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章 蠟染(3)

第七十章 蠟染(3)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


  每一個幾何圖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圓圈代表糧倉,點點代表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製作比較複雜。先把白色底布鋪平在木板上,再將黃蠟放入金屬容器裏用火溶化,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底布上繪製圖案。


  蠟染使用的蠟刀很特別,其結構有點像一支蘸水鋼筆。其筆杆用竹棍做成,稱為“刀把”,筆尖是三片犁鏵形的銅片,稱為“刀片”。


  銅片之間留有縫隙,用以儲藏蠟汁。持握蠟刀的方法與平常我們握筆寫字大相徑庭。我們握筆寫字時總是筆杆幾乎垂直,筆頭稍稍後傾,筆尖向下;而握蠟刀則是刀把大幅度前傾直至超過45度角,刀片後傾幾乎置於腕下。


  作畫時,對於那些長的直線,蠟刀隻能隨著手腕作縱向運動,而橫向和其他運動則僅能用來點綴一些短橫和繪製圓形。若橫向直線較長,就得將手臂直至整個身體調轉方向,或者將底布調轉方向。


  在整個繪製過程中,蠟汁必須保持合適的溫度。溫度過低蠟汁就會凝固,溫度過高則蠟汁容易變黑甚至起火。


  苗族蠟染的圖案一般是規則的幾何圖形,如直線、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圓形等,也有少數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圖案的作品問世。


  繪好圖案後,將布放入染缸浸泡數時,再撈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餘的染料,然後放入水鍋裏將蠟煮化,再放到清水裏漂洗。這樣,繪畫時著蠟的地方因染料無法附著而成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則被染浸上了顏色。


  染料一般為黑色或藍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間的圖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綴上紅黃等色,使其圖案更加精美。


  苗族傳統的蠟染布主要用來縫製婦女們穿用的百褶裙,偶爾也有用來做上衣和挎包的。出現的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寫意作品主要作為藝術品贈送親友或出售,很受人們的歡迎。


  湖南地區的苗族和土家族,擅長蠟染的製作與應用。他們主要居住在湘西十家族自治州各縣市,以及晃縣和麻陽縣。


  湘西方言苗族的蠟染曆史久遠,文字記載中的蠟染雖然很少,但曆史總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它的痕跡。


  如龍山縣的“靛坊”這一地名,明在曆史上這裏盛產蠟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藍靛,並且還匯集了眾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個大的產業。


  0世紀50-70年代,湘西各地有幾百家染坊。在曆史上,除了龍山縣的“靛坊”大量種植藍靛外,湘西的各鄉苗寨栽種藍萆都十分普遍,其產量也很可觀。


  每年月,與種甘蔗一樣均采用扡插種植,6月至10月采枝莖和葉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池中泡爛,然後除去枝葉倒入石灰水,隻需一個晝夜,池底即生成藍黑色的糊狀物成——藍靛。


  湘西地區,除就地取材染製各種色布外,蠟染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防染技法。湘西蠟染多采用家織的土棉布,較少采用麻布和絲布。


  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即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然後,壓在白布上灌蠟汁入花紋內。待冷卻,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


  其染液采用當地一種藍靛染液進行浸染,未被蠟液覆蓋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熱煮使蠟脫去,花型則顯露出來。此種染法功效好,苗鄉人民多自雕花模。


  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用來印染床單、被麵、枕巾,帳沿、門簾,適用美觀。方法二,將盛有蜂蠟的金屬盆置於木炭火上熔化,等蠟液表麵泛起淡淡青煙時,即可進行蠟繪。


  蠟繪是采用特製的銅蠟刀,蘸上熔化的蠟液,在布上繪製圖案。蠟繪圖案後,即可進行染色。染色時需先“發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從水、酒糟、老缸液進行發缸。


  數後,染液由藍黑色轉為綠黃色時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較深的藍色時,要近十次才能得到。如果要少量紅色,黃色時,則采用椿樹皮和黃梔子樹皮搗碎後,取其汁液染繪即可。


  在染色過程中,凡繪有蜂蠟處,布纖維被密封,染液滲不進去,但在染色翻動過程中,由於布麵折皺,蜂蠟形成裂縫,這些裂縫變化豐富,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後,即染成譽之為“蠟染靈魂”的冰裂紋,這種冰裂紋變化自然,人工無法模仿,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


  染色完成後,在沸水中褪蠟,原來繪有蜂蠟的地方則呈現出白色花紋,最後漂洗除去堿性和浮色,晾幹,蠟染完成。湘西蠟染圖案,傳承與融合了世代流傳的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意識及傳統造型,形成了湘西蠟染特有的風格。


  在湖南,鳳凰地區被稱為蠟染之鄉。鳳凰蠟染藝術曆史悠久,蠟染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是鳳凰民間工藝品中的精晶。鳳凰蠟染分為兩類;一為土家族蠟染;二為苗族蠟染。


  土家蠟染常用“吉祥獸”圖案。這是由虎頭、魚脊魚尾、獸身、穿山甲腳複合組成的一個藝術形象。與湘西苗族的“龍鳳龜”一樣,也是采用了意象複合的造型手法。


  這種圖案多見於門簾、桌布帳沿等用品上。土家族蠟染注重配色純淨,講究立意構圖,藝術風格奇特。湘西苗族蠟染常用“龍鳳龜”圖案,多應用於桌布、圍裙、包巾之上。


  它足由龍、風、龜三種不同形象組合而成。與漢民族的“龍”是由九種不同的動物組合生成一樣,它是由龍頭、龜身、鳳尾組成,並且一寓意深刻。


  “龍”寓意苗族男子像龍一樣威猛雄壯,“鳳”寓意苗家女子像鳳凰一樣美麗的人,“龜”寓意苗族人民像龜一樣健康長壽。苗族蠟染采用土布,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之美,色彩以冷色調為主。


  鳳凰蠟染,通常是根據生活需要來設計,如壁掛、屏風、被麵、桌罩、門簾、枕頭、衣物等,成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民族韻味。


  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歡使用藍白蠟染,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腔、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


  貴州蠟染圖案的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從貴州蠟染紋飾題材的歸類上看,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中又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


  自然紋樣中的植物紋有菊花、蓮花、桃花、蘭花、牡丹、石榴、葫蘆、向日葵、雞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裏無名花卉等紋樣,動物紋有牛、龍、鳥、虎、獅、象、鹿、狗、兔、雞、鼠、鳳、雉、山雀、貓頭鷹、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螄、龜、蝦等紋樣。


  這些題材都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的藝術處理。這種變化和誇張既準確地傳達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概括能力。


  貴州的少數民族由於長期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大自然的美景給她們帶來了藝術創造的靈感。山澗中的草和野花,叢林裏的樹木和果實,都是她們表現的對象,因此她們能創造出題材多樣、風格迥異的各種植物花卉紋樣。


  在一些地區的蠟染中,植物紋是與動物紋共同使用的,而有的地區是以植物紋為主的。比如繞家蠟染民族工藝品多是巧花葉變形圖案就,而革家蠟染民族工藝品也多有蕨菜紋、菊花紋的組合。


  六枝、納雍等地的苗族蠟染圖案,幾乎全是由花草藤蔓組成的流暢優美畫麵。貴州蠟染中的各種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除了因為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之外,還含有美好的祝願與希望。


  丹寨和三都蠟染中,魚、鳥周圍總有很多代表愛情的蓮花、隱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長壽的桃子等;而果木則表現充沛的活力,葫蘆蘊含新的生命,豆米紋象征五穀,花卉紋象征青春等。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樹高居旗首,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許多苗族村寨都有幾棵大楓樹,被苗族人視為神樹,成為“媽媽樹”或“保寨樹”,是整個村寨的保護神。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蚩尤所棄其桎梏,視為楓木”,因此,苗族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楓樹汁是紅色的,苗族人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楓樹汁是紅色的,苗族人認為那是蚩尤的血。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了楓木的來曆和功用:它“生長在家”,“枝椏漫涯”,能“結出千樣種,開出百樣花”,它還化生萬物,鋸木變魚子,木屑變蜜蜂,樹芽變飛蛾,樹葉變燕子,樹心生人類母親——蝴蝶媽媽。


  有些苗族地區在蓋房子時,習慣用楓木作中柱,因為那裏的人們認為楓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孫興旺。貴州蠟染的動物紋主要出現在苗族和革家蠟染民族工藝品中,尤其是黔東南和黔南的苗族,她們依照自然界的動物原型創造了神話般的動物造型。


  但這些經典圖形不是像漢族的龍鳳圖案那樣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變萬化的。


  鳥是苗族蠟染工藝品中最常見的題材,尤其在貴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區,幾乎每一張蠟染民族工藝品都離不開鳥,造型千姿百態。


  在丹寨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身常與蝴蝶花草相結合,生動活潑;榕江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頭與龍身結合而成鳥龍紋,神秘奇特。鳥文的盛行與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鳥的自然條件有關。


  雖然漢族也喜歡鳥,但是多為欣賞其形態之美或取其吉祥含義,並未賦予其以偶像的地位。上古商民族圖騰崇拜的“玄鳥”,在漢文化中經過不斷發展演化而成了鳳凰,逐漸失去了對玄鳥的崇拜,但在苗文化裏,還仍然保存著對類似玄鳥的圖騰崇拜觀念和行為。


  苗族“親死不哭,笑舞浩歌謂之鬧屍,明年聞杜鵑聲,則閉戶號泣曰:‘鳥擾歲至,親死不複矣’”,的就是苗家以笑舞浩歌祝頌亡靈化鳥的情景;如果第二年聽到杜鵑的啼叫,則征兆亡靈還沒有化為鳥形,故要閉戶號泣。


  龍紋在苗族蠟染民族工藝品中是最為常見的紋樣,其表現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順蠟染的龍紋是曲線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龍多為鳥首蛇身的具象紋樣。


  在榕興華鄉高排村的鼓藏節上,家家戶戶都要用長竹竿挑著蠟染長幡肅立,幡旗上有鳥龍、魚龍、蜈蚣龍等紋樣,表達了他們希望祖先已經變成龍,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的願望。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遠古的圖騰,經過曆朝曆代的逐漸演化,龍已經形成一種莊重威嚴的標準形象固定下來,並已經成為皇權的標誌。


  而生活在平權社會的貴州少數民族婦女,仍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審美觀念去描繪想象中的龍。她們認為龍是蛇、黃鱔、魚、水牛,能使大地風調雨順,常葆生機。


  貴州蠟染工藝品上的龍紋多種多樣、簡樸自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形態,與漢族權勢社會的龍大相徑庭,表現出濃鬱的平民意識。


  魚紋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形態各不相同。革家的魚紋造型飽滿、工整精細;丹寨的魚紋多與鳥紋、花卉紋互變共生,活潑生動;織金蠟染民族工藝品的魚紋則已演化成抽象繁雜的曲線造型。


  榕江蠟染中,魚更是被賦予了神秘色彩,變成魚龍。魚是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生物,曆來被視為多子的象征,也是中原民族遠古時期所崇拜的生殖繁衍的神物。


  魚於苗族的生活密切相關。苗族先民曾生活在洞庭水鄉,至今還保持著稻田養魚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中還存在著魚祭。˿E;╄E00;E0B;大時代的夢A;E66;6B;D;ᨬAB0;AE0;XB;E00;AF6;_F4;ȂD;D9;▅BF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