產的料器質量上乘、色彩豐富,光單色料就有0多種,還有金星、攬料、纏絲等,造型也極富中國特色。當時,套料可以套-8種顏色,體現了料器的最高超技藝。


  這一時期,宮廷中也湧現出一批擅長造料器的高手,尤以乾隆年間一胡姓總監最負盛名。他燒製的料器均以最上等的白料做胎,吹製成鼻煙壺、花瓶、碗、盤;再於極薄的胎上畫琺琅釉彩,高溫燒製。


  出於他手的這些絕倫的作品不僅做工十分精湛,連繪畫的筆觸也很細膩。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他所做的鼻煙壺了,後人稱之為“古月軒”。為和內畫壺區別,也有人稱稀世珍品“古月軒”為“外畫壺”。


  套料是北京料器一項重要發明。從趙之謙《勇廬閑話》的記載中可知,它始於清康熙年間,以白玻璃地套貼彩色玻璃圖案,以套一彩為主,套二彩以上的稱兼套,還有彩色玻璃地套彩玻璃者,圖案均經碾琢方成;至乾隆年間,套料盛行起來,國外稱為乾隆玻璃。


  乾隆年間北京料鼻煙壺頗負盛名,有辛家、勒家、袁家所名店,而以辛家料鼻煙壺最為清潔,光彩奪目。晚清時又發明了在透明料鼻煙壺內壁繪畫肖像、人物、山水、禽獸、魚藻等圖案,稱作內畫壺,名家有周樂元、葉仲三等。


  清中期後,隨著國勢的逐漸衰微,內務府造辦處用人也急劇萎縮,不少宮廷匠人進入北京城裏謀生,這反而促進了宮廷、民間技藝的融合,料器造型也更加豐富起來,使得北京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料器生產的代表。


  清道光二十年,北京有張昆和徒弟賈福來用“廣料”和“洋料”(即日本料棍),燒製戒麵石、尖石、麻花針出口。


  民國時期,京城生產料器的玻璃廠、料器店和大大的字號,在城南一帶相繼出現。料器行藝人的產品有料鳥、料獸、料花等,並能製成仿寶石、翡翠、瑪瑙的佛珠、耳環、指環、別針、走獸等出口美、加、法、印等國。


  1914年,江朝宗出資興辦光明玻璃料器廠,生產料器供出口,這也是北京第一家民辦玻璃廠。199年,有一批日本西餐叉子,要求每支上都要燒製一隻料器雞作為裝飾。


  此後料器手工藝人便開始燒製獨立的動物,最受歡迎的造型是1屬相的動物。後來出現了兩家專門製作料器動物的料器作坊:“蔣家門”(誌源號)“汪家門”(長豐號)。


  由於兩家操作工藝不同,作品神韻氣質則各有千秋。在之後的0年間,“誌源號”“長豐號”競相發展,先後培養出許多出色的徒弟,後來徒弟們又獨自生產並招收藝徒,使料器作品從製作工藝和題材內容上都有很大的發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北京料器從業人員已發展到近百人,其中製作料鳥、料獸的有近三十人,花色已發展到二十多個。但後來由於連年戰亂,出口停止,內需也變,料器和其它手工藝行業一樣紛紛歇業改行。


  手工藝人們為了生計,拉洋車、當販、打短工,全行業一片淒涼景象。戰後初期,料器行業雖然有所恢複,但受到戰亂重創的影響,很多手工藝人仍然不敢回歸老本行,重操舊業的人也收入微薄,需要兼搞副業,藝術與技巧均停滯發展。


  北京料器的生產工具比較簡單。隨著各個時期生產技術的發展,料器工具也有很大的變化。很早以前,製作料器是將各色料棍放在木炭上燒烤,用鑷子捏塑成型。後來改用香油火燈,用嘴吹氣加溫燒烤料棍,再邊燒邊用鑷子捏塑成型。


  由於長年用牙咬著皮管吹氣,許多人門牙都掉了,至今有些老人仍稱呼料器藝人為“吹料活的”。到了19世紀0年代末,這種方式被改成用氣筒子打氣,隻是這種方式的缺點就是太浪費植物油,加之生產環境條件也較差。


  1965年,北京一家新的料器廠大樓建成了,生產料器的方式也重新改進,主要采取煤氣噴燈的方法,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料器工藝中掌握好火候是關鍵,火烤溫度太高,料器容易變形,溫度太低又會炸裂。製作料器的工藝有點像捏糖人的技法,主要靠的是匠人對物體形態的適度把握,另外其製作配方也很重要。


  總體上來講,料器和琉璃、玻璃的原材料沒有什麽區別,都采用的是矽酸鹽或者其他的一些金屬氧化物,隻不過對於不同的作品,其中所添加的金屬氧化物完全不一樣,有的會放入一些像金、銀等成分的貴金屬。


  北京料器廠有一位叫做陳德海的匠人,他製作料器的手藝堪稱一絕。他曾經製造過“唐三彩”與“青銅器”之類的造型,鮮活逼真的造型加上形象逼真的質感,看過的人無不驚歎不已。


  這些都是料器製作的精品,前麵提到的被稱為“古月軒”的料器,由於沒有人知曉其當時製作所采用的配方及具體的加工工藝,至今沒有人能夠製造出同類的料器來。


  起料器葡萄,老北京人都知道有名的“葡萄常”。別看一串串玻璃料葡萄不起眼,卻有京城手藝人常氏家族的一段傳奇故事。


  “葡萄常”是北京獨有的料器工藝品種,是以玻璃為原料製成的一種葡萄形藝術品。由於其技藝高超、特別,製成的葡萄可以以假亂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關於“葡萄常”的來曆,還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那是在清代鹹豐年間,北京花市大街有一位叫韓其哈日布的蒙古族老人,由於家境貧窮,就以做泥葫蘆、泥人謀生。後來,他受泥玩具的啟發,用泥仿做葡萄珠,塗上顏色,用細篾兒串成一嘟嚕,遠遠看去,像真的一樣,受人喜愛,


  生意紅火起來後,他又進一步改進工藝,以玻璃為原料,燒製出玻璃葡萄,拿到集市上去賣,很快被人搶購一空,也開始有了名氣。光緒二十年農曆十月初十,是清代慈禧太後60歲生日。


  當時的北京,樹葉早已枯黃,被陣陣秋風掃落在地。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大戲台看戲,發現戲台前掛著一串串水靈靈新鮮的葡萄,就要人摘來給她吃。大臣跪奏那是裝飾品假葡萄。


  慈禧不信,當她親手觸摸後,才確信是假的,命人叫來韓其哈日布,對其精湛的技藝大加讚賞,並賞名“常在”,還賜給一塊親筆手書的“義常”匾。這事轟動京城,“葡萄常”名聲大震。


  “常在”於是在北京崇文門外東花市開設“義常”作坊,一些外國商人也趕來訂貨,產品很快暢銷海內外。


  “常在”老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伊罕布、紮倫布兄弟子承父業,繼承發展了“葡萄常”的手藝,製作的玻璃葡萄遠銷美、法、英、德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1914年,“葡萄常”兄弟倆精心製做的一套各種色澤的料器葡萄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展出,獲得獎狀。至今,美國舊金山博物館還陳列著伊罕布的傑作。北京故宮裏,還存放著“葡萄常”製作的“子孫萬代”葫蘆。


  伊罕布兄弟故去後,葡萄常這個家庭作坊就靠常玉齡和她的三個姑姑、一個姐姐來經營,由二姑常桂祿主持。為了保住葡萄常這門絕技不傳外,五人發誓終身不嫁人,人稱葡萄常五處女。˿E;╄E00;E0B;大時代的夢A;E66;6B;D;ᨬAB0;AE0;XB;E00;AF6;_F4;ȂD;D9;▅BF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